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初二《生物》的第四章“循环系统”中讲到,静脉是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返问心脏的血管。有的静脉位置较浅,在身体表面可以看到,如手臂上的一条条“青筋”就是静脉。既然手臂上的一条条青筋就是静脉,那么怎样让学生亲眼看到静脉里流动的血液是从身体各部分向心脏流动的呢?方法很简单:1伸出左手,手心向上,手掌向后倾斜,使脱关节处的皮肤细展,可以明显地看到脱关节处的两条静脉血管(图1)。2把右手的大拇指按在其中的一条血管上,稍微用力地向肘部方向推动1~2厘米左右.使推压的这段血管暂时断流1秒钟左右,然后松开拇指.只见一股血…  相似文献   

2.
威威 《启蒙(3-7岁)》2011,(10):22-23
血液是在我们身体的心脏和血管内流动的不透明的液体,它是红色的。血液不停地流动着。把血液从心脏运送到全身各部分的血管是动脉,而输送血液返回心脏的血管是静脉。  相似文献   

3.
在人的面部从两眼眉之间至两侧日角形成一个三角区域.医学上叫做“危险三角”这个“三角区’丰富的静脉在解剖上有其特殊性,人体静脉血是向心脏的方向流动的,静脉内的静脉附有防止血液逆流的能力。而面部的静脉内没有瓣膜.血液可以卜下流动,而部静脉和眼静脉又与颅内毛细血管网组成的结构“海绵窦’相通。因此,面部发生疖肿,切莫随意进行挤压或挑刺,否则可促使局部细菌或脓栓进入血液,经眼内角的风毗静脉、眼静脉等传入颅风海绵窦。由于海绵窦血流缓慢,细菌易于积聚,有可能导致海绵窦血栓形成,或经颜面静脉传入脑膜静脉而引起可…  相似文献   

4.
师:同学们,上节课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血管的搏动与心脏的跳动有关。心脏和血管是相通的,里面流动的是血液,那血液在身体里究竟是怎样流动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了解一番。  相似文献   

5.
1教材分析 完整的血液循环系统是由血液、血管和心脏共同构成的.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血液组成、血细胞的分类和功能的基础上,以"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实验"为载体,重点探究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本节内容与前面所学的血液知识有一定联系,与下一节心脏结构及血液循环的联系更紧密,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在用"受伤后出血情况不同"引入人体有不同种类的血管后,便开始实验,要求观察血流情况,并尝试分辨不同的血管.之后再从血流方向、管壁厚薄、弹性大小、流速等方面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中设计了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学生通过这个实验,达到两个教学目的:1、可以获得有关血管和血流的感性认识;根据血管内血液流动的情况,尝试分辨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  相似文献   

7.
师:同学们,上节课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血管的搏动与心脏的跳动有关。心脏和血管是相通的,里面流动的是血液,那血液在身体里究竟是怎样流动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了解一番。在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几千年前,人们就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直到1800多年前,一位著名的  相似文献   

8.
实验电解水器是一种简易电解水器,适于学生实验使用,实验装置制作简单,使用方便。1器材准备准备制作实验电解水器的材料和工具,包括:三合板条、薄木板条、铁钉、刻度尺、做电板用的铜丝、镍丝或保险丝、导线、锯子、钻子、圆规、小刀等。2制作方法1)用木板裁制两块长7cm,宽2.5cm的长方形板块(图1a)。2)参照图1b制作一块7cm×3.4cm的三合板块,在上面开出两个半径为1.2cm的圆孔。3)制作两块直径为7cm的圆形木板(图1c)。在同一直径线上距圆心两侧各1.4cm处,分别钻一个比电极外径略粗的小孔。小孔内插上…  相似文献   

9.
扳手腕,即“扳手劲”比赛,在少年儿童中非常盛行,有的学校也安排扳手腕比手劲的游戏。殊不知,扳手腕如用力不当,容易发生肱骨骨折,尤其对少年儿童,这种危险性更大。少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较娇嫩,加之儿童在扳手腕时,一般都比较争强好胜,总想战胜对方,故势必咬牙缩身,轻度用力。在以屈曲90度的肘关节为支点的用力过程中,由于肌肉突然收缩,使手指和腕关节更加屈曲,这时,上臂的肌肉却向外向上收缩,这使得上臂近端和前臂远端的受力方向相反。这两种相反的扭转力极易在相当于肱骨干下1/3处造成螺旋形骨折,若在扳手腕前肌肉…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物学中的《血管与心脏》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在讲清楚血管与心脏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只限于课堂讲授很难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必须结合多方面的实验观察,从直观活动的形象中,启发思考多方面的问题,才能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血管”一节的教学中,只限于教师语言讲授与挂图示范.学生很难理解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的结构及与其功能间的关系。通过实验直接观察到活体的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的活动形象,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北师大版初三历史教材在编排上的两处不够严密之处,指出来以请教行家.  相似文献   

12.
实验改进两例江苏陆飞江小学自然教材中有大气的流动、雾的形成两个实验,我在实践中发现用配套教材的现成的实验器材做实验,成功率很低,而这两个实验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解决这个重点和难点,我以“土”办法对这两个实验作了以下改进.雾的形成实验:1.材料:大...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物教学》2005,(4):31-31
有的人年老后,在耳垂处从耳朵口向外下方有一条斜行皱纹,可别小看这小小的皱纹,实际上这意味着动脉硬化、心脏缺血。  相似文献   

14.
戴静 《物理教师》2011,32(7):51-52
1问题提出 在波的干涉教学时,大部分教师常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先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两列相干水波相遇后,形成的物理现象.即在振动的水面上,出现了一条条从两个波源中间伸展出来的相对平静的区域和激烈振动的区域,相应地可以观察到明暗相间的条纹.然后教师再借助图1向学生解释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5.
观察小鱼鳍血液流动的一个方法在讲述《血管和心脏》一节课时,先是描述血管的种类,动脉和静脉及毛细血管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进而叙述血液流动的方向。若按着课文单一说教,学生感觉平淡无味,认识肤浅,借助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动脉、静脉和...  相似文献   

16.
一、两种基本类型的课题对课题进行必要的分类对我们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无论从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还是研究结果,课题研究都表达了研究者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从其内容实质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研究专业思想的课题,即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探讨的一类课题。例1:《铝与氨水反应初探》(见《化学教学》2000年第5期)。在化学教学中,我们一般认为铝与氨水是很难进行反应的。该文作者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最后得出:铝与氨水能反应,并随着氨水浓度的增大、温度的…  相似文献   

17.
1 教学目标及有关要素一览表表 1课题 知 识 点学 习 内 容学习水平教学媒体选择知识能力事实 概念 原理 观察 实验 推理识记理解应用电脑幻灯录像电脑动画挂图模型实物教 学 目 标血管三种血管的概念√√√三种血管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三种血管的分布√√√√血管内血液流动的情况 √√√√√√心脏心脏的位置√√√√心脏的结构√√√√√√√√√心率√√√√√心输出量√√√心脏的锻炼和保健√√√  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心脏的位置和结构。了解心率和心输出量以及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 ;饮…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用过一些很普通、很常见的物理现象。对学生理解物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不管所坐的是何物,每个正常人从座位上站起来时,都要经历两个步骤:一是身体前倾;第二是双脚向后移,然后才能用力而站立起来。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坐好,尽量坐得舒服一点,避免学生有身体前倾和双脚后移的站立准备。要求学生在起立时不做身体前倾和双脚后移的动作,然后数一、二,让学生在没有上述两个动作的情况下起立,结果是任何一个人都站不起来。为什么?人从座位上站起来.其实质是要改变身体重心的位置,使重心升高。这需要有力来改变物理重心的运动状态,这个力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相反而向上。这个力应该是地面对人的作用力,而非椅子对人的作用力。  相似文献   

19.
小鼠分别经腹腔注射0.33、1.00、3.00mg·kg-1的偏钒酸钠(NaVo3),小鼠染毒后第二、四、六周末每组随机抽取5只小鼠观察耳廓微静脉管径、血流速度及流态的变化。结果表明,染毒第四、六周末3.00mg·kg-1组血管管径减小、血流速度减慢,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染毒六周末1.00ms·kg-1组血管管径也明显减小(P<0.95);四周末1.00ms、kg-1组血流速度也减慢(P<0.05)。流态均无改变。  相似文献   

20.
血液循环这一课中,如何让学生知道血在血管里流动,流动的方向,从静脉里流回心脏。我让学生看自身手上的血管,是这样作的: 问:你们看到了我手上的筋是什么颜色,是“筋”吗? 答:是暗红色的血管,叫静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