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贯彻从教材中来到教材中去的原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熟练驾双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提高学生运用教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优化课堂教学。本文就如何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谈谈看法。一、教学目标要明确、准确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也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导向作用。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因此,首先要准确制定语文课教学的目标。学习目标明确,师生双方在整个教学进程中心中有数,就为优化课堂教学提供了基本保证。现行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知能目标、情感目标等,…  相似文献   

3.
运用电化教学,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学生引入课情境中,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并为学生提供了作的情境,激起他们创作激情;此外还营造了“大语教育”的氛围。  相似文献   

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先导。让别人做他总是不愿做的事,他虽勉强而为之,也未必成事。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5.
教材改革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7.
加强情感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知识和智力(即智商IQ)视为个人事业成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实践证明,没有情绪或感觉(即情商EQ)的作用,是无法取得成就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及形式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主阵地。同时,加强情感教育,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语文素质 ?简言之 ,就是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谓理解语言文字 ,就是能听懂别人的讲话 ,能抓住别人讲话的中心 ,能读懂别人的文章 ,能从大量信息中 ,迅速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所谓运用语言文字 ,就是能用较为丰富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朗读 ,说话时有中心 ,准确、流利、得体、能达意、口齿清楚、声音适量 ,普通话准确。写文章时 ,语言简洁、生动、形象 ,中心突出 ,条理清晰 ,语句通顺 ,格式正确 ,书写端正 ,无错别字 ,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此外 ,还应具有较强…  相似文献   

9.
10.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说,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新大纲的“教学原则”中规定:要“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全面训练”;要做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学习语文,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1.
12.
江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工作必须解决好两个重大问题,一个是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要求;二是要全面挺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挺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意味着要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一个学校如何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如何挺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必须从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着手进行教学体制改革,以下就如何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挺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14.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16.
本就如何结合语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科技素质、经济意识、自学能力和社交能力,提出一些看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17.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应在以下各方面做出积极有效的尝试:其一,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二,教学手段要具先进性;其三,课堂活动要具多样性和充分性;其四,要指导学生写实情,多练笔;其五,做到多读多背厚积累。  相似文献   

18.
语感能力在语素质中处于根本性地位,因而,语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为此,在语阅读教学中,我们应从有悖语感培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采用咏吟诵读、咀嚼涵泳、想象联想、入情入境、测评促进等方式方法,使学生的语感能力逐步培养起来。  相似文献   

19.
提高语文素质,发展学生个性是实现学生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双重需要,是摆脱教育功利主义的束缚,遵循语文学科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反映,我们应该正确理解语文素质和个性发展的涵义以及二者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