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9 毫秒
1.
刘健  丁国元 《江苏教育》2005,(2B):40-40
知识与技能方面:是否能比较合理地选用“千米”、“米”等长度单位和“吨”、“千克”等重量单位;是否能熟练进行与“千米”、“吨”有关的换算。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解读 "千米和吨"是数学课程标准苏教版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以及克、千克的基础上安排的继续学习有关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知识。这一单元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3.
"千米和吨"的认识光依靠书本的"纸上谈兵"式教与学,时间一长学生往往会出错。所以在教学"千米和吨"时,我带领学生一"跑"一"称"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在体验中掌握"1千米"和"1吨"的长度和重(质)量。  相似文献   

4.
教材简析与教法指要 “千米和吨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材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第二次出现。在第四册相应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着重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千米”和重量单位“吨”的概念。这部分教材分三部分安排:一是“毫米、分米的认识”,二是“千米的认识”,三是“吨的认识”。与通用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实际观察和推算,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千米、吨的认识。因为,千米和吨都是较大的计量单位,给学生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和“1吨重量”的观念困难较大。为了突破难点,全面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第50页。教学流程:1.谈话引入“米”。说说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板书课题:米)。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常用“米”来作单位。2.估计1米高、1米长。①老师现在的身高是1米72厘米,谁知道是指从哪儿到哪儿的高度是1米72厘米呢?那谁又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②游戏:估计1米长。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干脆来做个游戏。我们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红绸带慢慢地、轻轻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看好了拉开的红绸带,如果大家觉得拉开的红绸带的长够l米了,就赶快喊…  相似文献   

6.
[问题]请你估计一下1千克米的粒数,再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探索出1千克米的粒数,看结果与你估计的是否接近?学生们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下面选取三位同学的实践过程,作分析与评点。[唐啸同学的探索与实践]我和李娜一起对问题进行了估算和探索,我估计1千克米大约有  相似文献   

7.
"真语言"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往语言,它的存在与否决定着教学是否有效.对"真语言"生成标准的探究既是为了提出标准,也是为了推进教学高质量地发展."真语言"的生成标准应基于非量化的评判,主要体现在:"教"是否具有知识态度与关怀责任、学生是否获得全面成长、教学交往意义是否增殖等方面.这一标准意味着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生成真正意义的建构交往观和完整意义的知识观,并融入对学生的关怀与爱,使学生不仅能实现认知的建构,而且还能促成其他积极品质的生成,最终构建有效交往的教学形式,激发有效交往的驱动力,调动有效交往的积极因素,提升有效交往的增殖性.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44~46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2.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充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长度单位米及估算(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第16、1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地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米尺、各种大约一米长的物体、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米尺、直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师: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又来了,一天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公园玩,当他走到公园门口时,售票员阿姨拦住了他。(课件播放动画)引出课“题我又长高了”。2%师:那××小朋友现在有多…  相似文献   

10.
用假设法解题时,常把一堆煤、一批货、总工程量、总路程等假设为单位“1”,有时为了方便计算也可以假设为“2”,也可以假设为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这样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易于理解,便于运算。例1甲、乙二人同时从山脚A地出发,沿同一条路爬上山顶之后,立即由原路返回A地。甲平均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乙上山时每小时3千米,下山时每小时5千米。问乙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二人是否能同时回到A地?如果不能,谁先回到A地?分析与解:已知甲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乙上山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下山的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假设上山…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6~18页。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整千数的含义,会认、读、写整千数及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2.
根据物理新大纲的要求,今年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要学习有效数字和近似计算法则等知识。这些内容,我们在去年的初中二年级学生中曾进行过教学试验。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学生中有70%左右基本能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但也发现一些问题。一、以实验为基础。误差理论和近似的法则是人类在长期的观测和测量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数学知识。这些理论法则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的。中学生初次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并不能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因而错误地认为这些都是人为处理数字的结果。在他们看来,6米和6.0米是一回事。而教师布置的习题中有时还会出现4.0米/秒、1.20吨等数值,这样,“有效数字不过是在数字右边多加几个零而已”的看法就出现了。虽然学生大多能按近似计算的法则进行运算,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人教版)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对长度、重量单位已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同现行教材比较,新教材主要有以下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加强了直观操作;二是重视了实践和推算;三是突出了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下面就本单元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据美国心理学会估计,使用互联网的人士中,有5%至10%的人会产生一些与精神有关的问题,如上网成瘾、狂躁及失去控制情绪能力等.精神科医生教你通过下列测试了解自己是否已成了"网络奴隶".  相似文献   

15.
一、知识网络二、复习指导(-)测量的初步知识1.测量的必要性要作出准确的判断,要得到精确的数据,不能只靠感觉器官去判断,必须用测量仪器测量.2.长度的侧五(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2)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首先确定它的单位.长度的单位是:米.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等.其换算关系:五千米一100o米,且米一10分米,l分米一10厘米,三厘米一10毫米,五毫米一1000微米.注意:千米与米、毫米与微米之间是千进制.(3)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测量前要认真观察:①零刻线是否磨损了…  相似文献   

16.
大班谈话活动"鸡蛋从哪里来?",主要目的是让幼儿了解有关"鸡蛋"的一些卫生常识.有关"鸡蛋"的卫生问题涉及面较广,如:养鸡场、鸡饲料、禽流感以及蛋制品的检验……以上这些方面幼儿通过各种渠道只是略知一二,但总的来说缺乏感性认识.我想,如果老师能为幼儿提供有关这方面的感性知识,幼儿会很感兴趣,并且能因此激发幼儿对新鲜事物、对知识的求知欲.于是,我尝试着让"谈话活动"也"活"起来.  相似文献   

17.
笔者发现当前中小学在教案管理上存在如下问题表征: 现象1:学校管理者认为,教案要检查,否则一些教师会"偷懒",但限于时间、精力,在具体操作管理中大多只能查一查篇数,看看是否是手写,字数是否达标准,是否按统一格式等等在形式与数量方面达到要求,然后通报一下谁没上交,谁篇数不够,谁不规范,就了事.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说:"小明身高××米","家和学校相距××米","飞机在××米以上的空中飞行"等与长度有关的问题,但是世界公制中的长度单位"1米"是怎样制定出来的?而在长度、面积、体积、重量单位中,最基本的也是长度单位,只要长度单位确定,其它单位可相应确定,19世纪以前,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长度单位,而且各个时期的长度单位还在变化,"多变的尺子"给制造精密机器带来了不少麻烦.  相似文献   

19.
同学们在初学物理时 ,比较普遍出现的问题———单位换算不过关。很多同学对数字后面带有单位 ,并让这些单位参与运算感到不适应 ,常出现单位换算过程中书写错误。比如 :例 1  78千米 =78千米× 1 0 0 0米 =780 0 0米。例 2  50毫米 =50毫米÷ 1 0厘米 =5厘米 ;   50毫米 =50毫米× 11 0 =5厘米。在初二物理学习过程中首先要习惯在数字后带单位 ,紧接着进行单位换算时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错误 ,应弄清单位换算的实质。例如 :78千米可以看成是“78”这个数乘以“1千米” ,即 78千米 =78× 1千米 ,又因为 1千米 =1 0 0 0米。所以 78千米 =7…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学生能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2)能够判断生活中的一些不确定现象;(3)初步学会使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