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生产目的和企业生产目的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就社会主义而言,仅为社会生产目的是“满足需要”,企业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这在理论上站不住脚,也缺乏事实根据;国家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与社会生产目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强调这一点,并不等于否定二者联系。而是反对将二者合一或等同;商品经济社会,生产目的不能也不应当表现在使用价值方面。这并非是割裂了国民收入的实物与价值二形式的关系,并非歪曲了国民收入的实质和价值形式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李维波 《函授教育》2001,(1):108-10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目的是追逐利润,而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二者表面上是矛盾的,本文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的总体利益、企业追逐利润的客观必然性等角度,探析二者实现高度统一的现实性;在价值与使用价值、商品与货币的统一中,使企业在追逐利润的同时实现了社会生产目的。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目的是追逐利润,而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化生活需要,二表面上是矛盾的。本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的总体利益、企业追逐利润的客观必然性等角度,探析二实现高度统一的现实性;在价值与使用价值、商品与货币的统一中,使企业在追逐利润的同时实现了社会生产目的。  相似文献   

4.
“教育有无目的”是针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这一命题提出来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在“教育作为工具”和“教育作为生活”这两种不同语境中加以理解和把握。“教育目的”理论充满着价值判断,“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之争,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论家所持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对立与冲突。在当今时代,二者应该实现统一和融合。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和企业经营方式的变革推动着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要求对作为企业主体的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定位。而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企业人本管理的理念定位应该是“人是目的”,即在对作为企业主体的员工地位的认识上,实现由“手段人”向“目的人”的转变。这是一种以谋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管理,是以价值引导、精神激励和自我发展为主要方式的管理。它的内涵包括尊重个人、使人成功和授权赋能。这一理念定位指导下的企业人本管理才能真正达到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工资与资本主义工资反映着两种根本不同的生产关系。前者是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而后者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二者从概念上说是比较明了的。从形态上看,社会主义工资与资本主义工资均采取了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的形式。许多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谈到社会主义工资形式时认为,计时工资是社会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态。我认为,这种说法,不是对社会主义两种不同工资形式相互关系的科学概括。资本主义工资作为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它不是以劳动量或劳动成果为依据,而是以潜在劳动技能为依据,表现为劳动力买卖中的价格。为了使劳动者能够不断出售劳动力,保持雇佣劳动  相似文献   

7.
生产目的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从根本上说,特定社会的生产目的是由特定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决定的,它的形成具有某种客观性。但是,生产目的又会反过来对特定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影响。以资本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既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并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它也使社会发展表现出某种片面性特征并为经济增长设立了一个界限。社会主义生产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在客观上能使经济发展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并打开了人的全面发展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有两种历史形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社会发展阶段上,不复存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它应该属于“五形态”中的第五社会形态和“三形态”中的第三社会形态。而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站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它不属于“五形态”中的第五社会形态,而属于“三形态”中的第二社会形态。现实的社会主义是第一形态的社会主义,以商品经济为基础性经济关系,是与资本主义“同时态”的社会形态;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第二形态的社会主义,以产品经济为基础性经济关系,是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9.
康德区分了两种实践的概念,技术实践和道德实践,并指出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技术实践是有目的的,其结果却可能是人无法预料的,但却有功利性的结果,并召唤人进行这种活动。它是人的主观合目的性的客观化比拟。“艺术”(审美的艺术、生产的技术)目的的理性依据是审美判断力。人工技术物是“艺术”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的对立统一。康德通过“艺术品”的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的转化,似乎在告诉我们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能更加适度的形而上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育改革实践的推进和教育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教育的认识逐步回到了教育的本真。有学者提出“教育”即“成人”,人类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即在于人之成为人。在此它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成人,也不同于传统文化意义上的成人,它是对二者的融合与超越,在教育学意义上,它的基本要求表现为“实现个体社会化”;它的最高追求则是“成人”。  相似文献   

11.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包括对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的两个方面。事实认识是对客观世界在形态的研究,由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形成“事实真理”;价值认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客观事实现前应采取的态度及主体活动达到的目的,由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而形成“价值真理”。  相似文献   

12.
价值规律是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价值在本质上仅仅表现出一种趋势和倾向,而不是绝对的具体量。马克思对社会必要总劳动进行分析,目的在说明它如何让价值规律表现为一种“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以及价值规律“要求”生产“适合”需求。价值规律的“另一种意义”是指它调节各部门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趋向。而不是讲决定商品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美是和谐”,“美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它是自然的人化”,按照这些美学观点来审视教育管理。可发现教育管理也具有审美价值。其审美价值在教育管理的产生上表现为发生美;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表现为过程美,又可分为运行美和对象化美;在教育管理的目的上表现为目的美,又可分为效率美和人性美,其中人性美又为表层美(教育)和深层美(受教育)。  相似文献   

14.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在其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身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论反对的是外部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反对的是功利性的教育目的。其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强调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追求教育本身的内在价值,弘扬学校的精神教育。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告诉我们:教育应具有一定的“无目的性”,教育目的应有一定的理想追求,教育目的应有一定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15.
浅谈企业绩效考核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绩效考核也称成绩或成果测评,是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采取科学的方法,对承担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的各级管理人员完成指定任务的工作实绩和由此带来的诸多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简单地讲,绩效考核就是对照岗位的目标和要求,用科学的方法评定某个单位或员工完成工作的情况并将结果反馈给单位或员工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在实现目标的同时,提高单位或员工的满意度和未来的成就感,最终达到集体和个人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现行教育方针中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应理解为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应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教育原理而定位于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而“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则应作为一个历史概念而给以“历史”的把握。  相似文献   

17.
正确认识市场和计划关系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指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他又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处理市场机...  相似文献   

18.
社会民主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是现代改良主义的两种主要形态,而拉斯基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则是二者的过渡性阶段。文章在阐述“民主的社会主义”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对其承启性和思想本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所谓“应然”,它体现的是人们的价值追求。德育的应然状态表现为德育的目的、目标或期望。本文将从学校、学生和教师三个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20.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以“一般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数字劳动。这是人类劳动形式在劳动方式、劳动内容和雇佣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但是在生产性、价值形成、劳资关系等方面依然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论述。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视域探讨社会主义数字经济中数字劳动的“变”与“不变”,是为了激发数字劳动的价值创造性,更好地为我国发展数字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