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ORU模型估算我国过度教育的收入效应,结果表明:过度教育收益率为正值,但小于工作所需教育收益率,说明个人发生过度教育仍可获得收益,但收入会受到损失。分工种、分行业和地区的估算表明:在教育水平和工作技术层次紧密相关的工作领域,教育和工作配置关系对配置程度较高的工种收入影响很大,如专业人员和技术工人;相反,对配置程度较低的工种收入影响较小,如办事员。在竞争性强和收入低的部门和地区,过度教育收益率较低,或者不显著。相反,在垄断程度和收入越高的行业和地区,过度教育收益率越高,这可以解释即使发生过度教育、受教育者如何仍然愿意在该类地区和行业工作。  相似文献   

2.
教育过度与收益风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过度指受教育年限超出工作需要的受教育年限的现象。教育过度是许多国家的长期现象,我国也不例外。教育过度对工资收入的影响虽然是积极的,但其作用小于适度教育收益,使教育投资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和造成教育投资浪费,给受教育者带来过度教育的收益风险。较高的技能禀赋相当大地降低了过度教育风险,再获得一个更高层次的职业资格证书能有效地规避过度教育风险。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展,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涌入市场,他们就业难的问题也随之突显。毕业生失业率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很多受教育从事了与自己教育水平不匹配的工作。他们的教育技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受教育的经济地位相对于以前有所下降。我国是否发生了过度教育?本由此对三个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经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企业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过度教育,过度教育工人的收入受到了损失。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校扩招以来,一方面成功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度,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涌入市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也越采越严峻,出现了大量的"知识失业"现象,人们开始理性地思考高等教育过度问题.从教育过度的概念出发,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教育过度产生的根本原因,为解决我国教育过度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扩展时期,我国的过度教育伴随着知识失业出现。过度教育在行业和地区上都表现出分布不均衡的特征,这是由于在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条件下,不同行业和地区收入差距过大所致。随着时间推移,过度教育发生率有增长的趋势。用ORU模型估算发现,我国过度教育收益率小于工作所需教育收益率,说明发生过度教育会使个人收入受到损失。在政策选择上,现阶段应按照渐进、适度的原则扩展教育规模;加大调控不同行业和地区的收入分配,防止收入差距过大造成过度教育高度集中在高收入行业和地区,导致教育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个人也需要理性投资教育,避免因过度教育的发生降低了教育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高等教育“过度”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我国的教育投入、教育供给与需求、人力资本现状等因素的综合考察表明:我国的教育投资一直不足,教育供给还不能适应教育需求,我国仍然是教育和人力资源欠发达的国家,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并没有"过度"。  相似文献   

7.
过度教育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力资本、失业等角度探讨过度教育定义,在此基础上对过度教育的发生率和收益率的计算提出了修正建议,同时从教育不匹配和技能不匹配的角度出发,提出应重新思考过度教育的涵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人力资本、失业等角度探讨过度教育定义,在此基础上对过度教育的发生率和收益率的计算提出了修正建议,同时从教育不匹配和技能不匹配的角度出发,提出应重新思考过度教育的涵义。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随着监管机构加大对证券违规监管的力度,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被指出有违法违规行为,证券违规处罚对上市公司及投资者投资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证券违规处罚往往作为突发事件,很难提前预期,根据"过度反应"理论,市场可能会对违规处罚公告做出过度反应.本研究以2010-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违规公告数据为样本,运用t检验和计量回归的方法,研究了A股上市公司的违规处罚在中长期市场中是否存在过度反应.通过对短期内不同类型的证券累计收益率的t检验发现,短期内市场对证券违规处罚存在显著的负面反应以及一定程度的过度反应的假设是成立的.但从中长期来看,市场对证券违规处罚并不存在显著的过度反应.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探究股票不同时期收益与短期累计超额收益的关系,验证了机构投资者持股有助于受罚公司股价修复的假设.对于证券违规处罚,个人投资者更容易反应过度,机构投资者相对理性.因此,应继续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工作,提高投资者理性水平,同时要提高监管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李晓光  姚远 《教育与经济》2021,(2):78-85,96
过度教育的动态变迁和收入轨迹是教育匹配领域的重要议题,但以往文献很少将二者联合起来进行动态考察.聚焦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使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过度教育在动态变迁中的收入轨迹.研究发现:第一,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过度教育在个体职业生涯中更有可能是一种持续性现象.第二,通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控制以个人能力为代表的、不可观测且不随时间变化的因素之后,发现过度教育者的确比同等教育程度的适度教育者拥有更低的收入水平.第三,不同教育匹配轨迹中的个体收入增长曲线表明,持续适度教育者平均收入最高,持续过度教育者平均收入水平则最低,那些摆脱过度教育的个体会实现收入的迅速增长,而陷入过度教育则收入增长明显减缓甚至出现下降.这些结论有助于理解过度教育的变迁趋势及其收入效应,从教育系统、用人单位以及劳动力市场出发,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过度教育研究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过度教育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但其中一些研究的前提假设值得商榷。本文主要从期望收益和挤出理论的角度对过度教育现象进行了新的分析,并指出了不同条件下的过度教育可能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等教育过度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现象客观上已经存在,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就业困难、薪酬水平下降、就业层次降低等,属结构性过度;其成因在于我国高等教育主体公益性引致的低价格供给、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引导驱动、个人非人力资本积累因素影响及标识信号失真使社会对于学历教育过度追捧;高等教育过度现象使本已十分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应从国家宏观层面进行预测和调控。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教育过度的成因及社会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过度现象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已为西方学界广泛研究。本立足于我国,认定我国当前的一些教育现象符合西方有关教育过度的评判标准,也即我国存在一定程度的教育过度现象。在此基础上,笔分析了我国教育过度的成因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人类无限膨胀的"自我"意识覆盖了其整个活动领域,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践踏师生和谐关系、侵犯学习者主体性的"过度教育",它是人类操控自然欲望在教育领域的"移情"式体现。"过度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教授行为的过度、理论知识强调的过度、学习动机外化的过度以及成人化观念的过度。"过度教育"容易导致学习者纯粹性认知片面发展,主体完整性丧失;内在主体性抽空,社会工具性畸形;独立品格萎缩,依赖品格形成;本源兴趣销蚀,质疑精神钝化。实现"过度教育"的回归,教育者就要关注学习者作为人的独特的生命体存在,关注学习者在实践生活中的亲身体验,以适度的教促成学的自然效果,生成学习者自我的主体感,达成学习者的自然需求、能力与意义,使教育真正成就人的自然性与本真性存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1996-2006年的香港人口普查数据,采用众数法和标准差法,对不同工龄和不同行业的雇员的过度教育发生概率进行了测度,并运用ORU模型估算出过度教育对雇员工资收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香港主要行业的过度教育发生率与其对GDP贡献比率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u形关联,即在增长较缓慢和较快速的行业中,过度教育发生率显著较高.因此,研究过度教育应进入不同行业内加以审察.此外,在这两类行业中雇员的教育水平有很大差距,过度教育并非单纯的"教育供应"过量问题,而更多是一个"教育需求"问题.过度教育在不同行业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对整个经济转型所产生的影响,才是问题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教育过度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二战以后,尤其是60年代以来,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人力资本理论的推动下,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使教育普遍有了较大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尽管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和  相似文献   

17.
对国外"教育过度"研究已有成果进行综述,并对国外"教育过度"当前研究动态进行了介绍,以期对国内"教育过度"相关研究的开展有所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18.
直面过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过度教育的概念诞生后,各国纷纷开始了对过度教育的研究。对照各国的过度教育的发展过程及其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确实存在着特殊的过度教育,并将长期存在,因此,高校学生应直面过度教育的现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教育过度现象自 2 0世纪 70年代产生以来 ,已为西方学界广泛研究。本文立足于我国 ,认定我国当前的一些教育现象符合西方有关教育过度的评判标准 ,也即我国存在一定程度的教育过度现象。在此基础上 ,笔者分析了我国教育过度的成因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宏观上看,过度教育是指教育供给超过了教育需求;从微观上看,过度教育是指个人拥有的教育存量超过了现有工作岗位的需求。中外学者在不同理论框架下对过度教育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对过度教育的测度,成因,影响以及危害等都做出了不同的解释,研究过度教育,对指导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