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沧东的《燃烧》改编自村上春树原著《烧仓房》,同时融入了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小说《烧马棚》中的元素。在延续村上原著风格基础上,围绕"剥橘子"和"燃烧"两个核心意象,影片建构了整部电影的符号谱系。意象的丰富所产生的虚实效果又与村上小说一贯气质相符。在对原著改编过程中,影片《燃烧》还加入了对韩国社会阶级分化、青年失业、女性生存等问题的本土化改写,开放式双重结局的设置也从心理层面上剖析了当下韩国青年的现实境遇。最后李沧东对影片主题进行了哲学式升华,表达了寻找的失落、人生的孤独等共通的人类情感,并实现了对电影媒介的指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现代主义的角度出发,对福克纳的最好的也是最具影响的一部短篇小说——《烧马棚》进行了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上的解读。这部主题和情节简单的小说,在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上颇有特色,在注重人物刻画和场景描写的同时,大量运用了现代主义创作技巧,尤其是象征主义手法,另外还大胆尝试各种创作技巧,如意识流等。  相似文献   

3.
《烧马棚》是威廉·福克纳的一篇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它描绘了一个年仅十岁的男孩在面对父亲用暴力解决一切问题的处事原则时内心所受的煎熬以及挣扎,以及最后这个小男孩在道义与血统的较量中所作出的选择。本文在细度文本的基础上,粗略分析故事的两个主要人物——父亲阿伯纳以及儿子沙多里斯的充满矛盾与冲突的父子关系,并试图从中解读福克纳对南北战争后的美国南方社会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刘伟娜 《考试周刊》2013,(59):14-14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其作品深受国内外欢迎,《寻羊冒险记》是其重要的代表作。《寻羊冒险记》讲述了主角受右翼巨头的秘书威胁在下寻找一只背部带星纹的羊的经历,表述了作者反战的战争观。  相似文献   

5.
李翀 《文教资料》2007,(34):174-175
本文试着从比较文学的视野来解读村上春树的新作《海边的卡夫卡》。背负命运诅咒的少年远走他乡,心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碰撞,世界在现实性与虚拟性之间游移……本文试着从三个角度:《海边的卡夫卡》与作家卡夫卡、"俄狄浦斯情结"及村上的"世界边缘"主题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着手解读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6.
村上春树秉承了与传统日本文学相异的内格特质,通过借鉴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中陌生化的理论拓宽了他的创作手法。他的最新小说《1Q84》对"陌生化"手法的使用表现在小说中框架、情节、语言的新风格等方面。作者从新手法创作旧事物,读者从新角度观察旧事物,"陌生化"的艺术加工和处理方法使《1Q84》更具可感性。  相似文献   

7.
《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的处女之作,同时它也是一部具有鲜明的文学宣言性质的小说,这部小说让村上春树表露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即"心怀释然"的写作动机,以及对性和死亡的超然的胸怀和态度,《且听风吟》在语言风格以及写作技巧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有着鲜明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氛围和特点,作家没有受平庸拖沓的日本文学理念的牵绊,在在此基础上借鉴了美国的现代小说的写作风格,他的《且听风吟》这部小说完成了革命性的变革,具有很高的文本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出版于2003年,以两条线索交替行进,叙述了主人公——少年田村卡夫卡和老人中田在不幸的境遇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获得人生的意义。小说的字里行间存在着大量的隐喻,深刻而细腻地揭示了人性之内涵。  相似文献   

9.
俄国学者巴赫金继承了形式主义的传统,提出了著名的“对话理论”,肯定了具有多种声音的“复调式小说”。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视角的三个层面,即“限知视角”下的众人“对话”、共时话语中自我矛盾的“对话”和文本结构的“对话”,重新解读福克纳短篇小说《干旱的九月》后得出:各部分之间的“对话”丰富了文本的内容,使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  相似文献   

10.
成长小说是一种关注年轻人成长过程的文学题材。曼斯菲尔德所著《园会》和福克纳所著《烧马棚》是典型的成长小说。本论文将会比较两部短篇小说主人公成长过程的相同点。  相似文献   

11.
村上春树的创作,明显受到了西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他对孤独的诘问、对救赎模式的探寻、对以荒诞对抗荒诞的生存态度的张扬,都折射出了现代主义的艺术精神;与此同时,他的创作又呈现了符号化、平面化、反智性以及无规则性等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因素.可以说,他的创作是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交融中,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互相渗透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近三十余年来,日本和中国内地研究村上春树的视角主要集中在后现代主义、文学文体学、女权主义、比较文学、精神分析学、接受反应理论、文学文化学以及叙事学等。研究状况主要呈现出五个方面的特点及问题:第一,研究的文本对象基本集中在长篇小说,研究对象有待拓宽;第二,进入新千年后研究成果数量飞速增长,但具有良好体系性的专著仍然较少;第三,研究呈现多元化、纵深化的发展趋势,研究的问题和方法多样;第四,大多数研究问题仍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整合;第五,日本和中国内地的研究各有特色,但中国内地的研究总体上尚处起步阶段,亟待发展突破。  相似文献   

13.
《跳舞的小人》作为村上春树寓言性文体形成前期的作品,具备了村上春树日后创作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可以被看做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到《1Q84》一系列作品的雏形。从村上春树对日常与非日常关系的思考和创作实践入手,并重新检视《跳舞的小人》及其前后发表的作品在村上春树创作生涯中的意义,是对村上春树的"寓言性文体"进行探讨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4.
日本小说灾难书写存在两种模式,一是直击灾难,二是以灾难作为背景。前者并不常见,小松左京《日本沉没》着力展示人与自然的矛盾,是典型的直击灾难;后者以村上春树短篇小说集《神的孩子全跳舞》为代表,刻画了灾难中的人与自身的矛盾,比较符合主流日本小说的特色。文章以小松左京和春上村树的创作为考察对象,结合日本国民性格中的“矛盾”与“暧昧”特质对这两种模式的特色及成因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5.
村上春树在许多作品中都描写过战争,也在很多场合下发表过公开言论,表示对于战争的看法。我们既要承认村上良好的认罪态度,也应该看到受到民族主义的限制,村上在战争问题上,尤其是对于"受害者"这一群体及战争责任和战争遗留问题等的暧昧态度。  相似文献   

16.
余华和村上春的作品,可以从无常观的角度来解读。中日两个当代作家传承了各自国家的文化传统,它们的代表作所表现的意趣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两者在表现东方式的无常观时,前者多着力在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后者侧重于在个人心灵本真上感悟生命的意义。前者的笔调冷峻有余,后者则更显轻灵。通过其表现无常观的异同,我们能进一步领略中日两位作家的创作艺术与各自传承的文学传统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小说《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的成名作和重要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尤其在年轻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此外,这部作品的最具特色之处还在于它的语言艺术风格,作者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和嘲讽等语言艺术手段,营造了幽默的作品氛围。  相似文献   

18.
耿海霞 《钦州学院学报》2009,24(4):105-107,117
村上春树的作品具有世界性因素和民族性因素,表现为对外来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的借鉴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海边的卡夫卡>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这些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说明一个作家只有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中符合自己的东西并使之民族化,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  相似文献   

19.
《在所有可能找见的场所》中,村上春树以"偶然性"连接其小说中一贯出现的主题———"消失/缺失与寻找",借此拓展了人物寻求真实自我的超验的"异界空间",并表达对自我探索的本体论式思考:永不放弃寻找自己的所寻之物,同时静待"偶然性"的到来,这两者本身就是意义所在。小说无论在主题结构还是在读者与文本互动的层面上,都巧妙地凸显了"偶然"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