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教育出版社委托广东等五省(区)编写的《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一册)中,对《为学》最后一句“人之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译作:“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相似文献   

2.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见初中语文第一册《为学》),教参译为“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穷和尚吗”。此解乍一看易为人们所接受,但通读《为学一首示子侄》(《为学》由该文一、三段摘编而成)后,笔者认为此译文对“僧”的理解欠妥,因而对全句的解释也不准。首先,“僧”的所指范围与作者本意相谬。彭氏在《为学一首示子侄》中借蜀鄙二僧  相似文献   

3.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一句无人不知的谚语,但真是如此吗?我认为失败并非成功之母,难道一个人的成功必定要经过失败才能到达吗?失败是一种挫折一种坎坷,但它并不是成功之母,失败与成功是相互并列的,就犹如蛋和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 ?”句中“抑” ,课本注为“或者”。《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 ,都是由于人为呢 ?”最近浙江朱岁终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 0 0 2年第三期撰文进一步探讨“抑”的用法“抑”作转折连词用在句子的开头 ,可译为“不过”、“只是”。译文应为 :“(这 )难道是 (人们说的 )取得天下艰难 ,失去天下容易吗 ?不过 (我在本文 )探究庄宗成功与失败的史迹 (证明 ) ,却都是由于人为 (造成的 )吧 ?”笔者认为这…  相似文献   

5.
副词“难道”早在宋代就已出现。一般认为“难道X?”都是反问句,“难道”起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句未有时用“不成”等语气助词与之呼应。我们举几个明清时的例子。①他若见你,便起身来走了归去,难道我扯住他不成?(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②难道你守着这件东西哭会子就好了不成?(曹雪芹:《红楼梦》)③姐姐坐不得车,难道我又坐得车吗?  相似文献   

6.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对于这一褒贬奖抑的深长慨叹,历来论者众口一词:由难化易的根本原因是“立志”。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语文教材新探》云:作者用反诘句……得出了明确的结论,那就是由难化易的根本原因就是“立志”。而这一结论又是从蜀僧朝南海的故事得出的,但仔细揣摩这一论据,却只能证明难易转化的根本原因是“为”,而不是“立志”。“为”是难易转化的决定因素,且“为”与“为学”相合,又与论点人之为学“学之,  相似文献   

7.
“这个老人的右眼瞎了。”译成英语“The old man’s right eye is blind.”对吗?这个翻译是错误的,为什么呢?英美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可笑的句子。他们会反问“How can one be blind except in the eyes?一个人除了眼睛还有别的身体部位瞎吗?”难道他的嘴、腿、鼻子、耳朵也会瞎?这个句子套用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不是地道的英语表达,而且前后意思重复,eye表示眼睛,blind也表示眼瞎了,都含有“眼睛”。此句正确的译法是“He is blind.”在翻译“某某左眼或右眼瞎了(失明)”此类句子时,应按照英语地道的表达方式———“人 be动词 blind in t…  相似文献   

8.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苏教版)第八册《九色鹿》一文中第8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您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滥杀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笔者认为这一句中“灵魂肮脏”和“小人”在语意上有重复之嫌。查《现代汉语词典》,“小人”有二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是:指人格卑鄙的人。而“灵魂”有四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是:人格;良心。“肮脏”有两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为:比喻卑鄙、丑恶。灵魂肮脏连在一起的意思为“指人格或良心卑鄙、丑恶”。所以本句应该改成“灵魂肮脏的人”,或删去“灵魂肮脏的”这个定语较为妥…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脑体倒挂”是一个热门的公众话题.当时,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的收入远远低于体力劳动者.有一句顺口溜至今还被很多人熟记:“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读书无用论”也随之四处流行,甚嚣尘上,误导了许多求学的青少年.  相似文献   

10.
常言道:“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但也许有人会发出异议:“难道有志者总不移志了吗?”我的回答是:有志者也要常立志。(从引言入手,展开立论,紧扣论题。) 其实有志者常立志的事例,古今中外都不乏其人。人所共知的鲁迅先生,为了实现抗国救民的理想,曾经三改其志。我国现代文学中的另一位大文豪郭沫若,少年时代抱  相似文献   

11.
“而”释     
《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一句中的“而”字,课本未作注释,也许作一般用法的词。因此一般译文都省去未译,有的为照顾语气完整,变通(或省去“而”另增补的)译成“怎么……呢?”我以为这个“而”字可训成副词“岂”,译成“难道……吗?”清·吴昌瑩《经词衍释》“而”字条下有云:“《博雅》曰:‘而,岂也。’此文《释词》不载.《孟子》:‘不贡而能之乎?’言岂能也。《论语》:‘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二十年:‘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言岂由人也。《襄二十四年》:‘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而,  相似文献   

12.
小蜘蛛(郁郁寡欢地看着自己的网站):难道我真的是缺少艺术细胞吗?难道……老蜘蛛(看着一脸委屈的小蛛):掌握网站的颜色搭配和设计并非一日之功!振作一下精神,继续我们的靓丽之“行”吧。  相似文献   

13.
听一位老师上小语第九册《晏子使楚》一文.这位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第三自然段时.问:“谁能找出这节中的反问句?”一个学生回答:“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老师又问;“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一位学生回答:“齐国有人.”老师满意地说:“对了!”“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中的“人”是特指,人才、能人”.联系上下文;我们不难看出楚王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怎  相似文献   

14.
《宋定伯捉鬼》一文中有这样两句:①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②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句中加点的“之”字应怎样理解呢?与人教版教材配套的《同步练习册》(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10月)把①句的“之”解释为:代物,指“水声”。既然是“了然无声”,又何来“水声”可听?岂不前后矛盾?其实,“之”在句中是代事,指“鬼渡”,可不  相似文献   

15.
杜甫《石壕吏》“室中更无人”一句,历来的中学课本都把它当作老妇之语,因而注释为:“我家里再没有别的人了。”现行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第四册仍然采用这种说法。我们对此有不同意见。我们认为,这句话并不是老妇人的诉苦之声,而是石壕吏的追问之辞。“室中更无人”的意思是:“你家里难道没有别的人了吗?”从诗的内容和结构来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述了悍吏之凶与老妇之惨,以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阅读 (一) 1.对下列句中“而”所表示的关系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承接)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并列) C.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转折) D.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修饰)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微(无、没有)斯人,吾谁与归? 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留下)陛下。 C.委(放弃)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指年龄)。 3.与“锦鳞游泳”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相似文献   

17.
“奥秘精灵,今天咱们学习哪个方面的知识?”刚来到奥秘精灵家,小灵通就急着打听今天的安排。我刚看了一则新闻,说现代人,特别是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了,不如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吧。催眠你们都听说过吧?“催眠不就是让人睡觉吗?难道也能治疗心理疾病?”小粗心有些不相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四册《大自然警号长鸣》一文有一句话:“人们,你们究竟各各站在哪一边呢?”《初中节节练》(武汉出版社)把它归人反问修辞格,对吗?反问辞格必须具备两个特性:其一,无疑而问,答案已包含在句子里,不需要回答。其二,肯定的反问表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问表肯定的意思。请看例句:①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上面两例都用了反问辞格,具有上述两个特性。例①是肯定反问表否定之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不相干。例②是否定反问表肯定之意:人之立志,应胜于蜀鄙之僧啊。而“人们,你们究竟各各  相似文献   

19.
“全面发展”讲了这么多年,你的发展“全面”了吗? “素质教育”进行得如火如荼,你的“素质”提高了吗? 要想验证自己的实力,参加各种比赛和活动无疑是最佳方式。每个人在自己的求学生涯中都要经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比赛,而这些比赛多半都是作文、绘画、演奏、演讲、体育等等,单一的比赛形式一再的重复,很难再引起我们更多的兴趣。难道比赛就不可以另辟蹊径,就不可以新奇有趣吗?答案当然是——否定!  相似文献   

20.
《职业技术教育》2000,(29):53-54
一下子讲了这么多穷人和穷孩子的故事。 面对那些饱含希冀、忧患重重的目光,很多人都会问一句,难道我们就找不到一条让穷人的孩子走进职业教育的道路吗?我们为什么不能也为他们也打造一个“希望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