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读《山东教育》2004年第6期,在“各抒己见”栏目中,薛炳群老师在《腊梅·蜡梅》一文中就究竟是“腊梅”还是“蜡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笔者查阅《新华词典》,发现“腊梅”条中仅有“腊梅,一作蜡梅”,而解释词义则是放在“蜡梅”词条中。可见,“腊梅”与“蜡梅”这两种写法都不能算错。那么,苏教版教材为什么把“腊梅”改成“蜡梅”呢?蜡梅一名不知源于何时,据有关资料记载,最晚应在唐代。唐代诗人崔道融有诗云:“故里琴尊侣,相适近蜡梅。”杜牧也有诗“蜡梅还见三年花。”蜡梅为什么称蜡梅呢?宋代任渊在《黄庭坚诗序》里说:“香气似梅…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苏教版)中,出现“蜡梅”一词,许多同学和家长提出质疑,认为应改为“腊梅”。那么“蜡梅”的“蜡”是错别字吗?其实,今天多被人们称为“腊梅”的这种植物,在宋代时叫做黄梅,据说苏东坡等人见黄梅的花色如蜂蜡,便将它称为“蜡梅”,从此,人们便沿袭这种叫  相似文献   

3.
腊梅·蜡梅     
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材,在二年级上册集中识字5出现了“蜡梅”(苏教版二年级上册80页)一词,许多老师问我“蜡梅”的“蜡”是不是错了,应该是“腊月”的“腊”,即“腊梅”。到底哪个对呢?对此,我进行了一番认真的研究。一、工具书的解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没有“蜡梅”这个词,只有“腊梅”一词。腊梅:1.落叶灌木,叶子对生,卵形,开花以后才长叶子。冬季开花,花瓣外层黄色,内层暗紫色,香味浓。供观赏。2.这种植物的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2000年增补本的解释同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4.
张庆 《江苏教育》2000,(1):32-32
最近.我区不少老师打电话反映:苏教版小学语第三册“识字5”中的“腊梅”一词.在1999年修订本中改成了“蜡梅”。是不是原来酌“腊梅”错了?我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上面也只有“腊梅”而没有“蜡梅”,不知道你们这样改有什么根据.盼给予解答。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鲁迅的《雪》一课有三个词是“蜡梅、胡蝶、壶卢”,课文对这三个词的解释是:“蜡梅即腊梅、胡蝶即蝴蝶、壶卢即葫芦。”学生质疑:“那为什么不直接写成腊梅、蝴蝶、葫芦?”  相似文献   

6.
翻阅一些资料,发现将「蜡梅」作「腊梅」者很是普遍,甚或将蜡梅与梅花等同者.中国是蜡梅的故乡。世界上目前已知的蜡梅有两个属,一在北美(主要是少量的夏蜡梅);一在中国。按植物学分类划分,蜡梅属蜡梅科。《辞海》,关于「蜡」条的释文中有「淡黄如蜡的  相似文献   

7.
《小学教学研究》2004年第七期登载了傅爱梅老师的《足“腊梅”还是“蜡梅”》的文章,现结合此文,谈点个人的理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1998年第7期《“三味书屋”命名缘由三说略评》一文说“三味”有“三说”:一是指读书有味,书屋后的腊梅有味和桂花有味,是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介绍的;二是指“读书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是指“再三体会玩味”。《略评》认为一说将读书之“味”与梅、桂之香味搅合在一起,失之于牵强,故不  相似文献   

9.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苏教版)第十三课《早》里写道:“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蜡梅花。”文中还有多处出现“蜡梅”这个词。当我上这课时,在黑板上板书“腊梅”这个词时,学生们立即向我指出:“老师,您写错了,课本上是虫字旁的蜡。”于是,我向学生解释:“腊梅是一种植物,它冬季开花,腊指农历十二月,符合这个意思。而且文章开头交代去参观三味书屋的时间正是在酿雪的天气里,应该是腊梅。”课后,我把这一问题提出与其他老师探讨,有的老师与我的看法一致,而有的老师则认为应该以课本为准,理由是与教材配套的一些教案及参…  相似文献   

10.
学习完李渔的《芙蕖》。今日乱翻书,在《闲情偶记·种植部》中,就又见这样的句子:“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命,是无命也;一季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而其中就又有《梅》《水仙》《兰》《海棠》诸篇,当时,如能再补充这几篇进去,学生对李渔其人及作品的风格,当有更深入的了解吧。 张习习写了篇《如果我出高考语文卷》的小练笔,非常有趣,兹录于下: “《新民晚报》上刊登一文说:台湾大学语文入学考试,花样百出,居然考了金庸的《神雕侠侣》、张惠妹的…  相似文献   

11.
《山西晚报》2004年12月9日第12版发了一则热线报道.小学二年级课文课本(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中“腊梅”变成“蜡梅”,学生家长和语文老师对此感到疑惑,并且担心学生以前学的是“腊梅”,现在改为“蜡梅”.到升学考试答题时该写哪一个才算正确呢?学校不同,使用的课本也会不同,小学生们所学的祖国语言文字也不相同,怎么办?类似情况还有很多。《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以下简称《现汉》293页.“叮咛同‘丁宁’。”951页:“[旁皇]同‘彷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版)310页:“[丁宁]现在规范词形写作‘叮咛’。”977页“[彷徨]……不要写作‘旁皇’‘镑徨’。”到底应当何所适从?  相似文献   

12.
<正>昭君怨⊙郑域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这是一篇不同凡响的咏梅佳作。上片咏梅、惜梅。前两句咏叹梅花的出类拔俗,它不正面点破"梅"字,而是从开花的时间和花的色、香等方面加以比较:说它是花吧,春天还未到;说它是雪呢,却又香得出奇。前者暗示它在腊月里开花,后者表明它颜色洁白,不言腊梅而腊梅自在。从语言结构来看,则是每句之内,自问自答,音节上自然舒展而略带顿挫,涵泳之中,别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青年》上看到一则短文《花神与花》,大意是:播种的季节到了,花神要将花种撒向大地。她拿起一包花种说:“孩子,你去开成红色的花吧,因为红色象征着热情。”她又拿起一包花种说:“孩子,你去开成白色的花吧,因为白色象征着纯洁。”就这样,她拿起一包又一包花种,对它们说了要开的颜色,将它们撒向了大地。她对最后一包花种说:“孩子,你是幸运的,去吧,你想开成什么颜色就开成什么颜色的花吧!”开花的季节到了,花神下地巡视,看到众花争奇斗妍,惟独一株绿色的植物枝头什么都没有,它说:“我不知道要开成什么颜色的花。…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作文写得不具体、不准确、不生动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观察。《梦溪笔谈》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欧阳修曾得到一幅古画,画的是一丛牡丹下面躺着一只猫。他百思不得其解,便去请教当时的丞相吴育。吴育一见古画就说:“画的是正午牡丹。”欧阳修吃惊地问:“您凭什么说它是正午牡丹呢?”吴育笑着说;“这画上的牡丹花,开得花瓣四下张开,有些下垂而且颜色不润泽,这是太阳到了中午时候花开的样子。  相似文献   

15.
《山西晚报》2004年12月9日第12版发了一则热线报道:小学二年级课文课本(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中“腊梅”变成“蜡梅”,学生家长和语文老师对此感到疑惑,并且担心学生以前学的是“腊梅”,现在改为“蜡梅”,到升学考试答题时该写哪一个才算正确呢?学校不同,使用的课本也会不同,小学生们所学的祖国语言文字也不相同,怎么办?类似情况还有很多。《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以下简称《现汉》)293页:叮咛同‘丁宁’。”951页:“[旁皇]同‘彷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版)310页:“[丁宁]现在规范词形写作‘叮咛’。”977页:“[彷徨]……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教师该怎样提问学生?《学记》有这样一段生动的叙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大意是说教师的“问”,应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思维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现代心理学家把提出问题看作是“思维的路标”。可见,课堂提问,它既要教师具有提问的素养和教育机智,又要有科学性与艺术性。  相似文献   

17.
有一次,女儿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时,问我小说中所说的那种喜欢偷吃西瓜的猹是什么动物,我无法回答,因为我也不清楚。事后查了有关资料,才有了答案。《现代汉语词典》“猹”(音茶)字条这样讲:“野兽,像獾,喜欢吃瓜(见于鲁迅小说《故乡》)。”《辞海》的解释是:“獾类的野兽。”鲁迅在1929年5月4日致舒新城的信中说:“‘猹’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读如‘查’。但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怎样的动物,因为这乃是闰土所说,别人不知其详。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罢。”鲁迅先生一向治文严谨,为什么会生造出…  相似文献   

18.
梅花,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名花之一,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周代我国就开始种植梅花了,但那时人们只是将梅子作为一种调料品.梅被植于园林中供人观赏,据《西京杂记)所载,大概始于西汉:“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到了南北朝,隋唐之际,赏梅与艺梅蔚然成风.宋代更是历史上赏梅、艺梅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大量吟咏梅花的文学作品,而且还出现了许多载述梅花的专门著作,如范成大《梅谱》、周叙《洛阳花木记》、张功甫《梅品》,以及宋伯仁《梅花喜神谱》等,都是很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9.
屈原的《天问》是一篇奇特的长诗,不仅许多诗句很难确解,而且它的题意,诸多的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解释。大体有这样几种意见: 一、认为《天问》,是屈原问天。如:最早对《天问》作注释的王逸,就这样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大多数研究者都同意这种意  相似文献   

20.
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按事先备好的教案向学生提问:“小蝌蚪是用什么办法找妈妈的?”有学生说:“它一个一个问着找。”这正是我需要的答案,当我肯定他的回答时,另有一个学生答道:“小蝌蚪这样一个一个问别人来找妈妈,是最不聪明的办法!”这是我预料之外的答案。我想到学生的说法不能轻易否定,就问:“那你说小蝌蚪该用什么好办法找妈妈呢?”“现在条件先进了,小蝌蚪只要写一则《寻妈妈启事》,在电视上播放一下,不就简单了。”这时,又有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青蛙妈妈也可以写一个《寻儿启事》,写上蝌蚪的样子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