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高校教育硕士培养存在诸多弊端,习惯性地落入单纯依靠高校、片面追求学术性、用理论来堆砌课程教学等思维定势中。为彰显教育硕士培养的特色和价值,高师院校需加强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的对接,着眼于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着手构建“地方政府—高等院校—中小学(G-U-S)”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体现多元共同体的价值,突出教师培养的“职业性”“实践性”“师范性”等本质属性。在协同育人的指导思想下,衡阳师范学院对教育硕士培养模式进行创新设计,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教育硕士培养“3421”模式,健全教育硕士培养运行机制,完善了教育硕士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发挥了高校与政府的协同创新作用,体现了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学目标的创新、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及评价体系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多导师协同指导困难、跨学院协同管理不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硕士培养质量。H校构建的教育硕士“培指委+”管理模式,践行协同培养理念、善用管理规章制度、创新沟通交流机制、深耕各个培养环节,有效提高了协同培养管理效度,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双导师制的实施状况,从树立正确指导理念、完善协同培养机制、建立双导师激励机制、构建全程贯通一体化实践模式、设立学科教学实践平台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双导师机制的策略。结合东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领域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 生培养综合改革实践,探讨了以协同培养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双导师培养机制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4.
教育硕士研究生具有未来教师与学生双重角色,其人才培养质量是决定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成效与教育变革发展的关键因素。智慧教育的发展对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带来了诸多挑战,文章通过分析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地方高校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了相应的培养路径,以期为提升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刘艳培 《高教论坛》2022,(10):128-132
本文以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理论视角,从惯习、场域、资本三方面探索和发现英国一流大学培养教育硕士的成功经验。惯习是教育硕士培养的目标体现,场域是教育硕士培养的实践空间,资本是教育硕士培养的资源保障。通过总结英国培养教育硕士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培养教育硕士的优化路径:第一,培养善于反思的研究型教师,坚持教育硕士培养的目标导向;第二,打造高校-中小学命运共同体,拓展教育硕士培养的实践空间;第三,政府、高校、中小学多方联动,完善教育硕士培养的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6.
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出现了协同创新教育理念未达成共识、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偏差、校内外条块分割局面未完全打破、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尚未健全等问题,提出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必须树立研究生教育协同创新理念、厘清各创新主体利益诉求、协同打造联合培养利益共同体、建立健全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索协同培养研究生模式,保障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等策略。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法以全国35所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院校的实践导师和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素质的重要度期望与满意度感知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对61位专家和管理者进行访谈。研究发现,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综合素质存在教育教学能力不足、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欠缺、职业道德与情感有待升华等问题。为此针对培养院校提出以教育见习为先导,内化教师职业行为准则,端正职业理想信念;以教育实习为重点,构筑教师教育共同体,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以教育研习为依托,以学位论文为抓手,强化教育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8.
应用型高校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新工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探寻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厘清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逻辑、在应用型高校建设中的生成逻辑以及与新工科专业教育的融合逻辑。根据新工科建设的要求,针对课程体系、教师团队、实践平台以及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措施,包括构建纵横一体化课程体系,培养双创专兼的教师实践共同体,打造校企协同、互融共享的实践平台,建立校政企协同育人的生态机制等,以培养出多元化、创新型的卓越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9.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特色,使其在教育硕士培养方面有着师资、课程资源、实践基地、教育科研、教师文化诸多优势;但由于其办学综合实力较弱、区位劣势、教育硕士培养起步晚等原因,使其在招生、培养、管理各项工作中遭遇重重困境。探索解困之道,有利于地方高师院校培养教育硕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校内校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协同发展为目标,旨在培养共同的政治价值认同、强烈的情感归属和责任感的教育共同体。然而,我国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建设,仍然存在建设意识不强、建设内容脱离现实、协同互动不足、功能提升欠佳等问题。强化建设理念、优化建设内容、创新协同方式等措施有望以整体性、协同性思维增强育人合力,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