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2001年出版的两本媒介批评专著关于媒介批评概念与起源的认识与理论总结存在着一些偏差。本文认为媒介批评是人们依据一定的新闻传播观念或理论,并且参照新闻史的背景来对新闻传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批评活动。媒介批评的起源从认识论角度可以追溯到新闻媒介的起源,经历了从口头自发批评到文字批评再到自觉的系统理论批评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虽然我国是世界上媒介批评活动开展比较早的国家,但关于媒介批评理论的研究却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并且多为对西方媒介批评理论的借鉴。通过对十几年来我国媒介批评概念的演变进行梳理,并得出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胡愈之同志从社会文化建设和民族生命力培育的高度重视媒介批评,他经常使用中外比较的方法来展示和概括中国新闻事业的落后状态,以刺激和推动新闻事业的改革,并通过暴露媒介及其所有制的隐秘关系来揭示媒介客观公正背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某些别有用心的歪曲性新闻报道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并从媒介体例的角度透视媒介整体布局中的空白,为新办媒介寻找适合的生长点和最佳的存在方武.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媒介批评以迥异于传统媒介批评的女性立场和社会性别视角 ,对传媒的性别观念进行解读 ,对媒介中的性别定型印象、女性如何使用媒介、女性对媒介的需求以及女新闻工作者在媒介中的地位等问题进行研究。这一新的研究视野大大开拓了媒介批评的领域。解读媒介视野中的女性主义 ,是当前媒介批评研究中体现人文精神的重要侧面。指出其性别歧视的表征及来源 ,并研究消除这一弊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邵力子是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奠基人之一。在媒介批评的开展中起到了旗帜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具体的媒介批评中根据不同的批评对象和论题寻求和变换相对的批评方法,获得较好的批评效果。  相似文献   

6.
媒介批评是李大钊新闻传播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的新闻传播实践为李大钊媒介批评活动提供了专业基础。抨击新闻专制体制和维护新闻自由、解析不正确新闻观念和新闻传播中的一些腐败现象,是李大钊媒介批评的重要内容。感知敏锐,观察精微;突出矛盾,善于归纳;注重联系,长于比较;知识丰富,方式灵活,则是李大钊媒介批评实践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7.
袁殊对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开展有提倡和推助之功.他主编<文艺新闻>时就有意识地经常刊发有关媒介批评的文本,为媒介批评提供活动的园地.袁殊惯常从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表现观察媒体,从媒体与社会应然和实然的功能关系差距中,暴露和批判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袁殊撰写的<上海报纸之批评>一文视角独特,篇幅浩大,在中国现代媒介批评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袁殊的媒介批评形式和手法多样,具有意识形态批评的色彩.袁殊还首次将媒介批评作为新闻学的分支学科加以确立和提出.  相似文献   

8.
戏剧翻译批评是戏剧翻译研究的重要构成部分,做好戏剧翻译批评工作对提高戏剧翻译质量、推动戏剧翻译研究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笔者以我国近年来的戏剧翻译批评为研究对象,评述了戏剧翻译批评研究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媒介批评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批评媒介文本和现象为主要宗旨的综合性课程.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应综合运用媒介素养测评、课堂展示、工作坊、媒介事件讨论、媒介批评文章写作、评报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评判媒介事件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批判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批评话语分析主要从语言特点以及语篇生成环境揭示语言、意识形态与权力的辨证关系,即权势之人通过语言壳体来体现其思想意识.而隐喻可以揭示政治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因此本文通过对CDA和隐喻关系的探讨,指出批评话语分析(CDA)不只是要运用到社会学和社会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也可以借助概念隐喻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诞生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勃兴和新闻事业的繁荣为媒介批评创造了最适宜的条件。五四时期,我国新闻界和文化界内出现了我国现代史上第一批自觉的媒介批评实践活动和媒介批评理论萌芽。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诞生期。  相似文献   

12.
世纪末的中国文坛关于雅和俗的谈论是一个喧嚣的主题,但这种谈论超出我们所熟悉的语境。因此,追踪雅俗概念是在新的背景中寻找其构成过程、意义新变,本文从作家的社会化和出版的产业化角度对此予以诠释,进而清理其与近代批评系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批评是教育学生的手段之一,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权利的前提下,对学生的过失和错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但批评毕竟是一剂苦口良药,如何让学生心悦诚服,取得预期的效果,这是一种技巧。 一、批评要以热爱学生为前提  相似文献   

14.
目前“媒介文化”批评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拓展了“媒介文化”概念的内涵,提升了其学术观照的层次。二是全面认知“媒介文化”的功能,立体透视其多元影响。三是追溯“媒介文化”的源流演变,把握其发展趋向。整体观照“媒介文化”的研究现状,在以下几个层面还应该进一步加强:第一,“媒介文化”的概念内涵应进一步明确界定一第二,要遵循学术规范,加强学科建设的细密化和扎实基础。第三,应该密切关注广大农村、农民和工人、市民与媒介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媒介批评应该从学科建制阶段向学术繁殖阶段转型。学者们对媒介批评基本内容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分歧,尚未形成足够的学术共识,这不利于学科理论的繁殖,体现了中国媒介批评研究的身份焦虑。媒介批评研究要进行自主性反思,从"常态科学"的洞穴向"科学革命"的范式转移,实现理论增殖。  相似文献   

16.
新课改下,老师批评的话语用得很谨慎,有的老师甚至在学生违规或出错时也不再进行批评,真可谓谈“批”色变!如果一味对学生进行表扬,对于他们的成长来说未必是好事。因而,在新课改的今天,以关爱、尊重、理解为内涵的批评我们还应坚持。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文体是媒介批评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它反映了批评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不同的媒介批评文体各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批评家们认识各种批评文体的特点并恰当而自如地选用来构成自己的批评话语方式,以使批评产生良好效能。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文体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新闻报道体、时评杂文体、学术研究体、文学艺术体等四类。  相似文献   

18.
鉴于媒介学与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媒介环境学在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上的相似性,德布雷对“媒介”的概念进行了拓展,提炼出“媒介”的四层含义,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学术名词——“媒介化”和“媒介域”。从媒介定义、研究问题和分析框架三个角度,对这两个领域的核心假设和关键概念进行比较研究,并结合整个学术史的发展脉络加以阐释。媒介学在以下两个方面富有创见:首先,媒介学将“媒介”定义为由“设备—载体—方法”组成的系统,一反此前媒介环境学对物质载体和技术设备的过度关注,突显了媒介本身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属性;其次,为避免出现媒介环境学中的“媒介技术决定论”倾向,德布雷搭建了一个由传播工具和文化环境共同组成的分析框架——媒介域,用于分解和解读人类文明史,从而为弥合主体与客体、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对立作出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9.
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突出表现在大学生的媒介认知、媒介批判和媒介使用等能力上。由于理工类高校的文化特点,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更为突出。净化媒介环境、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成为理工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商业广告作为最重要的大众传播方式之一,不仅可以指导大众消费行为,引导大众消费观念的变化,从而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而且符合社会要求的商业广告还能够迅速传播,达到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为了达到劝购的目的,广告商通常会在广告语中采用大量的概念隐喻。本文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出发,通过对广告中概念隐喻的分析,旨在研究广告概念隐喻中的权力构建并揭露广告背后所隐藏的广告商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