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生理负荷及运动强度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体育教学的生理负荷,是指学生在教学中所完成的各种练习承受的生理负荷,负荷量的大小是影响身体机能代谢及能量的消耗与恢复程度的重要因素,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和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措施。所以,在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对有效生理负荷价值阈和运动强度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一、体育教学生理负荷的有效价值范围的判定及应用有效心率范围,是宏观控制生理负荷的高有效值和低有效值之间的区域,又可称有效价值阈。实验证明,运动者的心率每分钟在120~180次之间,心输出量为最大,这个心率区域为…  相似文献   

2.
体育课的心理负荷、生理负荷究竟指的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目前说法不一,也没有个统一的科学定义。不过,从体育课实践来看,我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练习的次数、时间、距离、速度、耐久、重量等的运动指标的承受程度强弱,应该说是学生的生理负荷;而教师面对某些教材内容的要求,如何调节课的形式、方法、组织及采用的手段等对学生的心理机制所产生的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应该说是学生的心理负荷。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课生理负荷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更加深入全面地探讨高校体育课生理负荷强度分布与生理负荷量的特点,避免因不同类型的生理负荷强度分布之间的互相叠加而造成总体分布曲线的偏差,对采集30所高校的458名“标志”学生的16万个数据进行K—Mema聚类分析,分成3类曲线,平均生理负荷强度为:113、132、151次/min,并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用中国高校体育课生理负荷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相似文献   

4.
体力感知表与体育课生理负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目前,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问题还是停留在试验阶段,实践中很少进行应用测试。原因之一就是测试方法不够简便,在实际教学中很难经常使用。美国生理学家博格(Borg)设计了一个“体力感知表”,简称RPE。用此表结合心率,可望比较简便而又相当准确地测定体育课上学生的生理负荷。这个测试表用起来十分方便:让受试者在不同负荷用力的时间,由其本人估价出在运动时所引起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全身性的,不是某一器官的特殊感觉。然后,让受试者指出与自己全身感觉最接近的数码。这些数码与当时的心率密切相关。后来,伯克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的体育教学严肃、紧张有余,而活泼、快乐不足,学生在体育课上多受到的是训练和教育,而缺少的是必要的人关怀和乐趣。尽管大家为改变这种状况做了许多努力,但体育教学始终未能摆脱教师和学生都能感受到的那种枯燥乏味,师生都处在一种尴尬、无奈的境地。因此,改革开放后“快乐体育”思想一经传播,立刻引起广大师生的强烈共鸣,很快就付诸于教学实践,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华东地区高校体育课生理负荷强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遥测技术和多项式拟合法等方法,对华东地区7所高等院校体育课的运动生理负荷强度进行了现场测试和分析,为实施体育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7.
<正> 目前,评定体育课的生理负荷量一般都用课的平均心率和运动密度两项标准,能否利用这两项指标与生理负荷的关系,找到一种综合评定体育课生理负荷的方法?通过研究我们制作了体育课生理负荷综合评定表。在我区使用效果较好。一、评价表的制作我们随机抽取了88节检查课的数据为样本,作统计处理。先用百分位数法制订评分标准,数出平均心率和运动密度的生理负荷量总分,再建立一个二元回归方程,经检验发现平均心率、运动密度与总分之间的线性关系具有高度的显著性,且对总分影响的程度相差无几。然后再分别建立两个一元回归方程:即用生理负荷量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区高校体育课生理负荷强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遥测技术和多项式拟合法等方法 ,对华北地区 7所高等院校体育课的运动生理负荷强度进行了现场测试和分析 ,为实施体育课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9.
华南地区高校体育课生理负荷强度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遥测技术、多项式拟合与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华南地区7所高等院校体育课的运动生理负荷强度进行了现场测试和分析.结果显示丰富体育课内容、强化学生体能训练是华南地区体育课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课的总体平均生理负荷强度(用心率指标表示)为142次/min,其中男女生分别为144次/min和137次/min.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高校体育课生理负荷的测试,从生理学的角度对当今体育课的负荷现状及其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认为俱乐部制形式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合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只注重于对学生生理负荷的测定,而忽视对学生心理负荷的评定,不能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本文通过把二者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观察、研究、调控、分析和评价,从而全面反映教学效果,客观评定学生。  相似文献   

12.
评价各种体育课不同教材内容的生理负荷强度,评价高校体育课课质量。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结合现代数理统计学和运动生理学,对全国部分高校458名“标志学生”的体育课进行生理负荷强度的监测,建立不同教材内容的体育课的生理负荷分布模型,结合当前高校体育课改革成果,从人体运动生理规律的角度,分析体育课的生理负荷强度。  相似文献   

13.
余纯璐  叶露 《体育科研》2010,31(5):101-103
采用文献资料法与实验法,观察和测定上海市中心城区中学体育课生理负荷平均心率。结果表明:中学生最大生理负荷强度与全国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中学体育课的生理负荷属于中等运动负荷等级,中学生承受的生理负荷较适宜,女生偏小。  相似文献   

14.
李玉华 《体育科技》2001,22(2):39-40
为了探索青少年学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最佳的负荷值,对23名高中女生进行10周的试验,对其10周测试前后的一般身体指标、生理指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中等或中等以下强度,只能使学生保持现有机能状态,而不能促进学生机能状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关于体育课运动负荷规律,心率变化是随年龄增长,锻炼水平的提高而“递减”还是“递增”?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但在一部分同志的认识还存在着根本对立的观点。自从焦矿学院倪雁宾同志公开发表与阮立本同志不同观点《商榷》的文章以后,逐渐地进行了这个问题的争论。我们用过自己的实践写了文章支持倪雁宾同志的观点以后,又引起杨明远同志的不同认识。我们认为杨明远同志的文章,根本问题是对概念不清,没有自己的调查和实践,把个别差异误认为普遍规律。因此,针对杨明远同志提出的问题,我们又写了这篇文章,与杨明远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实验法,探析了大学女生体育课的负荷强度。结果显示,适宜的运动负荷应结合学生的体能及教材内容来确定,不应笼统地把心率150次/min定为体育课的适宜负荷强度。  相似文献   

17.
对四川西南交通大学等七所高校一年级80%教师的74次普通体育课生理负荷强度进行测试,从生理学角度结合教学指标对体育课生理负荷强度和强度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体育课生理负荷强度是不均衡和偏低的,体育课对心肌泵血机能的锻炼有积极作用,对心泵血机能的刺激应加强。根据人体机能能力变化规律性理论,男生生理负荷强度分布类型是较理想的,女生生理负荷强度分布类型有待改进。建议加强高校普通体育课教师对生理负荷强度的安排和调控,增加生理负荷强度在160~180次/min区间的频数,以加深对心泵血机能的刺激,提高增强学生体质的效应。完善不同性质教材内容的组合以改进前高后低的“平台”型。  相似文献   

18.
足球运动体力负荷和生理负荷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我国优秀甲级队运动员的春训测试,对足球运动的体力负荷和生理负荷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足球比赛中的能量代谢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引言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使体育教学、训练工作更加科学化、现代化,是体育教学,训练发展的必然趋势。体育教学、训练工作的评价和反馈控制涉及因素较多,评价一堂课对学生身体的影响及课的质量的好坏,往往需要大量的或总体抽样的方法进行各种因素的数据统计。由于整理数据的工作量大,占用的时间较多,因此对课的评价难以形成经常化的、及时的信息反馈,以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而  相似文献   

20.
所谓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运动量。而运动量则是通过运动时间乘以运动强度求出来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通用的。必要时,要分开使用。1、运动强度的表示方法(1)kgm/分或kpm/分kgm是指把1kg重物举起或推动的运动工作量。例如,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1分钟内向上爬楼梯20米(约120阶梯)其运动强度是60kg×20m/分=1.200kgm/分。kp是力的单位。是指在地球上作用1kg物体重力的大小度。因而,在地球上是把kg和kp看成是同一标准单位来使用也是可以的。如果我们采用踏功率自行车运动来求运动强度和运动量时,其方法如下:把踏功率自行车的强度以a·kg/分表示;用足踏一圈看能前进多少米以b·m表示;然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