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预约合同制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约是相对于本约而言的,乃指当事人双方约定将来订立一定契约(本约)的契约,在实践中的运用却十分地广泛,但我国法律尤其是《合同法》未作规定。预约合同一旦成立生效即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一定法律拘束力。当事人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自己应尽的合同义务,则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受害方当事人则有权寻求法律救济。从性质上讲,预约责任不排斥实际履行、损害赔偿、违约金及定金罚则的适用。  相似文献   

2.
27 我国涉外经济合同法对违约责任的有关规定 我国《涉外经济合同法》第16条规定:“合同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任何一方都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如果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不符合约定的条件,除属于不可抗力的原因外,即构成违反合同,违约的一方就应承担法律责任。涉外经济合同法对一方违约时,另一方可以采取的补救措施作了明确  相似文献   

3.
27 我国涉外经济合同法对违约责任的有关规定我国《涉外经济合同法》第16条规定:“合同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任何一方都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如果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不符合约定的条件,除属于不可抗力的原因外,即构成违反合同,违约的一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因劳动合同中违约金条款而引发的劳动争议越来越多。违约金是合同法中违约责任的一种主要形式,劳动合同也是合同的一种,但在劳动合同中,违约金是否作为劳动合同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各国法律的规定不尽相同。有的国家按照合同法的原理认可违约金条款,有的国家则在法律上禁止劳动合同约定违约金,如日本的劳动标准法、韩国的劳动基准法等。[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违约金就是法律或合同规定的,在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债务时,必须由违约方付给他方一定数额的金钱,其设立目的在于惩罚违约方,是对违约方的一种经济制裁,简言之:违约金具有惩罚性。《民法通则》规定:“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一方违反合同时,向另一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经济合同法》规定:“当事人一方违反经济合同时,应向对方支付违约金。如果由于违约已给对方造成的损失超过违约金的,还应进行赔偿,补偿违约金不足部分。”可以看出,违约金不仅具有其涵义中的惩罚性,而且依据法律规定还具有补偿性。当债务人不履行合同时,应按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给付违约金。即使违约行为没有给对方  相似文献   

6.
劳动合同违约责任是劳动合同的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债务或其履行不符合约定或法律规定时,对另一方当事人所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其构成要件也应包括违约行为、损害后果、因果关系及主观过错.而违约责任的形式,由于劳动合同的特质,为有效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立法宜规定为损害赔偿和有限继续履行两种,至于违约金与定金不宜适用于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7.
合同的解除是法律赋予合同当事人在其自身利益遭受违约方的行为严重损害时可以采取的一种违约救济措施,或者合同双方当事人在合同签订时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立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的约定.由于这两种救济将导致双方合同关系终止的后果,该问题在合同法中属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合同法>规定了严格的限制条件,但是在具体规定中合同解除与约定解除条件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适用条件.本文试分析合同解除与约定解除的特点,以辨析在司法实践中能够正确适用.  相似文献   

8.
《莆田学院学报》2019,(3):30-35
简述明确我国银行借款合同中加速到期条款法律性质的必要性。通过法律和金融实践两个角度对现有条款法律性质的主要观点加以分析,认为加速到期条款的法律性质是一个包含约定的惩罚性违约金责任和补偿性损害赔偿责任的违约责任集合条款。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呼唤统一的规则,合同法无疑就是市场交易、财产流转的守护神。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必然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违约责任主要是基于给付义务,或者说是主给付义务而配置的,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于诚实信用这个帝王原则的违反,究竟该如何救济,鲜有人论及,本文试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合同的效力是合同对当事人所具有的法律的约束力,使合同具有法律效力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合同法对合同的成立和合同生效规定了统一的要件,同时当事人也可以约定合同生效的特殊要件,只有符合法定条件或约定条件的合同才具有法律效力,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合同,被认定为无效合同,未具备约定条件的合同成为不生效的合同,因此,合同的效力问题是合同法中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未登记不动产抵押合同中抵押人责任实质为违约责任。违约责任为无过错责任,“担保制度解释”第46条与《民法典》第593条之规定相冲突。若认定抵押人应承担补充责任,则意味抵押人通过违约取得了先诉抗辩权,较之抵押权有效设立状态下的责任反而有所减轻,侵害了守约方之权益;若直接认定抵押人承担连带责任又无法律规定及当事人约定之依据。在不突破现有违约规则,又避免抵押人仅承担补充责任对债权人之损害,可考虑基于违约补救规则,以司法解释或者指导案例明确债权人可请求抵押人在抵押物价值范围内承担连带担保责任予以补救。  相似文献   

12.
附随义务理论首先产生在德国的司法实践中 ,不同于约定义务 ,是由法律所直接规定的 ,是现代合同法在诚实信用原则基础上对合同义务的扩张。依据产生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先合同义务、合同履行中的附随义务和后合同义务三种。附随义务的类型法律有明确的规定。违反附随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于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 ,而是违反合同义务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我国合同法规定了几种无效合同,合同法的无效合同制度有其立法目的。无效合同在现实中可能被主张无效,从而使合同当事人承担合同无效的后果;也可能没有人主张其为无效,致使合同当事人按无效合同约定履行合同。合同的无效,应由合同当事人主张,在当事人对合同是否无效存在争议时,应由法院或仲裁机构进行确认。  相似文献   

14.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在很多方面存有差异,不过在瑕疵履行时又会发生竞合.当下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义务基础被统一起来,差别日趋减弱.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差别理论在立法上应给以弱化.我国合同法关于责任竞合的理论并不能给当事人以充分的救济,违约责任下应给予因一方违约而致另一方财产损失、人身伤害乃至精神损害的当事人救济.对于合同法第113条的规定应予检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合同成立不一定生效。合同如果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效要件 ,就是无效的 ,就不具有法律拘束力。无效合同因具有违法性 ,所以当事人不得依据合同实际履行 ,否则将承担违法的法律后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不仅对无效合同的认定提供了具体标准 ,也对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作了相关规定 ,在处理案件时应予适用  相似文献   

16.
合同法实施十多年来,我国合同违约情况日趋严重,故意违约甚至恶意违约的行为随处可见。这与合同法中的规定的补偿性违约金制度有很大关系。在合同法中建立单一的惩罚性违约金制度,把补偿性违约金的功能交由违约损害赔偿制度解决,应当是诚信履约、提高守约率的一种重要制度选择,也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本文仅就在合同法中摒弃补偿性违约金制度,建立单一的惩罚性违约金制度的相关问题谈点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7.
合同法实施十多年来,我国合同违约情况日趋严重,故意违约甚至恶意违约的行为随处可见。这与合同法中的规定的补偿性违约金制度有很大关系。在合同法中建立单一的惩罚性违约金制度,把补偿性违约金的功能交由违约损害赔偿制度解决,应当是诚信履约、提高守约率的一种重要制度选择,也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本文仅就在合同法中摒弃补偿性违约金制度,建立单一的惩罚性违约金制度的相关问题谈点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8.
缔约过失责任最早由德国法学家耶林提出来,其理论基础是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在缔约过程中,如果一方当事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所应承担的先合同义务,致使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造成对方信赖利益损失,则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我国《合同法》第42条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然而对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对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表现形式、性质等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司法实践中也不能很好地区分缔约过失责任和非缔约过失责任,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9.
违约责任是合同法的核心内容,是保证交易安全的重要法律制度,既具有补偿性,又有惩罚性;违约行为形态可分为不履行合同义务、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预期违约三种。我国合同法在坚持严格责任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排斥过错责任。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除了违约行为、损害事实、违约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等基本要件外,是否要求违约行为人主现上有过错因归责原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合同法第66、67、68条分别对同时履行抗辨权、先履行抗辨权和不安抗辨权做出了规定。  相似文献   

20.
浅析劳动合同中的违约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作为确立劳动关系、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但是在现实中存在用人单位通过劳务合同约定高额违约金限制劳动者合理流动的现象,因此对违约金制度进行理论分析,并探讨劳动合同法中违约金条款限制是否合理对理性地规范劳动合同违约责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