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晚年的重要作品。这首诗以叙事与描写、抒情紧密结合的诗句,饱含着诗人当时所经受到的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以及由此产生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诗一开始就写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情形。秋风“怒号”,显示了无情的寒风呼啸的威势。“卷”、“飞渡”、“洒”、“挂(?)”、“飘转”,  相似文献   

2.
《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于“安史之乱”后.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草堂所作的一首抒情诗.其价值取向应是感受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思想和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要让该诗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学生的精神领域中产生深广的影响.应在深入研究传统的  相似文献   

3.
【教学设想】《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于“安史之乱”后 ,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草堂所作的一首抒情诗 ,其价值取向应是感受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思想和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要让该诗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学生的精神领域中产生深广的影响 ,应在深入研究传统的引导诵读艺术的同时 ,引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带领学生走进“草堂” ,设身处地、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 ,在想像、模拟诗人吟诗的语气、语调中 ,感悟诗人品…  相似文献   

4.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相似文献   

5.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相似文献   

6.
先分男女生组来朗读全诗。结合平时所教的朗读方法:1.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2.韵脚读出延长音;3.以手指轻击课桌示配合节奏;4.边读边想像画面。  相似文献   

7.
徐杰:让语文教与学走向精致 徐杰,江苏江阴英桥国际学校高级教师,"精致语文"首倡者和实践者,江苏省"杏坛杯"课堂大赛初中组第一名获得者,"东升杯"全国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初中组特等奖获得者,全国鲁迅作品教学比赛铜奖获得者。其阐释"精致语文"教育思想的20余篇论文,在《新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周报》、《语文教学参考》等杂志发表。《作文讲评要集中优势兵力》一文获教育部课改十年征文一等奖,并作为唯一的语文教师获奖代表在教育部论坛上进行专题发言。  相似文献   

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的所作所为,都要围绕一个核心,那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生命情趣。●不论别人怎么批评我用词不准确,我都坚持这样一种认识,语文是一门行为科学,语文教师的天职就是播种行为,让学生心、口、手、眼多动,在多动中养成习惯,在习惯中收获成就。●文无定法,但章有可循。人有千面,但真情永恒。学生跨越代沟阅读古今中外名家名作的前提是依据章法,真情体验。●教师工作的终极目的,无非就一个,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受用终生。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本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 (2)理解诗歌内容,感知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设想】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并不难,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歌行体"的诗歌,并且"歌行体"的特点明显。句子以七言为主,间有二言和九言,句式灵活;用韵自由,随着韵脚的变化,所写内容或表达的意思就有所改变。根据诗歌的这些特点来设计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歌行体诗歌的节奏韵律,快速把握文章  相似文献   

1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部编本语文教材所选的杜甫名作,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语文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古诗文教学也要与时俱进.作为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磨难教育,也应该渗透入古诗文教学中.因此以磨难打磨人心为线索解读《茅》诗,是为古诗文教学能够守正出新所做出的尝试.将《茅》诗分为三...  相似文献   

12.
胡露珠 《语文天地》2013,(10):32-33
杜甫写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他晚年的重要作品。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流浪到四川成都,这首诗是杜甫寓居四川成都时所作。茅屋即浣花溪畔的草堂。这座草堂是由杜甫朋友高适、严武资助,经过几年才建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约写在草堂盖好的那年八月,诗歌真切描绘了屋破  相似文献   

13.
孙莉 《考试周刊》2012,(26):51-52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杜甫寓居西南的生活经历。(2)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3)感受作者推己及人、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4.
丰小霞 《云南教育》2003,(35):40-40
一、创设情景巧设疑问上课伊始,教师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绘:“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位白发苍苍、衣衫褴褛的老翁拄着拐杖,在浣花溪畔踽踽独行,他,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前方不远,三间茅屋就是朋友帮他建的家……”此时,音乐声起,作飒飒风声。“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只听‘呼’的一声,庭院里百年的楠树连根拔起,屋顶的茅草也被狂风卷走,四处飞扬……”学生正听得入神,教师故意一顿,板书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问学生有何疑问。立刻,便有学生问:“这茅屋被秋风吹破了,为什么还要歌呢?”“对啊,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研讨吧!…  相似文献   

15.
安史之乱后,号称繁荣的盛唐社会,一变而为满目疮痍,民生凋敝的世界。一些现实主义诗人,把这种时代的苦难带进了自己的诗里,杜甫正是他们中间最为杰出的一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茅屋”,而且“为秋风所破”,这个题目就带有它的时代的特征。杜甫在这首诗里,通过抒写风吹茅屋、秋霖屋漏的切身体验,表达了他希望“大庇天下寒士”的政治理想;诗也写得具体形象,是他寓居成都草堂时期的著名篇章。诗写的是一幕风雨秋宵的遭遇。开头十句描写秋风吹破茅屋的情景。秋风怒号,把屋上的茅草掀翻吹走,有的高挂林梢,有的飘沉塘坳,邻村淘气的孩子们又把吹散的茅草抱走,诗人唇焦口燥,毫无办法,只能倚杖长叹。接着八句叙述秋雨夜来,床头屋漏的情形。茅屋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杜甫寓居西南的生活经历. (2)品味语言,感知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杜甫的诗风. (4)感受杜甫推己及人、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的思想感情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精神.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杜甫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存在的多种阐释异说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比兴寄托说”和“人民性问题”的历史渊源,讨论了此诗与《楠树为风雨所拔叹》的创作时间问题,特别对于“三重茅”、“南村群童”、“为盗贼”、“寒士”、“恶卧”等语进行了综合辨析,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上课,师生互相问好)师:同学们,在河南巩县有一座山,因为三座山峰并列,宛如笔架,名为笔架山。唐朝的时候,从这里走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杜甫。杜甫43岁时,爆发了一场为时8年之久的战乱——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的大灾难,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与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被人们称为“诗史”。杜甫也赢得了“诗圣”的桂冠。公元759年的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  相似文献   

19.
杜甫的著名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现已选入高中语文课本。这是很好的教材,应当充分肯定。可是,郭沫若同志在《李白与杜甫》一书里对这首诗提出的三点意见,是值得商榷的。第一点是关于“茅屋”问题。郭老指出:“诗人说他所住的茅屋,屋顶茅草有三重。……这样的茅屋是冬暖夏凉的,有时候比起瓦房来还要讲究。茅草被大风刮走了一部分,诗人在怨天尤人。”这是带有指责之意。我认为茅屋不管有多少层,不管是否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终归不是高  相似文献   

20.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以其高度的人民性、艺术性千百年来广为传诵,高中、职高教材长期以来选其为必修篇目。对于《茅》诗这样的传统经典教材,语教师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专篇研讨无疑是有必要的。基于这种认识,校语备课组进行了《茅》诗专篇备课教研活动。起初,大家认为:《茅》诗通俗易懂,“教参”和教材的提示、注释又提供了详细的说明资料,似乎再没有什么好钻研的;至于教法无非是一般讲授法、谈话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