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西汉至今二千多年来,历史学家每谈到秦始皇进军岭南的人数时,几乎是众口一词:五十万.本文拟对此提出点异议.五十万这个数字,最早出于《淮南子·人间训》:秦始皇“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领,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瓯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  相似文献   

2.
图一湘漓运河秦始皇帝时伐百粤,御史监军史禄凿渠运粮,在今广西省兴安县境。此图为今日的漓江的景象。(采自“人民画报”1953年11月号)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课本《陈涉世家》有言:“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对该句中的“剑挺”,课本解释为“剑拔出鞘”,笔者以为不妥。理由有三:①尉“笞广”,即已对广实施了鞭刑,证明他尚未起杀广之心,如果有杀心,何不先拔剑而杀广?②如果剑是被尉拔出鞘的,剑把子应当是被尉攥在手里,赤手空拳的吴广岂能轻易夺到?更何况吴广倘若搏斗夺剑,也一定需要一些时间,另一名尉岂能袖手旁观,坐观同伴被夺剑而杀?③这一解释语法上有问题。“剑挺”释为“剑拔出鞘”,“尉剑挺”则为“尉剑拔出鞘”。“尉剑拔出鞘”到底是“尉的剑”拔出鞘,还是“尉/剑拔出鞘”,即尉是主语,“剑拔出鞘”是谓语?若为前者,“尉剑”是一对直接成分,注释显然破坏了结构层次;若为后者,则不合古汉语句法规则。按古汉语句法应说成“尉以剑挺”之类的句子。由此可见,这一解释是错误的。其解释依据大概出自《说文解字·手部》:“挺,拔也。”《唐睢不辱使命》中“挺剑而起”的“挺”便是“拔”之意。  相似文献   

4.
清代学者钱大昕曾对范雎之“雎”作过考证,他说:“战国,秦汉人多以且为名,读子余切。如穰苴、预且、夏无且、龙且皆是。且旁或加隹,如范雎,唐雎,文殊而音不殊也。”《辞海》对“范雎”也释作“范且”,并指出“范睢”属于误作。同时,许多选有《范雎说秦王》(选自《战国策》)的书,均是作“雎”,而没有作“睢”的。可见是“雎”(ju)而不是“睢”(sui)。  相似文献   

5.
《唐睢不辱使命》(初中语文第五册)一文,写秦在先后灭了韩、魏两国后,又想用欺诈手段吞并魏的属国安陵。安陵君派唐睢出使秦国交涉。唐睢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在秦王(始皇)“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恫吓下,针锋相对以“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挺剑而起”作为回答,终于迫使秦王长跪谢罪。  相似文献   

6.
秦始皇在公元221年统一中原之后,向南部地区发动了猛烈进攻。贾谊《过秦论》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这一段民族融合的历史:“及至始皇……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课本注句中之“百越”谓:“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相似文献   

7.
汉武帝"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对于朝鲜置郡有重要作用。这一行动,是航海史、军事史上的重大事件。由"从齐浮渤海","楼船将军将齐兵七千人先至王险"等记录,以及渤海"楼船军"基地位置的推定,可以了解东亚海路交通进步的历程,也可以增进对当时齐人海洋开发能力的认识。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战国至于西汉时期山东半岛地方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强势,除了儒学的丰厚内容和广泛影响而外,还表现为航海技术和海洋学的先进。  相似文献   

8.
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过秦论》中有句:“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对“百越”课本上注为:“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桂林、象郡”文中则注释为:“在现在广西壮族自治  相似文献   

9.
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过秦论》中有句:“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对“百越”课本上注为:“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桂林、象郡”文中则注释为:“在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这两个注释明显是矛盾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孔子“学而优则仕”思想革命的历史意义。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开始瓦解。以血亲关系、土封制选仕作官的世卿世禄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思想是对以血亲关系、土封制度选仕作官的世卿世禄制是一个革命性的否定,对庶人入仕、改变国家的政权结构有深远的影响。当然,孔子的“学而优则仕”思想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屠毒”解     
《原君》揭露后世之为君者,为争夺帝位,“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许多注本把“屠毒”误译为“屠杀、毒害”。造成这个错误的原因,一是误拆双音词,“屠毒”系一个词,而非两个词。《原君》一文中有大量双音词。二是误拆后,“屠”解为“屠杀”,与下文“天下之肝脑”似乎能适应。正如王力先生治古汉语经验所论,释词的困难在于词义的“微殊”,就是没有把握好原词与别的词在意义上的细微区别,解错了却不易觉察。  相似文献   

12.
这里所说的“导言”,是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中国通史”课所用教材《中国古代史纲》的“导言”。在这个“导言”中,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由来,也就是“人类的起源”问题和中国古人类问题;二是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意义。这两项内容都不属于中国古代史本身,但又都与中国古代史有密切关系,必须在讲授中国古代史之前讲清楚,因之就将这两项内容归入“导言”中。 关于“人类的起源”问题,在我们今天的中国,似乎问题不很严重。广大劳动人民不甚关心这个问题;而且由于唯物主义的影响较大,“上帝造人”之说并无基  相似文献   

13.
《教师博览》2007,(12):F0004
战国、秦、汉时期,江南和岭南地区居住着众多的越人,因种姓不同,支系繁多,故统称“百越”。居住在广西地区的西瓯和骆越是百越中的两大支系。春秋战国时期,百越与中原地区的交往增多,由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百越的青铜制造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秦汉时期达到顶峰。  相似文献   

14.
《嘉应学院学报》2019,(1):11-15
客家宁化石壁祖地说属于文化基因类型祖地说。作为客家祖地的"石壁",是一种文化符号,其古风犹存。它源于经由百越文化、畲民文化传承而来的禹夏文化基因,是"石母"和"祖地"二位一体的象征符号。就其溯源意义而言,它有利于突破古代王朝"蛮夷"分野的偏见,有利于消除以往客家研究中出现过的"种族之争"的影响,有利于还原如下历史真相:百越和畲民族团是华夏民族的南方支系,百越是畲民族团的历史主体,畲民族团是汉族客家民系的历史主体,并且由此构成禹夏文化在赣闽粤边区依次传承和发展的历史序列。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的史剧理论受了西方文化“科(学)艺(术)区别”的决定性影响,冲破了“文(艺)史(学)不分”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强调作家处理历史题材时的虚构与想象自由.但他的“失事求似”理论却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比兴思维出神入化般的运用,这无疑对遭受西方理论冲击、面临“失语”困境的当今中国文艺理论界具有启示意义.当前历史文艺创作之乱象乃至批评话语的混乱,与历史共识的缺失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6.
1941年5月2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上虞。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世界史研究会理事、上海国际友人研究会理事。1967年华东师大历史系研究生毕业。1978年起在华东师大任教至今。1982—1984年公派赴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VPT&SU)研修美国历史;1992—1993年作为美国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赴美格林纳尔学院(GrinnellCollege)作研究。著有《华盛顿评传》、《美国史纲:从殖民地到超级大国》、《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等;主编《影响历史的百部经典》,《20世纪世界大博览(上下册)》(常务副主编),《美国通史》(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第四卷《美国的崛起与扩张:1898—1929》(分卷主编);主持翻译(英)罗伯茨十卷本《世界文明通史》(翻译组负责人之一)。发表论文“美国独立前后政治体制的演变”、“华盛顿和美国宪法”、“第二次产业革命与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略论当代美国史学研究之演进”(合作)、“浅论美国多元文化主义”、“试论20世纪初的美国太平洋扩张战略”、“试论美国文化多元性的成因与特征”“美国多元文化成因再探索”、“两次全球化高潮比较研究”等数十篇。曾开设“世界近代史”、“美国历史”、“美国史专题讲座”、“美国移民与文化”与“世界史通论”等课程。多次赴美国、香港、日本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和合作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17.
隋唐处于古代中国史上的鼎盛时期,隋唐史历来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高考命题比较频繁的历史时期.如2008年全国卷Ⅰ第37题考查了唐代科举制及其与英国文官制度的比较.2009年全国卷Ⅰ第14题、第37题分别考查了唐代文化特点和两税法等。如何进行隋唐史教学?受学界唐宋变革论观点的影响,笔者曾经以“唐代的历史转折”为题.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对唐史教学进行过总结。  相似文献   

18.
一、《关睢》魅力与后妃之德“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古老的诗歌,已盛传三千余年,无论高雅之士抑或粗俗之辈,几乎均对它特别的厚爱,以致时至今日,仍对读者发挥出无穷的魅力。这魅力从何而来?若问现代读者,恐怕会异口同声地归结于一个“情”字。但古人似乎不像现代人这样多情,他们从诗中所发现的乃是“德”:“《关睢》,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毛诗序》)那么,这后妃究竟用何德来“乡人”“邦国”?按照孔颖达的解释是:“言后妃性行和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毛诗正义》)这种解释在现代读者看来纯系捕风捉影的误解,透读《关睢》,所见者无非对“窈窕淑女”的思念之情,字里行间怎么也找不到“行性和谐”之类的“后妃之德”。但奇怪的是,恰是这种捕风捉影的误解,竟成左右读者长达两千多年的权威性定论。  相似文献   

19.
给“监考”改名的最初思考来自对“监”字意义的不满。什么是“监”?《说文解字》注解“监”为“临下也”,《古代汉语词典》注解“监”为“从上视下”。显然,“监”这个词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明显的居高临下的意味,如“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诗经·大雅·皇矣》)。  相似文献   

20.
三味书屋匾下面挂的那幅“松鹿图”,其画面上正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述:“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那是一棵高大的古松,挺拔苍劲,很显出旺盛的生命力来;梅花鹿侧着耳朵象在倾听什么。这幅画的意义如何?一直存在着争议,我们认为它具有象征和寓意的意味。我怀疑“鹿”是“禄”的谐音字,所以“鹿”有“禄”的寓意。禄者,俸给,俸禄,高官厚禄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论语·学而》:“学也,禄在其中。”而“禄”的本义是“福”,如古乐府《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所以,“鹿”中又含有“福”的寓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