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导语,顾名思义,是新闻报道的导读之语,是以凝炼的文句提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阅读的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①导语起到概括全篇、提纲挈领的作用,是一篇稿件的点睛之笔。导语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成败。编辑最见功夫的是制作标题,而记者最见功底的则是撰写好导语。对外报道中导语的作用更加明显,稿件能不能抓住国外读者的眼球,导语起到关键作用。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差异,从事对外  相似文献   

2.
笔者参加了今年的“两会”报道以及此后一个月的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后续报道,采写了多条中英文的对外报道稿件,得到了多家外国主流媒体的采用。由于“规划”的重心是经济发展,因此笔者所在的对外部经济新闻编辑室承担了主要对外报道任务。  相似文献   

3.
清明节是新闻报道的“富矿”。围绕丧葬吊唁,每年都可以有写不完的新闻,但年年写,稿件内容相似度高,海外读者难免失去兴趣。今年清明节,新华社对外部和北京分社精心策划,尝试跳出中国人丧葬习俗以及殡葬业暴利这两大清明节报道“常热点”,挖掘其他一些有趣且有对外报道价值的新闻题材,开拓清明对外报道的路子。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会议新闻内容繁多、形式多样,对于传达方针政策以及使大众了解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外报道的重要信息来源。然而,中国会议报道长期以来存在写法死板、内容雷同、形式单一、针对性弱等顽疾。在对外报道中,应避免简单照搬国内会议报道方式,针对国外受众信息需求和接受习惯,改进会议报道的方式和方法,提升传播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一提到经济新闻,大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就是一连串数字。经济离不开数字,但数字的抽象和枯燥却是经济新闻,尤其是对外经济新闻写作的大敌。要写出好看的对外经济稿,必须从浮于表面的官方数据中跳脱出来,“下沉”到实实在在的经济生活中去,才能发现数字背后的新闻。在这一方面,路透社最近播发的稿件《欧美经济阵痛波及中国出口商》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宣传取得卓然成绩,树立起一个泱泱大国的风范。但是,我们也经常看到,有一些报道还是脱不掉“文革遗风”和“八股腔”。因此很难收到好的宣传效果。我从事新闻宣传报道近30年,现结合自己的体会就怎样写新闻稿件谈一点想法。  相似文献   

7.
每年的1月是地方“两会”季,往年此时,新华社多媒体待编稿库里的分社来稿零零总总,稿件数量不少,但编辑们仍感到适合对外报道的并不多。 作为今年提升国内分社对外报道水平的一项创新之举,新华社对外部领导派我前往西藏,与分社记者一起跑两会,共同挖掘鲜活的会议新闻。西藏分社领导给予大力支持,打通采访渠道。在十天时间里,我和分社记者在策划、采访、写作、编辑上试图充分满足外界对西藏的好奇和质疑,在提高地方两会对外报道的针对性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本期就涉华经济新闻选取中外相关报道,探讨新的舆论态势下,如何提高经济新闻对外报道的针对性生,更好地对外解读中国经济“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在新华社对外新闻的日常编辑工作中,经常会见到在“枪毙”国内分社来稿时编辑同志所加的一种批语:“太内向”或“国内角度”,或“缺乏对外针对性”等等。据粗略估计,因此种原因而被“枪毙”的稿件,大约要占分社来稿“不用”稿总数的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中国外文局举办了为期三天半的“对外经济报道培训班”。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周明伟在培训班上作了《在全球传播时代加强经济报道的重要意义以及我局对外经济报道的工作要点》的报告,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发展方;向新华社副总编、《参考消息》总编辑周树春讲授了经济报道的思考框架和方法,新华社对外部主任严文斌的授课,主要着眼于财经媒体竞争策略给对外经济报道工作带来的启发;《人民日报》海外版编委沈兴耕和经济部主任许正中分别介绍了《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宗旨和报道重点以及对外经济报道的特性和经济报道记者应具备的素质等;国内近几年发展迅速的《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女士介绍了新闻调查的方法以及对财经记者的要求和培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从新闻理论上对经济新闻的若干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分析。现将陈力丹教授应本刊要求撰写的论文,以及“学员”冯建华带有探索性见解的文章加以刊登,希望对业界人士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
本期选取路透社的《中国追逐稀土梦的巨大代价》和新华社报道《当物价再次上涨,中国百姓的吃饭省钱秘籍》进行点评分析。前者强调在对外报道中,记者应该做一个讲故事的人:后者提出以小见大、放下架子做新闻可以增添重大题材稿件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困境之一在于酒香却怕巷子深。因为中西方语境不同,文化差异及编辑记者观察新闻事件的出发点和角度不一,西方读者还是倾向于阅读外媒稿件而错过中国记者调研扎实,拥有众多独家消息的全方位报道。如何才能让中国声音为外界听到?研究外媒涉华报道,我们发现许多报道都以小口径切入,为了解释受众觉得晦涩难懂或是从未接触到的内容而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增强画面感,帮助受众设置问题,然后循序渐  相似文献   

13.
对外新闻稿件的撰写,不仅是一个严肃的政治活动,也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作者不仅要把握正确导向、提高引导水平,也要在写作技巧上,把握它与内宣稿件不同的特点。现就撰写对外新闻稿件需要把握的问题,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4.
哪些新闻题材适合对外报道?如何把握对外新闻的选材原则?这是长期以来从事对外新闻采编工作的同志、特别是一些从事国内新闻报道工作的同志,感到有些不易把握和困惑的问题。哪些新闻题材适合对外报道?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我们曾作过以下的归纳和概括:1、属于全国性题材或在全国有头等地位的事实。如人民代表大会、改革开放、中外首脑人物的重要活动等莺大的政治、经济、文教、  相似文献   

15.
由山东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进行的1997年度山东省对外传播奖评选活动在济南揭晓。本年度共收到全省各市地、各大企业、省直部门和有关新闻单位推荐的对外影视作品、对外印刷品和对外稿件730多件,经过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评委对这些作品进行认真公正地评比,有284件作品荣获1997年度山东省对外传播影视奖、对外传播印刷品奖和对外传播稿件  相似文献   

16.
<正>从事对外报道的记者要写好一篇外国读者能理解甚至喜闻乐见的新闻,仅仅熟练运用对方母语还远远不够,如果不注意语言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差异,我们的新闻报道很可能因为文化背景的缺失而导致"词不达意"。因此,适时补充添加文化背景材料,对于中外传播文化交流非常有必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外新闻传播中文化背景的添加来管窥文化与传播的密切关系。一、对外新闻传播语境中的文化背景具体说来,在中国新闻对外报道中常见的需要添加的  相似文献   

17.
如何让一篇对外文化报道打动读者,选题这一关非常重要。笔者试结合对外文化报道的优秀案例浅析对外报道如何选题。1.文化产业或者文化经济。像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经营,国产影片和进口电影票房收入的变化等都是国外读者感兴趣的文化题材,关键要善于抓住国内文化热点中的国际元素。以中国电影的对外报道为例,对外部在电影《阿凡达》登陆中国市场后,先后播发稿件《〈阿凡达》首日票房创中国电影市场新高》、《〈阿凡达〉8天破3亿连续创造中国电影纪录》、《〈阿凡达〉成中国票房新冠军》等稿件,被法新社、路透社等外电和新加坡《联合早报》、《英国独立报》、美国《辰报》等境  相似文献   

18.
2010年,随着新浪、腾讯微博等社交媒体在国内的迅速兴起,中国新闻对外传播的时效与深度竞争已明显加剧,海外关切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民间舆论、官方舆论与海外舆论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话语权竞争愈发激烈。与此同时,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美国就业压力高涨、  相似文献   

19.
经济新闻,已取代社会、文化新闻的主角地位,成为了对外媒体的一个核心报道领域。这种转变,是为了把当前中国最具活力、也最具吸引力——迅猛发展的经济,展现给世界。从媒体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各国之间最为紧密的往来已逐渐转移到经济领域。因而,对外期刊加强经济报道不仅有  相似文献   

20.
战艳 《对外大传播》2009,(10):31-32
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而人是故事的主角。人物稿件在新闻写作中占有一定地位的原因大致如此。对外人物稿件又具特殊性,要吸引外国人的眼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