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亚伟 《海外英语》2016,(15):109-110
宗教经典翻译是外来宗教在融入目标文化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基督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成功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恰当的《圣经》翻译策略也是基督教在中国成功传播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从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采取的全盘汉化《圣经》翻译策略到明末清初适当顺应目标文化汉译策略,再到近代话语独立与适当顺应目标文化相结合的汉译策略。不同时期《圣经》汉译策略的选择不仅令基督教在融入中国文化过程中吸纳了中国本土文化的特点还保留了自身的独特性,为基督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客观上也成为基督教中国本土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作为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圣典,圣经影响深远,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在圣经翻译过程中,最著名的是美国的语言学家及圣经专家尤金奈达,他总结出翻译过程中的动态对等理论,强调翻译的过程不必字字对应,要考虑读者的感受,要达到最切近自然的对等。本文选取了众多翻译版本中的一个版本,主要探讨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在圣经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3.
动态对等理论(也叫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第二阶段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奈达将功能对等划分为两个层次:“最低层次对等”和“最高层次对等”.《和合本圣经》和《现代中文译本圣经》是两本特色鲜明的《圣经》中文译本.本文运用奈达提出的两个层次理论来分析对比《圣经》的这两部中文译本,分析各自的优缺点,进而得出对一般文本翻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圣经》既是一部基督教经典,也是一部文化宝典,堪称西方文化的摇篮,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强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过程,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功能相符,意义相似",使译文与原文达到意义与风格的对等。本文借助社会符号学的翻译理论,以《雅歌》的三种汉译本为例,对《圣经》的三种中文译本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动态对等理论是尤金·奈达提出的核心理论之一,而目的论是德国功能学派理论家提出的重要理论,在现代翻译理论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圣经》翻译与电影译名为例,将两种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其优势,并对译者在实际翻译中给予帮助与启发。  相似文献   

6.
通过梳理《圣经》在近代中国的汉译版本、翻译主体以及近代中国人的圣经观念,来理解《圣经》这部宗教经典在近代中国传播的文化意义。《圣经》汉译文本与中国文化融合与协商的过程中,呈现多元化特点;翻译主体们通过自我调节而不断探索,促使《圣经》汉译活动与中国文化不断适应;近代中国人对圣经的观念从鄙视怀疑发展到逐渐理解。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把一个原来用甲语言表达的信息用乙语言来表达,使不懂甲语言的人也获得同样的信息,这就是翻译。翻译研究关注的是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对原文意义的重构。而对于译者来说,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得源语和目标语在表达意义、思想方向、情感功能、写作风格等各方面尽可能一致。为解决这一问题,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博士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这一翻译理论着重强调源语与目标语的吻合度和相似性,对翻译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运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可以来评析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汉译本《话语与译者》第五章的失误之处,从而得出结论: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可以用于指导理论专著翻译实践,并且可以用于检验译本的得失。  相似文献   

8.
作为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经典,《圣经》不仅对西方文化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基督教正典圣经形成后的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圣经的翻译(汉译)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文圣经出现过很多版本,其中,和合本圣经在所有的圣经翻本中占据了重要并且独特的地位,也是当今中国教堂信徒所使用最广泛的版本,在现代有专家用了很多心血重新把圣经汉译,其中,圣经新译本就是一次很好的工作,本文通过对诗篇进行分析比较,通过"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等做分析。  相似文献   

9.
科技新闻是一种快捷而广泛的传播科技信息的方式,其汉译也越发显得重要。本文采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英语科技新闻翻译的原则,对在翻译过程中怎样实现功能对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秦小红 《海外英语》2014,(4):121-123
奈达是一位世界闻名的翻译理论家,他的著名的"动态对等论"、"等效论"和"读者反应论"不管是对翻译理论还是实践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在此,我们仅对他的"动态对等论"和"读者反应论"做一简单介绍,并就一些理论家对奈达翻译理论中的缺憾发表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功能对等的起源 功能对等论是同等效果论的变体。第一个提出这一理论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他在1790写的一本《优秀的翻译》中为“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个定义:“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意思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并清楚的领悟和感受非母语的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和作者创作的感受。”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1969年出版的《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才正式提到“动态对等”。“动态对等”也就是译文读者对译人语的反应程度大体上与原语读者一样。  相似文献   

12.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将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反应是否一致作为衡量翻译的最高标准,所以称为"读者同等反应论"。该理论主要是运用于《圣经》的翻译。而在文学翻译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异质同构的表达方式的不同、译者个人因素的差别,这一理论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徐若梦 《海外英语》2012,(16):149-150
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是在唐朝,时称"景教"。随着景教的传入,基督教《圣经》的翻译工作也随之展开。该文简要整理了唐代景教《圣经》的翻译历史,总结其翻译特征,并探讨其对后世《圣经》翻译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是在唐朝,时称“景教”.随着景教的传入,基督教《圣经》的翻译工作也随之展开.该文简要整理了唐代景教《圣经》的翻译历史,总结其翻译特征,并探讨其对后世《圣经》翻译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商标翻译是一种特殊文体的翻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有着特殊的意义。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外文商标汉译和中文商标英译中的应用,应注意:商标译名不仅要具有与源语商标对等的语言功能,也要具有对等的经济效益功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各种语言的影视作品可为各国人民所观看。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方式,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在电影史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至今还为人们所称赞。除了影片的故事情节外,字幕翻译对本影片内容主题的有效传达及其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该片由无忧无虑字幕组翻译的汉语字幕易于理解,简洁明了,更好地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本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论角度出发,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字幕翻译进行了个案研究。发现其与功能对等论有相符之处。增词法,缩减法和重创法使译文文本的读者和原文文本的读者在最大程度上共同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论文第一部分介绍了字幕翻译的特点;第二部分对功能对等论做了概述;第三部分简要介绍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第四部分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对《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总结该论文的主要目的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自问世以来,在国内外翻译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章在阐明动态论实质的基础上,指出动态论有其适用的一面。同时对其在文学翻译中的不适应性也进行了探讨,指出把它作为一切翻译的唯一标准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8.
小说翻译存在两大难点:既要注重翻译的准确性,也要体现目的语言的文学性,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则认为译文和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高于形式上的对等。其理论涉及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依据,在翻译Lindsay Armstrong(林赛·阿姆斯特朗)的小说《他是我丈夫》时,选取了一些典型的重点语句的翻译说明该理论在提高小说翻译质量上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和"《圣经》韩译"分别在内容和语言层面对韩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圣经》的思想内容迅速融入韩国人的精神世界,并在"新小说"中体现出来。"《圣经》韩译"促使韩国逐渐形成本民族自身的语言文字体系,并促进了以"言文一致"为目标的"国语国文运动"顺利地开展。而在中国,基督教同样经历了传播和"汉译"的过程,却难以获得知识分子和大众的心理认同,这与中韩两国不同的宗教信仰基础、儒学影响程度及心理接受机制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柏慧 《英语广场》2023,(32):46-49
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译者通过在译文中巧妙再现源语,使译语读者能够达到与源语读者一致的理解与欣赏水平。这一理论为国内的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本文以译者夏阳翻译的《无人生还》汉译本为研究对象,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从词汇、句法与语篇三方面分析其丰富多样的翻译技巧,进而剖析该译作中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探讨如何使译语读者达到与源语读者相当的理解程度,启发读者对阿加莎悬疑侦探小说中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