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准备谈三个问题。一、从理论上探讨一下什么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二、研究一下在农民战争之后,统治阶级施行的什么政策;三、具体分析一下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这三个问题,总的来说都和历史发展动力问题有关联。一、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最近史学界有几位同志就历史发展动力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阶级斗争并不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生产斗争、生产力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的、最后的动力。应该承认,这几位同志确实提出了过去史学界所忽视或被歪曲了的一些问题。如只强调阶级斗  相似文献   

2.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史学界正在展开认真的讨论,有些同志否认农民的阶级斗争和农民战争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认为生产力或生产斗争是比阶级斗争更为根本的动力,这个新提法符合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实际呢?  相似文献   

3.
从陈胜、吴广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内容,在中学历史课本中所占的篇幅不算少、以往关于农民战争结局的研究,基本上是固守一个著名论断,即历史上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依照这一传统观点,许多历史教师不加分析地讲解,使学生产生了许多迷惘、历史上的农民战争的作用究竟是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是为了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还是皇帝轮流坐?《天朝田亩制度》似乎带来了对这一问题理解的一线曙光,然而还是陷于失败。迷惘的结果等于宣告了封建时代的农民战争的结局无论如何都只能归于失败,农民战争从本质上…  相似文献   

4.
在封建社会里,每次较大的农民战争之后,新王朝统治者采取的经济政策,究竟是让步还是反攻倒算,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历年来,史学界同志作了不少研究,由于对新王朝的政治、经济及其和农民战争的关系认识不一致,因此在具体论证这一问题时,意见是大相径庭的。最流行的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经历了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新王朝统治者吸取前朝覆亡的经验教训,不得不在政治上、经济上实行若干改良和让步,因而或多或少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这在中国历史上曾反复出现,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不能否定。另一种认为,农民造地主的反,地主阶级必然要进行反攻倒算,这是阶级斗争的规律。农民战争后新建立的王朝,既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权,它所实行的政治、经济政策,主要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专政,其政权阶级实质表明,它对农民只能是反攻倒算,决不会有什么让步政策或改良措施。对新王朝的政策,绝对化地说成不是让步就是反攻倒算,都是值得商榷的。历史现象是复杂的,地主阶级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执行的政策是有差异的,必须作具体分析。在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新王朝统治者推行的政策,一般说来,既有让步,也有反攻倒算,两者往往是  相似文献   

5.
最近,一些学术刊物和报纸先后发表文章,对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问题展开了讨论。前一段时期,学术界关于农民战争、历史人物评价等问题,作了许多研究和探讨时,出现了不少分歧的意见。这些不同的意见,在理论上和方法上概括起来,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运用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来研究历史。最近的讨论,就是从这些具体的历史问题引起而发展为理论上的探讨的。现将讨论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1)什么是历史主义  相似文献   

6.
封建中国的农民起义,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当为世界所仅见。缘此,农民战争问题始终是古史研究中的热点。长期以来,由于理论的偏差和方法的陈旧,致使农战史研究进入了形而上学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死胡同;农民领袖被过分美化拔高,农民起义被视为推功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结果,许多重要历史现象无从得到科学解释,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变成了简单的几条线。这种状况,引起了人们强烈的逆反情绪。于是,当人们能够在理论上拨乱反正,在学术上自由争鸣的时候,便出现了全盘否定农民起义历史作用的观点。历史研究毕竟是一门严肃的科学,不论是盲目的夸大,还是偏激的否定,都无助于得出历史主义的科学结论,这也许就是近几年农战史研究出现冷寂的原因。去年10月,在四川举行了第二次全国明末农民战争史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提交了不少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创新的文章。这里所发王兴亚同志《李自成农民战争与社会生产力》一文,便是其中之一。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不能把农民战争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打击程度作为评价其历史作用的主要标准,不能认为打击越大,作用就越大;而应该看它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帮助之大小。文章通过对李自成农民军所实行的一系列政策的分析,认为这次农民起义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否认的,但这种作用又有很大局限性,并没有形成明显的突破。作者这种探讨农民战争问题的态度、方法、角度乃至结论,对有志于此项研究的同志,或许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农民战争是不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史学界至今仍有争议。本文以中西比较的形式论证了毛泽东农民战争动力论的科学性。指出,农民战争动力论是毛泽东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发展,它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个基本命题更加完善;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欧,农民战争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民战争的动力比西欧大,但由于阻力也比西欧大,实际动力反而比西欧小,加之它缺乏新的革命因素的诱导,没有市民阶级斗争相配合,能引起社会发生质变的机会就小,所以中国社会发展反而比西欧慢。我们决不能因此否定农民战争动力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尤其是关于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理论和观点,是正确研究中国古代农战史的指南,科学地理解和掌握他的这方面理论观点,是我们正确解说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等问题的关键。一、关于研究阐述农民问题、农战问题的出发点毛泽东继承了马恩列斯关于农民问题、农民战争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农民问题,中国  相似文献   

9.
1980年5月24日至31日,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首届年会在成都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四川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历史学会四个单位共同举办的,会议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共四川省委领导的关怀和支持。来自全国二十三个省市的代表参加了会议,着重就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农民战争的作用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讨论过程中提出的几种不同看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西欧封建制的解体与其形成一样,是中外史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史学界围绕这个问题,开展了深入的讨论。现将讨论的情况,择要介绍如下: 一、关于封建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现在有些同志提出了不同看法:一种认为,应将生产力和农民战争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考察,既不宜把农民战争强调成“唯一”的动力,也不能否定农民战争在推动社会前进方面的作用。另一种认为,生产力是最根本的动力,促使封建社会发展因素很多,但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基本的一条。还有一种认为,商品经济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物质基础。它导致了西欧旧制度的瓦解和资本统治的确立,而暴力则为其开拓了道路,因此,只有经济力与顺应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民战争的思想武器问题是整个农民战争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农民战争的思想武器,不但对我们研究农民阶级的思想发展,而且对理解农民战争的性质、特点及历史作用都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一些报刊陆续发表有关文章,展开讨论。笔者在此发表一点浅见,与不同的观点进行商榷,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朱绍侯同志在《关于历史发展动力和农民战争作用问题》(见《河南师大学报》一九八○年第一期)一文中说:“现在有的同志为了强调生产斗争,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性,而把生产力在历史上所起的决定作用,改为动力作用,否认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其实这样作未必会真正提高生产斗争、生产力对历史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把决定作用和动力作用混为一谈,只能造成理论上的混乱,而在实践中,也会忽视调整生产关系的重要性,忽视阶级斗争,忽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我对这种观点持有不同看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术界开展对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讨论,这既是研究历史,又是考察现实。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是怎样发展来的,我们需要正确了解;而今天新长征的巨大动力是什么,我们也需要认识清楚。因此,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讨论这个问题是很有意义的。分歧的症结在哪里?  相似文献   

14.
一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其规模之大和次数之多,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中学中国历史课本封建社会部分,用较多的篇幅叙述了规模较大的农民战争.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隋末的农民起义,唐末的黄巢起义,元末的红巾军起义,  相似文献   

15.
《宜宾学院学报》2017,(7):81-87
新中国成立后,邵循正从注重历史考证转向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史学。历史观的转变,使得邵循正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新的认识。他更加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尝试运用矛盾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解释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特别是在中国近代史分期的讨论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配合了十七年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的讨论。同时,他在农民战争史、帝国主义侵华史研究上也极有见地。邵循正史学研究的转变在新中国成立后"中生代"史家群体研究转向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问题和自觉能动性的作用问题,是目前理论界热烈讨论的问题。讨论中,感到对自觉能动性的功能作用没作为历史唯物论的基本理论来认识,因而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没有从自觉能动性的系统功能中得到合理的解释。笔者认为,自觉能动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力系统,研究自觉能动性的系统功能,是历史唯物论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粗浅地谈淡对这  相似文献   

17.
科学问题是科学主体对研究对象的已知背景与未知的内容之间的差距的主观反映。科学问题所反映的未知内容在不断地深化与拓展,即科学问题是进步的。而进步的动力是什么呢?科学问题的内在矛盾是科学问题进步的根本动力;科学主体的创造性思维是科学问题进步的直接动力;科学主体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社会需要是科学问题进步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8.
从去年9月以来,《光明日报》和《文汇报》陆续发表了二十多篇文章,对怎样认识封建统治阶级在受到农民战争的打击之后所实行的一些“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等措施,即所谓“让步政策”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争论主要有两个问题:(一)历史上是否存在过统治阶级对人民的“让步政策”;(二)“让步政策”的实质和作用是什么。多数作者认为,它是对农民进一步加强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与西欧相较有次数多、规模大、组织程度高等差异。其根源在于中西封建经济结构的不同。把农民战争的这些差异视为中国封建社会“停滞”或“长期延续”的原因,是农民战争比较研究的误区。中国农民战争的动力虽比西欧大,但遇到的封建政权镇压的阻力更大。两者抵消后的实际动力反而比西欧小;加之,中西封建经济结构的不同决定着前者动力的作用方向和诱导力量是促进自然经济的发展,后者则是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是中西社会发展先进与落后发生位移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20.
“史学革命”这个口号,自从五十年代末被提出之后,统治史学界长达二十年之久,对史学界乃至整个思想界都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今天,我们在进一步清算康生、陈伯达篡党夺权罪行的同时,清算他们利用“史学革命”所犯下的罪行,肃清他们在历史教学和研究领域的流毒,对于繁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建国初期,全国史学工作者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史学界开展了关于古史分期问题、土地所有制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农民战争问题、历史人物评价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编辑了大部头的史料丛刊,出版了《历史研究》、《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