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利用西宁地区近50年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霜冻气候特征,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霜冻日当天最低气温的预报方程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近50年西宁地区平均初霜冻日以5d/10a逐渐推后,终霜冻日以5d/10a逐渐提前;(2)西宁地区异常初霜冻偏早年和异常早年以及终霜冻偏晚年和异常晚年出现在上世纪70-80年代;(3)西宁地区的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和无霜期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气候突变;(4)霜冻日当天最低气温与前一日14时气温的相关关系最好,建立的预报方程预报准确率为42%-64%。  相似文献   

2.
利用1961年~2018年赤峰地区12个旗县区14个国家气象站逐年无霜期、≥10℃活动积温资料,根据大豆生长发育对气象条件的需求,基于GIS技术对大豆各区划指标进行网格推算并予以空间分析。结果表明,近58年来赤峰地区≥10℃活动积温升高了218.31℃,无霜期延长28d,热量条件的增加导致种植带北移。赤峰地区大豆种植可以划分为不适宜、较适宜、适宜3个气候种植区,为赤峰地区大豆种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统计降尺度法分析太湖流域未来气候变化情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黄俊雄  徐宗学  刘兆飞  赵芳芳 《资源科学》2008,30(12):1811-1817
大气环流模型(GCMs)预测的气候变化情景,需通过降尺度处理得出区域尺度上未来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信息,才能满足气候变化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影响进行评估的需要。本文简单介绍了目前降尺度模式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统计降尺度的优缺点及适用性,并应用太湖流域7个气象站点基准期(1961年~1990年)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实测资料,对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进行率定和验证,确定模型应用的预报因子变量,建立未来3个时期(2020s、2050s和2080s)的气温变化情景。结果表明,SDSM模型对于太湖流域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模拟效果较好,可以很好地模拟太湖流域未来的气温变化。与基准期相比,A2、B2情景下,太湖流域未来3个时期的日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情景都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随时间推移增幅明显增大;流域未来3个时期气温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其中冬季增温最显著,秋季次之,春季和夏季变化相对较小。分析成果可为太湖流域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以期为决策支持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邱冰  姜加虎  孙占东  王洁 《资源科学》2010,32(6):1133-1140
SDSM统计降尺度模型是解决空间尺度不匹配问题的有效工具,它使气候变化响应研究得以在区域尺度上展开。本文将SDSM模型应用于博斯腾湖流域分析它的适用性,并对流域未来气温和降雨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以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日平均降雨量为预报量,选取合适的NCEP大气环流因子为预报因子,建立预报量与预报因子间的回归关系。利用1961年-1990年、1991年-2001年的实测数据和NCEP大气变量分别对SDSM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效果较好。把HadCM3输出的A2、B2情景下的大气环流变量作为模型输入变量,模拟流域未来3个时期(2020s、2050s和2090s)的气温和降水变化。结果显示,流域未来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升高幅度为:日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且A2情景下气温增幅略大于B2情景;冬季气温增幅最小,夏季增幅最大;与全国降水的增加趋势不同,博斯腾湖流域未来的年降水量呈现明显减少趋势。分析结果可为博斯腾湖流域开展气候变化的水文响应研究以及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开封市特色农作物大蒜为研究对象,结合地球化学调查和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成果,根据研究区优质大蒜生长所需的土壤元素及其含量值,选取了污染元素As(砷)、Pb(铅)、Cd(镉)、Hg(汞)和Cr(铬)作为有害污染元素,全量B(硼)、S(硫)、Se(硒)、Zn(锌)和Cu(铜)作为有益元素,构建评价模型,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对区域特色农作物大蒜进行适宜性评价以及种植区划。研究区域只有Pb、Cd的污染指数有小范围大于1,土壤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199.07%的土壤处于安全无污染级别,0.93%的土壤存在污染,主要分布在市区及周边;2有益元素单项富集指数中S元素比较丰富,其他元素处于适中偏缺乏状态;有益元素区域综合富集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开封市47.94%的土壤有益元素处于丰富状态,37.89%的土壤处于适中状态,14.17%的处于缺乏状态。结合农用地分等结果,确定开封市大蒜种植适宜性分为:最佳适宜种植区、一般适宜种植区、勉强适宜种植区、不适宜种植区4个级别,其中最佳适宜种植区耕地面积为14.66万hm2,占开封市耕地总面积的33.99%;一般适宜种植区耕地面积为16.15万hm2,占开封市耕地总面积的37.44%;勉强适宜种植区耕地面积为5.75万hm2,占开封市耕地总面积的13.33%;不适宜种植区耕地面积为6.67万hm2,占开封市耕地总面积的15.24%。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开封市大蒜种植现状范围进行了区划调整。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暖背景下新疆无霜冻期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新疆101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以日最低气温≤0℃为霜冻指标,使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和t-检验以及基于ArcGIS的混合插值法对年平均气温和初、终霜冻日、无霜冻期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初、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空间分布与年平均气温具有较密切的对应关系,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区域,终(初)霜冻日出现较早(迟),无霜冻期也较长,反之,年平均气温较低的区域,终(初)霜冻日出现较迟(早),无霜冻期较短。在全球变暖背景下,1961-2010年新疆年平均气温以0.33℃/10a的倾向率上升,受其影响,终霜冻日和初霜冻日分别以-1.41d/10a 和2.21d/10a的倾向率提早和推迟,无霜冻期以3.59d/10a的倾向率延长,并且上述各要素还分别于1997年和1995年发生了突变。但各要素变化倾向率或突变前后变化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总体来说,年平均气温上升倾向率或上升幅度较大的区域,终霜冻日提前、初霜冻日推迟、无霜冻期延长的倾向率或幅度也较大,反之,年平均气温上升倾向率或上升幅度较小的区域,终霜冻日提前、初霜冻日推迟、无霜冻期延长的倾向率或幅度也较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1959—2011年柳州市气象自动观测站12月~次年3月的气象资料为基础,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影像、GPS数据以及柳州市相应的社会经济数据,将柳州市雨雪冰冻灾害作为研究对象,从灾害的成因出发,选择降雪日数、日最低气温≤0℃且降水日数、地形高程等因子作为风险因子,确定指标权重并建立模型。利用3S技术,对雨雪冰冻灾害进行风险区划和评估,绘制柳州市雨雪冰冻灾害风险评估图。结果表明:融水县的杆洞乡和安太乡是柳州市雨雪冰冻灾害的高风险区,三江县和融水县的高寒山区是灾害风险较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8.
基于统计降尺度的渭河流域未来日极端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刘兆飞  徐宗学 《资源科学》2009,31(9):1573-1580
本文基于GCM输出和统计降尺度技术,在渭河流域应用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statistical Downscaling Model),选取日最高和最低气温作为预报量,分析了渭河流域未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利用NCEP再分析数据与站点实测数据选择合适的预报因子并建立大尺度环流因子和预报量之间的经验统计关系,其中数据序列分为1961年~1990年和1991年~2000年2个时段,分别用于模型率定和验证;然后,应用确立的统计关系将HadcM3输出的未来数据(包括A2、B2两种情景)降尺度到站点尺度,基准期选取1961年~1990年.研究结果表明:渭河流域未来日最高和最低气温总体呈增温趋势,其增温幅度在A2情景下比B2情景下高;两种情景下,日最高气温增温幅度较日最低气温略大;日最高和最低气温在2020s、2050s和2080s时期的空间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日最高和最低气温的空间变化在A2和B2情景下大体呈现出由流域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变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对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对公共研发组织创新效率的影响进行测度分析.研究表明:(1)近10年我国创新生态位适宜度总体水平均在0.5以上,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生态位适宜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2)BCC模型测度结果显示,横向比较各省份之间公共研发组织的效率值存在着较大...  相似文献   

10.
利用赤峰地区14个气象站1961年~2017年逐日气温、≥10℃活动积温资料,分析了赤峰地区年平均气温、≥10℃活动积温、无霜期日数变化趋势,依据无霜期日数与≥10℃活动积温建立气候种植区划模型。结果表明:近57年来赤峰地区平均气温升高了1.31℃,≥10℃活动积温升高了218.31℃,无霜期延长28d,这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区域响应所致。赤峰地区荞麦种植可以划分为低产区、中产区、高产区3个种植气候区,低产区和中产区主要以牧业为主,种植业所占比例较小,荞麦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高产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西藏山南地区6个测站1980-2018年近40年的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及日温差资料的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近40年山南地区6个测站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年代际变化均呈线性上升趋势,但日最高气温升温趋势明显高于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趋势变化率为0.479℃/10a,日最低气温趋势变化率为0.334℃/10a;日最高气温在春夏秋冬四季中均呈上升趋势,但升幅不同,冬季日最高气温升幅最快为0.761℃/10a,其次是春季和夏季,而秋季日最高气温变化较缓慢为0.268℃/10a,日最低气温也是冬季升副最明显,为0.428℃/10a,其次是春季和夏季,而秋季日最低气温变化缓慢为0.239℃/10a;山南地区年平均日较差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即每日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差值越来越大;40年来日最高气温春夏秋冬四季均是南部地区的错那升温最显著,日最低气温西部浪卡子升温最显著,隆子站日最低气温升温缓慢,秋季和冬季还有些降温趋势,但不显著;山南地区日最高气温具有明显的8a振荡周期,日最低气温存在着准4a的振动周期。  相似文献   

12.
1963-2012年青藏高原东缘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及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雪雁  雒丽  王亚茹  张钦  刘原峰 《资源科学》2014,36(10):2113-2122
利用1963-2012年青藏高原东缘23个站点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日平均气温资料,选取11个极端气温指数,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曼-肯德尔(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小波分析法对该区域近50a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年内日最高气温、年内日最低气温、夏日日数、暖昼日数、暖夜日数及生物生长季的变化均为上升趋势,结冰日数、霜冻日数、冷昼日数、冷夜日数及气温日较差的变化均为下降趋势;②三个区域的极端气温指数空间差异明显,且极端高低温、冷暖指数及昼夜指数的变化趋势呈现一定的不对称性;③各个极端气温指数在不同的年份发生了突变,且存在13a左右的震荡周期。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17,(21)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导致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频发,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目前,国内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及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研究较多,对雷电易发性及防范等级研究较少。本文基于贵州省最新雷电易发性区划结果,综合考虑雷电防御重点区域所处雷电易发性等级、防雷国家标准、重点区域重要性三个指标,提出了针对贵州省雷电防御重点区域的雷电防范等级,并给出了相应的非工程防雷措施,为重点区域建(构)筑物精细化防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16,(3)
试验通过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四个河北省主栽山药品种(白玉山药、白嘴山药、铁棍山药、棒药)的干物质含量及蛋白质、淀粉、可溶性糖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四种山药的品质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1)干物质含量:铁棍山药(30.23%)白嘴山药(24.66%)白玉山药(24.54%)棒药(16.29%);(2)蛋白质含量:铁棍山药(16.8587%)白嘴山药(15.0990%)白玉山药(12.7190%)棒药(5.0000%);(3)淀粉含量:白玉山药(10.2374%)铁棍山药(8.2319%)白嘴山药(5.8475%)棒药(5.2895%);(4)可溶性糖含量:白嘴山药(4.3189%)白玉山药(2.7952%)铁棍山药(1.0661%)棒药(0.3637%)。因此,白嘴山药适宜糖尿病人食用,铁棍山药适宜孕妇及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食用,白玉山药适宜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尽量食用。目的:通过试验测定4个河北省主栽山药品种的干物质含量、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了解4个品种山药的品质性状,为不同消费人群适宜食用的山药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碳排放系数法,依据2011—2020年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历年各类能源消耗量进行省级区域碳排放情况研究分析,通过碳排放强度及碳生产率等相关指标分析其产业发展与碳排放情况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研究结论:(1)纺织服装全产业碳排放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9%,由2011年的约361万tCO2增长到2013年的约501万tCO2;第二阶段2014—2020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2%,呈阶段性增长趋势。(2)新疆纺织服装行业对环境产生了较大压力,能源结构有待优化,目前主要以消耗煤为主。(3)3个子行业中化纤业碳排放强度最大且波动幅度较大,2015—2016年连续两年碳排放强度超过5 tCO2/万元,纺织业、化纤业及服装业三行业平均碳排放强度趋势较为平稳。(4)节能减碳政策效果开始显现,产业规模发展增速大于碳排放量增速。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基于生态位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对中国30个省市2009-2018共十年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⑴ 中国整体的创新生态位适宜度较低,但进化空间较大,发展趋势较好;⑵ 中国的创新引领地区和创新领先地区共涵盖20%的省市,其余为创新落后地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呈现区域不均衡;⑶ 在区域分布方面,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呈现从东部到西部递减趋势。此外,采用GM(1,1)模型预测系统对2020-2024五年的生态位适宜度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⑴ 2020-2024年,中国整体的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将有所提升;⑵ 在权重方面,2020-2024年,生境生态位将继续占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正澳大利亚南极科考项目研究人员发表报告称,今年1月23日至26日期间,他们在位于南极温森斯湾的凯西研究站记录到超出历史纪录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其中,1月24日录得凯西站的最高气温为9.2℃,比当地平均最高气温高6.9℃。1月25日清晨,研究人员录得当地最低气温的极端纪录2.5℃。这些数字表明,2019年至2020年的南半球夏天,南极出现有记录以来的首  相似文献   

18.
根据新疆15个地州市2000—2010年的年均工业碳排放量将新疆全区划分为高、中以及低排放区域,在此基础上对各地州市的工业碳排放总量和三大区域的碳排放强度进行比较分析,利用STIRPAT模型对三大区域的工业碳排放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2000—2010年间工业碳排放量增长最快的是阿克苏地区,增长最慢的是和田地区;(2)高排放区与中排放区的碳排放强度水平差异在扩大,中排放区与低排放区的碳排放强度水平差异在缩小;(3)技术水平和政策措施对高排放区域的碳排放强度抑制作用最明显,工业投资规模对中排放区域的碳排放强度的促进作用最明显,人均财富在增加低排放区域的碳排放强度方面表现最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更全面了解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状况及区域差异,从创新、开放、协调、绿色、共享、规模6个维度构建我国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基于2013—2020年30个省份的高技术产业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模型测度区域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别从三大经济带、七大地理区域、三大经济圈的地理划分维度,运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进行障碍因子诊断和收敛性分析。结果发现:(1)按照2013—2020年的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均值,广东、北京、江苏、天津、上海、浙江分居前六,甘肃、宁夏、青海提升进步快速,其中一级指标指数整体呈现“规模>创新>开放>绿色>共享>协调”;(2)按照地理分区的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变化趋势,东部处于领先地位,华南、华东、西北地区和泛长三角经济圈的均值均大于全样本均值水平,2020年呈现“华东>华南>西北>全样本均值>华北>华中>西南>东北”,其中规模因素均为各区域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关键障碍因子;(3)2013—2020年样本区域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水...  相似文献   

20.
马生玉  徐亮 《青海科技》2011,18(1):38-41
利用2010年5~7月格尔木地区自动气象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不冻泉、玉珠峰、纳赤台)气温降水资料、积雪卫星遥感资料、格尔木河流量资料和相关文献等,应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格尔木河流域2010年夏季(5月1日~7月18日)降水偏多及格尔木河发生洪水的气候成因——受较强高原季风影响,高原低值系统活跃,从而导致格尔木河流域降水强度大,降水日数多,持续时间长,极端强降水事件频繁,同时,格尔木河流域同期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都较历年为高,促使冰雪融水明显增高,导致了温泉水库和格尔木河汛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