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锡良等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司马迁《报任安书》说:“太史公牛马走:等于说太史公的仆人。太史公: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我们认为这个注释是牵强的。因为它关涉到对司马迁写此文时情感的理解,故不揣鄙陋,辨之如下。考《报任安书》始见于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但到萧统《昭明文选》选录此文时才补上“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的冒头。又,历来对“太史公”的所指理解不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两说:一是认为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李善《文选注》说:“太史公,迁父谈也。走犹仆也。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词也。”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2.
[案例1]一位教师执教《将相和》教学片段: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 生1: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聪明。师:(语气平淡)嗯,还有吗? 生2:我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有一段这样的原话:“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段简要的描述,存在以下几个逻辑关系:1.因为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是极其丰富多样的,所以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语文材料的反映自然是多元化的;2.因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化的,所以语文教学应该重视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多方面熏陶感染;3.因为课堂出现多元化…  相似文献   

4.
徐静 《辅导员》2012,(Z1):44-45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它讲的是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终于写成辉煌巨著《史记》,赞扬了司马迁矢志不渝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一、交流导入1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抄写员》一文 ,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生 :讲叙利奥暗帮父亲抄邮签挣钱养家 ,但受到父亲的责备。3 板书 :父暗帮责备过渡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体会叙利奥几次遭到父亲的责备后 ,他的心理活动。二、自主学习1 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读后说说从书中知道了什么。(有的学生说 ,我知道了叙利奥偷偷帮父亲抄邮签的目的。有的说 ,我看出了叙利奥忍着父亲一次一次的责备 ,心里十分难过 ,十分矛盾……)分步品味。(1)找出描写叙利奥几次遭到父亲责备后心理活动的句子 ,用“—”…  相似文献   

6.
《辅导员》2010,(5):20-21
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编者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时,课文文中写道:“正当他(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第十一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讲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用生命写下了历史巨著《史记》的故事,赞扬了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以及为了继承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全文情节感人,内  相似文献   

8.
童晓群 《中学教研》2007,(12):45-46
"数学文化"概念的提出,是近几年来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新课标要求将数学文化与高中数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微观分析,将数学文化渗入课堂教学.本文就"函数"这一内容所渗透的文化现象作一些新的探讨,使学生在学习函数的过程中得到文化的熏陶.1 "函数"名称的由来"函数"(function)一词是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Leibniz)于1673年最早引进的,他用"函数"表示任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设想:1、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本单元教材的安排体例,是将司马迁的作品编排在一起集中学习,并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初中、高一、高二所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勾连到了一起,连同《读本》共16篇作品。  相似文献   

10.
1.父亲想问问这样子练兵(注:指汉人教官让藏人士兵整天喊着口号,踏着僵直的步子走方阵)是否能帮助他打败汪波土司。黄特派员不等父亲开口就说:“祝贺土司,你已经成为所有土司中真正拥有一支现代军队的人了。你将是不可战胜的。”父  相似文献   

11.
一、整体感知 ,文章写了些什么要求学生在默读课文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1)父亲的背影。(2 )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3)在祸不单行的境遇中 ,父子车站分别时 ,父亲过铁道给“我”买橘子的背影。比较以上三种回答 ,哪一种更合适 ,为什么 ?明确 :第三种更合适。因为概括叙事类文章的内容 ,就应该说清楚“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一味追求简略 ,表意会受到影响。再次朗读课文 ,正字、正音。 (略 )二、理解分析 ,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篇 ,选“背影”这一表现角度新颖独特。1.父亲的背影 ,我们已司空…  相似文献   

12.
董岳州  胡健 《高中生》2009,(6):58-59
雄鹰展翅 普希金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世家.他的父亲和伯父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诗人。童年时期,普希金就在家中的藏书室里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并向几位家庭教师学习文学知识。在浓厚的文学氛围熏陶下.普希金从8岁开始就能背诵古典长诗,并展示出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天赋。  相似文献   

13.
在古汉语中。“三”与“九”不仅可实指,还可以泛指。这样的例子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司马迁《鸿门宴》)②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韩愈《师说》)③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司马迁《屈原列传》)④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卫风·氓》)⑤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报任安书》)⑥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司马迁《报任安书》)⑦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李白《蜀道难》)⑧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⑨中间驰至九…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设想: 1、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材的安排体例,是将司马迁的作品编排在一起集中学习,并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初中、高一、高二所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勾连到了一起,连同《读本》共16篇作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让他们自己发展,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在小学数学中有这样一题就充分体现这一点:题目:用阴影部分表示这个长方形的1/2。学生在研讨探索后,得出很多方法:(1)连对边中点(2)连对角线(3)长边、宽边均分(4)连接长方形的某一点(5)在对边任取几…  相似文献   

16.
正一、抓关键词语启迪悟性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细心品一品,用心比一比,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能较好地启迪学生的悟性。如国标版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咐,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我在教学时扣住"研读"一词让学生体会。师:为什么要用"研读"而不用"阅读"呢?生1:"研读"除了有"阅读"的含义外,还包含"研究"的意思。因为由于战乱、时间跨度长等原因,历史文献中有记录不全处、有前后矛盾错误处、有描述简略处……这些都需要考  相似文献   

17.
网络资源丰富,容易获取,让学生围绕某一问题查阅资料,并对此进行分析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利用网络支撑语文探究式学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式。那么如何利用网络进行语文探究式学习呢?下面我就《鸿门宴》这一课谈谈我的做法。教学平台:校园语文网。地点:微机室。1.课前准备。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接触过司马迁的文章,而且也了解后人对司马迁及其《史记》的评价,但这个印象毕竟是模糊的。为了达到走近司马迁的目的,走近《史记》的目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把先前已知道的有关司马迁及其《史记》的信息做一整理…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奋图强的精神。2.了解《史记》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价值。3.通过读书交流,初步了解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汉武帝2600多年间的历史,理解《史记》的思想内涵和人物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学习鲁人版《〈史记〉选读》中的《荆轲》一文时,有学生对文中"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中的"揕"字提出疑问。请看教学片段:生:我觉得司马迁写的有些问题,"持匕首揕之"跟"欲生劫之"是自相矛盾的。师:何以见得?生:因为荆轲那把匕首非常锋利!前文写道:"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所以,只要荆轲一"揕"到位,秦王必死无疑。  相似文献   

20.
史小琼 《教师》2013,(24):115-115
[教学目标](1)能自主学习生字新词。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2)诵读课文,在情感体验中感悟课文中心,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能初步领悟本文前后照应的方法和先总结后分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