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期发表了三篇与选题策划有关的文章。一篇是《选题开发及其条件》,文章的主题是探讨选题开发的客观条件。作者李常庆博士曾留学日本,并在日本一家出版社做过编辑,他的文章实际上是介绍日本出版社的选题策划经验。另一篇是《选题策划的整体性和实践性》,作者彭庆国是广西人民出版社市场策划部主任,他的策划思路是对传统的突破,强调要从整体性上探讨选题策划。他讲的整体性恰好与人〔他山石〕中的《“项目责任人”———西方出版社编辑职责的新概念》的观点不谋而合。因此,三篇文间自然形成一个组合,以一种非传统的新思路,探讨图书选题策划。  相似文献   

2.
编辑的幽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实交代:这个标题是抄著名漫画家方成的。方成称之为“编辑的幽默”的一件事是他亲身经历的。他所说的“编辑的幽默”有其特定的含义,在下不敢改变,依样“拿来”一用。有家报纸的青年编辑约方成写一篇讲幽默的文章。方成按时交稿。编辑按时发表。只是改动太大,引发了一连串的“幽默”故事。方成很细心。他  相似文献   

3.
赵航 《出版科学》2000,(2):59-60
南开大学中文系赵航教授写了一篇长篇纪实文章《啊,我的编辑老师们》,抒发了他对编辑的敬佩之情,也反映了他受命兴办我国第一个编辑专业的艰难历程。全文将由《编辑之友》发表。经征得《编辑之友》同意,本期摘发了其中的第三部分。题名系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4.
谈编辑的素质汪海燕一张好报纸、一篇好文章的出现,人们所赞不绝口的总是作者的才华,记者的出色。有多少人知道是谁编辑的呢?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这些报纸的制作过程中流下了多少编辑的汗水,融进了多少编辑的智慧?编辑的工作是为作者、读者服务的...  相似文献   

5.
境界     
散文作家、原《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周明先生说过,“编辑工作也是甜蜜的事业。”这话是很见境界的。我作为一个小报的编辑,也颇有同感,似乎也能体会出个中的三昧。都知道,编辑是良心活儿,是为他人作嫁衣的。他以自己默默无闻的辛劳与智慧,使别人的文章一篇篇见诸报刊,四方流传。用大家熟知的套喻是,编辑像蜡烛,燃烧自己,消耗自己,以使别人  相似文献   

6.
范军 《现代出版》2002,(2):59-61,64
一作为文学家的巴金尽人皆知,其实,巴金还是中国现代编辑出版史上著名的编辑家。巴金自己就曾说过:“我一直被认为是作家,但我也搞过较长时期的编辑工作,自以为两方面的甘苦都懂得一点。”犤1犦他作为编辑家的活动、思想和贡献,近几年开始受到编辑学界的关注。此处不打算就巴金的编辑实践与思想作全面的论述,只是从图书广告这个角度加以探索。二翻检《巴金全集》(18)“集外编”(上),我们发现巴金从上个世界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在从事编辑工作时发表了不少图书广告文章,共计26篇。犤2犦其中,1929年6篇;193…  相似文献   

7.
罗竹风从︽辞海︾到︽汉语大词典︾宋志坚罗竹风先生与辞书结缘,是因了一篇杂文。那是1961年的秋天,罗竹风应《文汇报·笔会》编辑余仙藻之约,写了一篇题为《杂家》的短文。他当时是上海市出版局局长,了解编辑人员的酸甜苦辣,故在《杂家》中希望有关领导体谅编辑...  相似文献   

8.
标题是文章的名字,标题在文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篇好的文章,关键还要有一个好的标题。因此,编辑改动标题是一件较为有分量的工作,一定要多花一些心思反复斟酌。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篇好文章,很值得一读。作者吴东林是湖北省老河口日报的副总编辑,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和对新闻的真心热爱,使他将艺术与新闻有机地结合起来。正是这一结合,使他在新闻工作的广阔舞台上纵横驰骋。读一读《展现艺术与新闻结合的魅力》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可贵的创新精神,并从中受到启示:对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说,有丰富的知识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0.
通讯员园地     
一日,我将一篇新闻稿投寄给本地报纸的一位编辑,数日过去了,如石沉大海.于是,我又将新采写的两篇稿子亲自送到报社(我距报社很近),正好那位编辑也在,我顺便问起寄去那篇稿时,他吞吞吐吐地打着哈哈.无意中我发现他桌腿下有一个皱巴巴的纸团,拾起一看,正是我那篇稿,看得出是用来擦桌子后甩下的.那位编辑有些尴尬地收回了稿子.几天后,那篇稿子便见报了. 由此,我想起了老作家、老编辑孙犁,他从事编辑工作大半辈子,对待投稿者的稿件从来都是认认真真的,凡是到他手下的稿件,拆封时都注意不伤及稿件,保持稿件的清洁,从不给人家污染,即使不用的稿件,有什么意见总是写在小纸条上,不在稿件上乱画,他也从没丢失过一篇稿件,即使很短的稿子,(见孙犁《编辑笔记》关于编辑工作的  相似文献   

11.
吴振全 《新闻窗》2005,(4):58-59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年,现发表贵州日报原副总编辑吴振全撰写的一篇回忆文章,以兹纪念。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现代作家郁达夫先生遇难五十周年,在回顾作家坎坷悲壮的人生历程之际,我们发现,他与灿若群星的“五四”新文学社团的许多作家一样,又是一位优秀的编辑.郁达夫先生将他丰富而颇具特色的编辑实践凝结成了近30篇如“编辑余谈”、“编辑者言”、“发刊词”、“编者按”、“编余杂谈”等文章,是中国现代编辑史上弥为珍贵的资料,对当今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亦不无启迪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上任后,要让我们团的新闻报道走在集团军的前列。”1992年11月23日,傅开强向团党委立下了“军令状”。他上任第一年,果然实现了诺言。他被军区评为通讯报道先进个人,荣立了三等功。当有人打听傅开强的成功秘诀时,他爱用简短的话语回答:开弓没有回头箭!万事开头难。写新闻是份苦差事,当傅开强正儿八经地坐到办公桌前,才感到这碗饭不是好吃的。几十篇稿件寄往报社,竟没一篇肯出来“露露面”,这下可急坏了他,倔劲一上,便蹬车到了济南。报社一位老编辑热情地接待了他。当老编辑仔细看完他随身带来的稿子后,便耐心地给他讲新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编辑学界发生了关于编辑定义的论争,论争的焦点是:编辑学是独立学科还是出版学的分支学科 ?阐述不同观点的文章不断涌进编辑部。实在是篇幅有限,难以全部发表。考虑到编辑定义是编辑学研究的基础课题,又受篇幅限制,本期特选择三篇来稿,摘其要点发表,以期推动讨论的深入。 -  相似文献   

15.
今年二月,在世界经济导报上,刊载了一篇题为(《中华民族最紧要的还是“球籍”问题》文章,引起了国内外科技界、经济理论界、新闻界人士的关注,从此在导报版面上,期期都有“球籍”问题的讨论,成了中外读者、报刊热门的话题。至今为止,共收到读者来信、来稿500篇以上,编发了球籍专版30—40版。而撰写此文、编辑“球籍”讨论专版的却是位从事新闻工作还不到四年的陆一,他是世界经济导报要闻部副主任、科技版编辑。用他的话来说,是位未学过新闻、经济的经济记者、编辑。无论从新闻或经济角度来说,都是门外汉,他原是团的干部,毕业于上海华东师大夜大学中文系。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说,每个编辑都有一把板斧。此言固是不谬,但有的编辑竟以此为荣,每每审稿,动辄左砍右伐,一阵狂杀。我既是编辑,也是作者,也许是自己斧斤不力之故,对砍杀无度者常是深恶而痛绝之。特别是自己身受其害,令人叫苦不迭。我曾写过一篇论文,编辑大笔一挥,一删就是十几页,最后把两个不同的少数民族竟误为一个民族了。倒是省了不少版面,但发表了,又何益之有!我曾为某晚报撰写过一篇满族民俗的文章,为了适应“晚报体”,我已将八百多字压至不足七百字,可此稿落在一位刚刚上任的编辑手中,他竟“斧”为二百八十字。他说,他主张文章就是要大改!我给另一家晚报写过一篇一百五十多字的稿子,若在此公麾下,可得一字上报乎?我的稿子每有此类厄运者,不得已,只好恢复原貌,另行发表。“斧子”总是要有的,但问题不在斧子本身,而在运斤者为何人:其为鲁班乎,尔乃鲁莽乎?  相似文献   

17.
文人当自重     
“文人”在这里指的并不是作家、编辑,也不是记者或一些文化界名人,而指的是某些基层报道员。君不见,有些基层报道员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喜欢自己“吹”自己。某部一报道员刚刚从外单位调来。为了在领导面前显显“能耐”,就以他人之名写了一篇自己的“事迹”,把自己的吃苦精神吹得“云山雾罩”。时隔不久,他的这篇自吹文章果真感动编辑被刊用,可他那成才事迹让人看了,真是令人咋舌。单说写他担任报道员两年来,写了230余篇稿子,在各级报刊见稿200篇,就很使人刮目相看。你别说他这么一写,几个领导看了还真在机关引起了一场不大不…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工会为了筹备成立上海女编辑联谊会 ,积极组织了本系统的女编辑撰写论文和体会文章。短短几个月内 ,即收到各式文章数十篇。本刊从中挑选了若干篇 ,以“女编辑笔谈”总名发表于下 ,谨表示我们对女编辑联谊会的支持和祝贺。  相似文献   

19.
今年元旦刚过,一位朋友来电话报喜,说他从网上看到,《新民晚报》“林放杯”杂奖揭晓,我的《论“走过场”一在获奖名单上,朋友说这可是个大奖,奖金3000元呢:我为这个消息高兴,但首先想到的是,这笔奖金我无权独享,因为真正该受奖励的是一位编辑,是他玉成了——甚至可以说是“挽救”了这篇最终获奖的杂,而这位编辑并不在新民晚报社供职,他是《汇报》“笔会”版的编辑朱大路同志。  相似文献   

20.
《临沂日报》社副刊部主任、主任编辑侯振岩,5年如一日,热心为驻军培训报道骨干,官兵亲切地称他是“军营育才编辑”。现已52岁的高级编辑侯振岩,从事新闻工作已有30个年头,先后发表论文、新闻、文学作品500余篇,30多篇新闻作品在国家级、省地级获奖,在当地新闻界有一定影响。1992年夏天,他到沂蒙山区的某部采访时,了解到部队报道人才比较缺乏,便主动与部队领导协商:利用星期天、节假日等业余时间,为驻军部队官兵培训报道骨干。5年来,他风雪无阻,先后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在部队4个培训点义务为报道人员上课2000余课时。一份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