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莹 《新闻三昧》2001,(11):28-29
解释性新闻也称分析性新闻或背景新闻,是深度报道的主要表现方式。在我国,报纸上常见的“新闻分析”、“新闻述评”、“新闻综述”、“观察与思考”、“瞭望”及“平民观察”等栏目都属于解释性新闻。对什么是解释性新闻有多种说法。综合各家意见,解释性新闻是介乎纯新闻与调查性新闻和新闻评论之  相似文献   

2.
作为党报的旗帜和灵魂,新闻评论是党报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重要手段。《徐州日报》始终高度重视新闻评论工作,积极探索融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写作路径。本文以《徐州日报》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为例,对党报新闻评论写作成果进行总结思考,认为应深刻把握新闻评论写作两个关键维度:即党报新闻评论写作的“重”与“轻”,做到既要保证新闻评论思想的深度,同时又要确保文本表达的轻盈。  相似文献   

3.
调查与排行     
《青年记者》2015,(10):28
公众对2015年央视春晚有什么感受?调查显示,观众最喜欢的节目前四名均为语言类节目,而近景魔术节目遭到冷遇,吉祥物动画形象、抢红包等新元素受到公众的支持,被调查者对今年春晚的总体评价处于正面。盘点3月的传媒,优异策划是澎湃新闻的“向德国学创新”专题,优异报道是《瞭望东方周刊》的《中国老年用品业抽样报告》,优异评论是《新华每日电讯》的《“最执着委员”的执着要用改革来应答》,土地房产部门  相似文献   

4.
今年第二期《中国记者》的“外国新闻佳作赏析”专栏中刊登了熊昌义同志的文章《“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介绍美国新闻史上的一篇名作》。“赏析”也好,“介绍”也好,属于评论的范畴应该无疑。然而,先读过被评论的佳作,再来读这篇评论,却使人产生一种憋闷之感,不鸣不快。首先冲到舌尖的话是一个问句——这篇新闻名作的新闻究竟是什么?《“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这是一个绝好的题目,然而读到最后,欲从评论中获知“好新闻”内容的读者恐怕会大失所望:这“好新闻”无非是用了巧妙的文学笔法写出的“旧闻”,真真地“没有什么新闻”了。评者(为下面叙述方便,姑以“评者”和“记者”分别称评论的作者和原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指的“签名评论”,是指在报纸上以作者的手写体签名的评论。如将评论分为大型重型评论、中型评论、小型评论三类,签名评论一般属于小型评论类,且多为专栏评论。在新中国的新闻史上,签名评论是个新生事物,是大胆试验的产物。在人民日报报系里,《华东新闻》是最早开“签名评论”专栏的版面之一。笔者有幸于1997年到2000年间,与另一位同志共同主笔《华东新闻》的《每周经济时评》专栏,4年内共计撰写了100多篇经济评论。时至今日,出去采访与人交换名片时,还常听对方讲:哦,我知道你,就是在《华东新闻》上签名的那位记者。有一次,采访一位省…  相似文献   

6.
《检察日报》注重发挥新闻评论的优势。其新闻评论专栏《每周观察》经过多年的编辑实践,尝试把“对话”的表现手段引入新闻评论。他们以多种方式拓展新闻评论的“个性化”空间,培植栏目的“个性化”评论风格,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调动了读者的阅读欲望和参与意识,从而在与其它媒体的竞争中,显示出自己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体裁中,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工作中的两种最基本的形式。新闻报道“以传播事实信息为手段间接引导社会舆论”,是新闻形成的基础;而新闻评论“通过传播理性信息直接引导舆论”,是新闻形成的灵魂。新闻评论作为“报纸的灵魂”、“媒体的心脏”,是《汕头日报》近年来精心经营并卓有成效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8.
新闻评论的蓬勃发展是近年来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们不吝以“繁荣”、“复兴”、“热潮”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当前我国新闻评论的发展状况。有学者甚至认为当下新闻评论实践的繁荣可称之为我国历史上“第三次时评热”.前两次则分别由1896年上海《时务报》和20世纪40年代《大公报》“星期论文”所引发。  相似文献   

9.
范荣康在《新闻评论学》中认为:“遣词造句,语言修辞,是新闻评论写作中的一个问题。一篇评论的语言好不好,不仅关系到一代人的文风,这是因为新闻评论天天同读者见面,而新闻评论的语言在读者中,特别在青年中有一种无形的示范作用。”看来,能影响“一代人文风”的作者,必当用最好的语言艺术来驾驭新闻评论,以示范于读者了。  相似文献   

10.
陈茜 《军事记者》2014,(7):25-26
《解放军报》的“八一评论”专版自创办以来,在选题上追求“热”中求新,在论点上追求“巧”中求新,在语言上追求“活”中求新。形成了新意盎然、新风扑面的版面文风,对新闻评论写作尤其是军事新闻评论写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1.
《冯并专栏》是经济日报新春奉献给读者的“小礼物”。以作者名字命名的评论专栏,在我国尚不多见,堪称新闻界之新闻。《冯并专栏》开篇《先说“南蛮”盗宝》出手不凡,读来如嚼橄榄,很是醒脑。对于这种专栏尽管还有异议,但它毕竟为我国新闻评论园地吹进了一缕新风。笔者也爱磨笔头,偶有“雕虫小技”见报,也期望我国新闻评论能有一个飞跃。于是曾斗胆投书  相似文献   

12.
赵振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武汉市社会学会副会长、武汉市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研究员。曾任《长江日报》评论理论部主任、《文化报》总编辑,高级编辑。媒体从业19年后,于2001年起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已出版新闻著作《新闻公关艺术》《应用新闻论》《现代新闻评论》《与灵魂对话》《新闻报道策划》等,其中《现代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策划》列入全国高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学之余,应邀在大陆、香港及台湾地区的大学和新闻单位讲学。  相似文献   

13.
撰写和组织新闻评论,在新闻工作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对新闻评论的研究,已经成为专门的学科。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这门学问应当是必修的基础课,也是必学的专业课。本刊从这一期开始连续刊载《新闻评论学讲座》,以帮助初学者“探路”、“敲门”,寻找学习和研究新闻评论写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杂文式”评论大量“挤入”各报开辟的小评论专栏之中,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解放日报》的《朝花》、《羊城晚报》的《街谈巷议》等等。“杂文式”评论的走红和发展,是新闻学与文学、美学、思维学等学科联姻的产物,也是缘事而发的新闻评论与文艺性政论结合的直接结果。杂文式评论具有一般新闻评论的针对性、群众性、论辩性,同时又可以借助杂文的文学表现手法,使内容更加深厚,文字更加精美,因而更具有可读性,深受读者厚爱。  相似文献   

15.
网络评论成功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谁代表网民给小慧的后妈道歉?》(以下简称《道歉》)是一篇署网名“新闻点评第一品牌”的网络评论。“新闻点评第一品牌”只是实名作者吴双建的众多“马甲(网名)”之一。从2005年至今,吴双建以“新闻点评第一品牌”、“无边落寞”、“吴双建”、“吴天平”等实名或网名发表网络评论文章200余篇。《道歉》一文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可以说是对作者的最大鼓励.也是对荆楚网多年来积极利用网络评论来引导网络舆论成绩的最好肯定。  相似文献   

16.
《焦点访谈》的成功促使电视媒体刮起一股“新闻评论热”,许多省市电视台纷纷效仿,开办类似栏目。一时间,新闻评论有如“旧时王谢堂前燕”,一朝“飞入寻常百姓家”。被冠以各种名称的《焦点访谈》在各省市台竞相开播。  相似文献   

17.
新闻评论“电视化”是指突破电视传媒对文字的简单翻版和图解,探索一种能够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独特表现潜能的评论样式。《试论我国新闻评论的“电视化”进程》一文,对中国新闻评论“电视化”进程做了历史回顾,并就其对传播方式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评论历来为媒体所看重,被视为报纸的旗帜,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之一。近期浏览《人民日报》及华东版、《工人日报》、《扬子晚报》等报纸的评论栏目,细细品读有关评论,感受到了新闻评论的“新鲜气息”:报纸评论从形式到内容正在悄悄地“创新”。  相似文献   

19.
王伟亮 《网络传播》2005,(11):34-35
1新闻信息的界定 新《规定》第二条对“新闻信息”进行了界定,这是《暂行规定》所没有的。按照其规定,新闻信息是指时政类新闻信息,包括有关政冶、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而新“规定》对“新闻信息服务”的界定则突破了《暂行规定》单纯“登载新闻”的范畴,按照目前互联网站已存在的形式。分为“通过互联网登载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20.
新闻评论一直被称为“报纸的灵魂和旗帜”。相比于纸质媒体,电视评论的实践历史则短得多,目前.国内受众普遍接受的电视新闻评论形式.一是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为代表的“夹叙夹议”式,二是与“说新闻”配套的“点评式”。而“小言论”式的短评是否适用于电视新闻.一直存在争议。常熟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今日传播》的实践表明,短评不仅适用于电视新闻.而且完全能够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亮点,提升新闻品质的利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