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职业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培养工作需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征进行组织规划。文章立足职业教育实践背景,探讨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养问题,意在明确师资培养在专业教育工作落实中的重要性,了解现阶段职业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养面临的挑战,最终提出师资培养优化策略。通过分析可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培养工作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评价机制、全面开展教师团队职前职后培训教育工作、创新交流沟通互动平台、基于科研实践能力培养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水平、加强思想教育提升教师团队职业认同感。应积极推进落实全面培养方案,为提升职业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团队素质水平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竞争愈加激烈,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需要通过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来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筹码。但是,现阶段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尚有不足,对此,教师应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具备潜力和实用性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要求和目标。职业本科教育作为新兴事物,需要克服历史积淀不足、学术漂移危机和高等性特征凸显难等问题,建立起职业本科适应性治理模式,不断适应党的领导新举措、人才培养新要求、科学研究新形态和产教融合新内涵,履行职业本科使命担当,推动职业本科类型化发展,凸显职业本科高等性内涵,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全面提升院校适应性治理能力,力争实现治理模式的变革转型,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高教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切实提高办学水平,尽快实现跨越式发展,明确发展思路、准确定位是首要任务,规范建设、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是发展的关键,培育特色、形成品牌是生存和发展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转型的步伐推进,职业本科院校需要顺应时势,以国家战略发展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才能培养出适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职业人才。而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前提是专业师资队伍的构建,注重增强教师队伍的理论知识素养和专业实践技能,鼓励教师走出校门,积极参与相关企业工作实践,将理论与实践互相印证,彼此促进,构建理论素养高、专业实践技能强的教师队伍。从我国职业本科院校教师的专业建设现状着手,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体系更新不及时、参加专业实践不够、没有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动态、参加的专业培训不够、教学评估和晋升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并从以上几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期为我国职业本科院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2012年家政学专业首次进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新目录,这预示着家政学专业在我国开始步入正规化的发展轨道.本科院校应以此为契机,积极办好家政学专业,力争成为家政人才培养的引领和示范,这是适应家庭服务业人才特殊需求的必然要求,是对接国际家政学科和家政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是传承和创新我国家政高等教育传统的重要举措,是提振家政高等教育工作者信心的积极行动,是创建本科院校自身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办好家政学专业,必须夯实家政学科基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优化家政课程体系,打造精品系列教材,培养专业教师队伍,推进政产学研融合,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8.
专业是高校里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是学科及其分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结合点或交叉点,是构成高校的最基本要素.不论是与老大学相比还是与高职类学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搞好专业设置与调整工作对新建本科院校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科院校专业设置预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过渡的发展时期,然而在专业设置这一高校发展的核心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许多高校出现了偏差,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本文就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高教大众化的迅速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成为一个薄弱环节。对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科学规划,准确定位;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学科建设;注重内涵,构建特色等原则。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质量,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扎实推进专业建设工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对于我国的各个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如何更加合理的对专业进行设置和调整,关系到高校的教学改革是否成功,同时也是每一所刚刚成立的本科院校必须要首先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遵循的是以"学科"为核心的专业教育模式。在这种专业教育模式的指导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着课程结构欠合理、教材的应用性不强、教学"去情境化"现象严重和过分注重教师的科研水平而忽视其实践经验等问题。"重学轻术"的评价体系和"重道轻器"的文化传统是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遵循现行专业教育模式的重要原因。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从学科型专业教育模式向职业型专业教育模式转型,具体可以从增强课程体系的实践性、编写应用性强的教材、开展"实际问题情境"教学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3.
青年教师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主体,其发展关乎师资队伍全局。当前,该类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问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从学校层面加强长远规划,完善职业发展辅助机制,优化职业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专业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举措.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建设上存在着一定误区,主要有专业设置趋同性严重、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不能协调发展、专业建设特色不够鲜明、师资队伍不能满足专业建设需要等方面.应对策略主要有促进学科与专业的良性互动、加大专业建设的改革力度、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规范教学过程管理、多途径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等.  相似文献   

15.
新建本科院校数量巨大,发展面临困境。群体转型的目标是形成多样化办学模式,从结构上完成大众化的内在要求,以多样化办学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要以结构的改造为核心,从治理的视角,使院系、政府、社会、企业等核心利益相关者形成平等互动协商的关系,界定政府角色,出台法规保障,改造专业、师资和课程,根据高校自身不同的条件和环境,选择不同的转型治理模式,才能真正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促进各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一般本科院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课程在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目前一般本科院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却面临实验仪器数量不够、性能不佳等诸多困境。文章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介绍了对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尝试:发动学生自制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发现学习;启发学生分析实验仪器的问题所在,变劣势为优势;专题介绍现代实验仪器以及心理学实验的发展趋势,弥补硬件设施的欠缺;采用贴近时代、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来设计实验,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让演示性实验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有趣;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创造条件实施实验,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破解地方本科院校内部治理困境,推进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以"内部优化、外部协同、章程统领"为路径,探索构建地方本科院校横向上"权力平衡"、纵向上"重心下移"的体制机制,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构建"产教融合、校地联动"的社会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促进学校与外部的协同发展;实施"章程为统领"的制度改革,协调有序地推进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后,指出了在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中遇到的困境,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以现代大学制度设计为引领、以“四新”专业建设为方向、以学校优势特色办学为遵循、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的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策略,然后从准确把握办学定位、研究确定建设思路、健全支持激励机制、全面分析专业状态、科学构建专业体系、稳步推进优化调整等方面,介绍了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举措和实施路径,保证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规模大,质量和数量失衡,各专业办学定位同质化,专业特色不明显,与地方经济脱节,同时,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与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重理论、轻应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差。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现转型发展,在结构方面需要主动融入行业和地方经济,明确专业定位,构建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在技术方面需要面向行业和地方,构建职业需求驱动的计算机人才培养体系;在制度方面需要制定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专业转型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0.
基于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进程和成熟程度,通过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办学、分段培养完成高职本科教育是最为科学、可行的途径,专业衔接是做好联合培养的基础。从研究现行本科专业目录和高职专业目录入手,分析了本科和高职专业的衔接状态,并从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的视角,对专业衔接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