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学教学》2009,34(3):79-80
据东方网2008年9月7日远援引《文汇报》武汉9月4日电,由中科院院士张启发领导的“基因组研究与水稻遗传改良”国家创新团队,发现了一种被命名为RIDI的基因,该基因可以控制水稻开花时间从而影响水稻的生长周期。该基因的发现,有可能会使人为控制水稻开花结实的时间,从而改良水稻新品种的地区适应性成为现实。这是该团队在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领域取得的新一项重大突破,相关论文已发表于9月2日出版的新一期《美国科学院院报》(PANS)上。  相似文献   

2.
《生物学教学》2012,(7):72-73
据2012年2月4日《科技日报》报道,华中农大张启发院士课题组成功克隆了控制水稻光敏感核不育基因pms3,它是水稻中第一个被发现并进行了功能研究的长链非编码RNA,不但可以直接应用于水稻"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的培育,促进作物杂种优势研究的发展,也为植物非编码 RNA 的功能研究打开了一扇窗。研究报告刊登于2012年1月31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据课题组成员介绍,光敏感雄性核不育水稻农垦58S于  相似文献   

3.
《生物学教学》2011,(2):76-77
据中国军网2010年9月14日援引新华社东京2010年9月12日电,日本冈山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在《美国科学院学报》上报告,他们发现了一种能抑制重金属镉在稻谷粒中蓄积的水稻基因,它能把从土壤中吸收的镉封闭在水稻根部细胞内。这一发现为培育难以蓄积镉的水稻新品种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4.
《生物学教学》2008,(11):71-71
据2008年4月4日《新民晚报》消息,日前,浙江大学农学院沈志成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发明了一种转基因技术,解决了进行田间试验的转基因水稻“逃逸”难题。他们在进行水稻转基因操作时,在向水稻基因组转入抗虫、纤维素酶或人乳铁蛋白基因的同时,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了水稻本身具有的对除草剂苯达松的“解毒酶”,  相似文献   

5.
《生物学教学》2011,(12):70-71
据2011年7月15日《参考消息》援引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011年7月13日报道,为探究增强水稻适应海啸和涨潮等灾难能力的方法,美国地质勘探局的研究人员在两种水稻中植入真菌的孢子,这些真菌自然生长于沿海地区植物(耐盐植物)或耐热地区的植物(耐热植物)中。实验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6.
《生物学教学》2006,31(2):78-79
据2004年8月11日《新民晚报》和2005年8月12日《参考消息》报道,中、美、日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在2005年8月11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已经完成了“水稻基因组序列全图”的绘制工作。据称,该图的覆盖率和精确度远高于先前公布的“水稻基因组序列草图”,是目前世界上最精确、最完整的高等生物基因组序列图谱。  相似文献   

7.
20 0 2年 4月 5日 ,以中国梯田为封面的国际著名权威刊物———美国《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家《水稻 (籼稻 )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序列图》这一科学专论。这本以严谨求实著称的杂志“破天荒”地拿出了多达 1 4页的篇幅来刊登中国科学家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还专门为这篇论文配发了社论和 4篇全球最优秀的科学家撰写的评论。在《科学》杂志的社论中 ,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们用这样的词句来描述中国科学家们测定出的水稻基因组序列 :“这是一篇开创性的论文” ,是“对科学与人类的里程碑性的贡献” ,“永远改变…  相似文献   

8.
《生物学教学》2009,34(3):80-80
据2008年10月8日《新民晚报》消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科学家,日前同时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自然·遗传学》在线发表两篇论文,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科学家们“破译”的两个功能基因分别称为GIF1和PROG1,前者在水稻灌浆的控制中起关键作用,被称为水稻的“营养师”;后者对水稻株型发育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被称为水稻的“造型师”。  相似文献   

9.
《生物学教学》2006,31(2):79-79
据2005年8月21日《新民晚报》援引新华社东京2005年8月20日电称,日本的一个研究小组成功培育出了“护心辅酶CoQ10”含量比普通水稻最多高18倍的转基因水稻。据报道,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护心辅酶CoQ10”,而不是通过化学合成生产。“护心辅酶CoQ10”具有抗氧化和缓解疲劳等保健功效。目前这种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尚未获准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数字     
美国《教育周刊》2006年1月17日公布的部分教育统计数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编按]  相似文献   

11.
《生物学教学》2015,(2):73-74
据2014年9月13日《科技日报》报道,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为媒介传播的病毒病,俗称水稻"癌症",一旦染上将颗粒无收。南京农业大学万建民教授团队成功克隆了第一个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基因STV11,并阐述了该基因的功能。相关论文由《自然·通讯》在线发表。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为媒介传播的病毒病。在中国东部、日本和韩国超过80%的水稻种植区曾受到其严  相似文献   

12.
《生物学教学》2008,(8):77-77
据2007年1月18日《新民晚报》消息,2007年上海科学技术获奖名册上,水稻育种方面的研究成果一举摘得两项最高奖: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主持的“水稻基因资源创新和分子育种技术”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完成的“水稻耐盐复杂数量性状的遗传机理及其应用研究”,分别获得上海市科技进一步一等奖和自然科学一等奖。  相似文献   

13.
《生物学教学》2011,(12):72-73
据2011年7月12日《参考消息》援引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网站2011年7月10日报道,科学家成功破解了马铃薯的基因组,发现马铃薯里至少含有3.9万种基因,差不多是人类基因的2倍。对农民而言,最重要的发现是找到了800多种与抗病能力有关的基因。这一研究成果将会有力推动新品种的培育,包括抗病、抗虫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
据2014年11月3日《科技日报》报道,2013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两系杂交种"Y两优900"百亩(1亩合1ha/15,下同)示范亩产达988.1kg,再创世界杂交水稻单产最高纪录。因三系法存在配组不自由、种质资源利用率低,培育超高产优质杂交组合技术难度大、周期长、产量徘徊不前等问题。两系法应运而生。二十多年来,两系法创立水稻光温敏  相似文献   

15.
《生物学教学》2012,(9):77-78
据2012年4月8日《科技日报》援引该报北京4月7日电,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万建民领导的课题组,通过花粉培养研究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一系列水稻突变体材料,对其中一个分蘖显著增加的多分蘖突变体TillerEn-  相似文献   

16.
2003年10月江西省农科院研究所历经十年实验终于培育出一种名为"傻瓜水稻"的水稻新品种.这种水稻类似于韭菜,割完以后还能再长.有关专家称,"傻瓜水稻"的出现,将改变千百年来的栽培模式,是继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的又一长足进步.欣喜之余,让我们再走进水稻栽培发展的历史长河,探寻源头,重温这段漫长而又艰难辉煌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生物学教学》2012,(8):75-76
据2012年2月17日《科技日报》报道,由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牵头主持,南京农业大学和江苏省农科院等联合参与承担的国家粮食丰产工程中的一项重大攻关项目——水稻丰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及其应用,在2月14日召开的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课题组经过7年攻关,在国际上率先研究形成了完全适应现代稻作发展趋势的又一新型稻作栽培技术理论体系,创立了"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的12字超高产定量化栽培模式。据介绍,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通过全程生产技术的科学定量与实施,实现水稻高产、省工、节本的简易栽培技  相似文献   

18.
这一次,让我们来关心“饭碗里的事”。 前不久,农业部批准了两种“新型抗虫水稻”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这则看上去“不起眼”的新闻却引起了多方人士的激烈论辩。新的水稻品种,又是抗虫的,这样的好事为什么还会有人反对呢?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两种水稻是“转基因水稻”,而水稻又是中国人的主食。  相似文献   

19.
"车行陌上,春光袅袅。突然,你注意到,农民在田间不是在插秧,而是在抛秧!"这是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描述的情景。插秧是种水稻的大农活。多少年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得更多。年年复年年,人们照此办理,但水稻的产量依旧不高。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也不知道是谁的科研成果,农民开始采用一种新的技术。这种技术就是把过去从田里拔秧改变为用  相似文献   

20.
据生物通网2011年12月13日报道,《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于2010年12日公布了由中国学者主导的50个水稻基因组重测序及遗传变异数据库构建结果。据报道,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等中国研究机构以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共同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