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学者朱正从25岁写鲁迅传记起,至今已是第5次写鲁迅传记。新作《一个人的呐喊》引用了大量的新材料,纠正了一些学术界流行的看法。朱正分析大量资料之后推断出,鲁迅与周作人失和原因在于周作人妻子羽田信子癔病发作,周作人轻信妻子谗言所致。此外,朱正还认为,《伤逝》这篇小说实际上足哀悼兄弟恩情。1925年10月12日的《京报》副刊上,周作人发表了一篇短文《伤逝》,借了罗马诗人的一首诗和英国画家的一幅画,  相似文献   

2.
谈周作人的鲁迅研究的得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作人关于鲁迅的著述颇多,鲁迅生前,周作人写过论《阿Q正传》的文章,鲁迅逝世后,由于许寿裳的邀请,他参予了《鲁迅年谱》的编纂;又由于杂志约稿,他写了《关于鲁迅》等文。解放后,他在有关方面的帮助下,写了大量有关鲁迅的文章,并结集为三部专著《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和《鲁迅的青年时代》。其《知堂回想录》、《知堂  相似文献   

3.
文海勾沉     
茅盾出生地不是乌镇是青镇;朱正新作披露鲁迅兄弟失和原因;舒芜研究周作人的缘由;“床前明月光”非李白原诗;王蒙的名字源自《茶花女》;鲁迅曾说自己不配拿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鲁迅的家人、亲属及朋友的信件、文章及回忆录等大量史料 ,揭示鲁迅与周作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于周作人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在经济上挥霍无度 ,在人品上欠佳 ,在性格上乖戾 ,而周作人惧内、无原则 ,从而导致兄弟失和 ,鲁迅被迫离开北京八道湾住宅 ,并且从此兄弟二人在政治思想上也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一书中曾提到:《热风》中《随感录三十七》、《三十八》、《四十二》、《四十三》四篇,是他的作品,误收入鲁迅杂文集中的。原因是当时他弟兄两人都给《新青年.随感录》栏写稿,又通用“唐俟”的笔名。这并不是不可能的,鲁迅先生对于名利,向来不放在心上,如《会稽郡故书杂集》最初出版时,就是用“周作人”的名义。至于同用一个笔名的事,除“唐俟”外,也还有过别的,如“周(辶卓)”,是周作人常用的笔名(译文《红星林史》等,均用这个名字。),但鲁迅写的文  相似文献   

6.
鲁迅、周作人为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试图以鲁迅翻译的厨川白村的文艺论著《苦闷的象征》为一个原点,挖掘其对于鲁迅、周作人散文创作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恩波 《成才之路》2009,(27):I0012-I0012
鲁迅对周作人的怨中,其实常常夹带着爱和企盼。即使在其逝世前的几天,枕前还放着周作人的书,闲来时也翻阅着。而周作人笔下的鲁迅,在晚年已发生了变化,可以心平气和地打捞历史旧迹了。辽宁人民出版社最近再版了孙郁的《鲁迅与周作人》,在原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资料,看起来很是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阅读民国报刊时,偶然发现与周作人有关的三则史料,即周作人1937年1月5日在北平《世界日报》“明珠”副刊第94期所刊登的一条启事,北平《世界日报》1937年12月16日第4版教育界所刊发的一则有关周作人的报道,天津《每月科学画报》所刊登的周作人1943年在南京模范女子中学的一次讲演。这三则史料不见于周作人个人文集及钟叔河先生编订的《周作人散文全集》,亦不见于有关周作人的传记、年谱及研究文章中,对周作人研究有一定史料价值,故笔者把它们整理并发表出来,期待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周作人是中国现代学史上不容漠视的两座高峰。人教版中学语教科书编造了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周作人写有《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以下分别简称《记》、《关》).把兄弟二人同一体裁同一题材的作品比较着看,可以了解两位作家思想性格的差异和章风格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周作人(188—1967)浙江绍兴人,鲁迅的二弟.童年时代,有着和鲁迅大致相同的经历:一起流连往返于百草园,一起到舅父家去避难,后又同回故乡在三味书屋枯坐苦读.但他和鲁迅旨归却是不大相同的;鲁迅很早就识得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却对童年生活留下了无忧无虑的印象“不但有小康生活,还有宽懈自由的日子.三味书屋的读来读去,引发了他对“杂学”的兴趣.大量地阅读风物地志、年谱日记、家训尺牍、野史笔记、农草本木、乡贤著述、佛经圣教……古今中外,可谓杂矣.这样的“旨归”使周作人较早就体现出一种在“不完全的现世”享受“美与和谐”的生存态度,同时也影响着他那种“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的散文取材方式.“五四”前后,周作人与鲁迅、陈独秀、胡适等人一起,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他写于当时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平民精神.重视思想革命,脍炙人口,影响深广,和鲁迅一道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骨干和先驱.他本人也自认为是一个旧传统的“叛徒”.但在后来的人生道  相似文献   

11.
朦胧中的记忆———鲁迅在我心中●李燕杰在我读小学时,从父亲的著作中翻到一本他早年的游记:《长城明陵游记》,封面有周作人题写的书名。我问父亲:“您见过周作人吗?”答:“我不仅见过周作人,而且见过鲁迅。”家父还告诉我:“在你三岁时,我还带着你见过鲁迅呢。...  相似文献   

12.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这句话是值得珍视的,遗憾的是这个说法还是不够具体。什么是“不好的”呢?鲁迅先生曾说:“研究大作家的手稿,看他怎样修改。”如今这句话也用到了他的身上。早在1981年,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编辑家朱正先生就出了《鲁迅手稿管窥》一书(再版名为《跟鲁迅学改文章》)。  相似文献   

13.
文学史家严家炎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鲁迅的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顶峰。苏教版《短篇小说选读》选录的《在酒楼上》,是一篇意蕴丰富、曲折幽深的文本。周作人认为,在鲁迅的小说中,此篇写得最好,是一篇"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最富鲁迅气氛",就是集中表现了鲁迅思想的复杂性、深刻性以  相似文献   

14.
葛鑫 《文教资料》2000,(3):60-68
《文教资料》曾在1986年第4期、1987年第:期刊出了关于现代著名作家周作人的史料,当时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团结报》《山西政协报》等报刊先后发表文章,对历史事实作了补充说明和辨证。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也召开了研讨会,围绕着周作人出任伪职等问题展开了一场论争。 近年来,关于周作人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内情,已在各报刊和书籍中陆续披露,人们对于周作人的了解更趋于完整了。为了有利于促进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我们在本期组发了《关于“周作人史料”的争议问题》等四篇资料。《关于“周作人史料”的争议问题》一文,是1987年任上海电影总公司导演室党支部书记的葛鑫同志写给《文教资料》原主编赵国璋同志的。文章对当时沈鹏年、杨克林两同志所发表的“关于周作人问题的调查记录”作了必要的情况介绍和说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作人问题”的争议起因和争论过程。 时隔十四年,当人们对于作为文学家和鲁迅二弟的周作人有了更多认识的今天,我有1又一次整理刊市周作人的资料,是希望能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多种视角的、有参考价值的研究资料,以推进对周作人思想和创作研究的深入,这正是我们的初衷和出发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和研究者提出批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鲁迅和周作人兄弟早期译文《域外小说集》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的客观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6.
鲁迅逝世二十周年时,周作人写过一篇《鲁迅的笑》,有云:“鲁迅最是一个敌我分明的人,他对于敌人丝毫不留意,如果是要咬人的巴儿狗,就是落了水,他也还是不客气地要打。他的文学工作差不多一直是战斗,自小说以至一切杂文,所以他在这些上面表现出来的,全是他的战斗的愤怒相,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1885——1967),原名櫆寿,改名作人,字启明,号知堂,是鲁迅的二弟。一九○一年赴南京水师学堂读书。一九○六年去日本留学。一九一一年回国在绍兴任中学教员。一九一七年去北京任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纂处编纂员,后被聘为该校文科教员。周作人是从翻译和评介外国文艺走上文学道路的。在日本热心于介绍俄国及东北欧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与鲁迅合译了《域外小说集》,还翻译了波兰显克微支、俄国珂罗连柯、匈牙利育珂摩耳等人的作品。其间,深受外国文艺以个性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影响。一九一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论文《人的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野草》与周作人的《雨天的书》,这两部作品集都写于五四退潮时期,都是时值二人在创作上需要新的调整蜕变时期,给予后人瑰丽的精神财富。本文就创作体式、创作手法,以及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品格、精神品格、心理追求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周敏 《学语文》2007,(1):34-35
周作人写作《苦雨》的1924年前后,中国的思想界处于一种十分沉闷的时期。曾与乃兄一起并肩战斗、致力于思想启蒙运动的周作人,此时也愤激地对社会现状下了这样的断言:“中国反正是一团糟”,他感到了信仰坍塌的孤寂和虚无。但鲁迅是明知绝望却仍要“反抗绝望”,而周作人却走另外  相似文献   

20.
"多憎而少爱",是周作人对《阿Q正传》的一个基本评价。他认为这既可以当作是对鲁迅的褒词,也可以当作是对鲁迅的贬词。作为贬词,周作人认为《阿Q正传》缺少"笑中的泪",阿Q作为思想典型的意义,盖过了人们由阿Q的不幸命运而引发的共同命运感。这与鲁迅塑造人物的典型化的方法有关,也与鲁迅对通过阿Q所传达的"思想"的看重,远远超出对阿Q本身的关心和经营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