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伟娴 《考试周刊》2010,(3):215-216
儿童利他行为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对瑞士研究人员与中国研究人员对儿童利他行为发展趋势作的同一项实验研究进行了介绍。研究结果发现:3—8岁中国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趋势与瑞士儿童一致。向着平均主义方向发展.并逐渐向慷慨主义发展。但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上.瑞士研究人员发现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愿意与他人分享所得.而中国研究人员则没有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利他行为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潘福勤 《山东教育》2002,(27):50-52
安全感是整个儿童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学前期儿童尤为重要。这里所谓的安全感,不仅包括对生理安全的体验,也包括对心理安全的体验。安全,涉及人身安全、活动安全、危险性、威胁与惩罚、尊重、依赖、信任等方面。一、安全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安全感有利于学前儿童形成积极的认知探究倾向人都有认知内驱力,婴幼儿的认知内驱力表现得尤为强烈,婴幼儿总是不知疲倦地探索自己周围的环境,对任何事情都要亲自去尝试和操作。这种好奇好问好动的倾向是极其宝贵的认知品质。这种认知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与儿童的安全感有着…  相似文献   

3.
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他行为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的领域之一。本文就儿童利他行为近二十年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儿童利他行为的界定、利他行为的发展以及影响利他行为发展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儿童利他行为理论探索的新进展,以期对以后的儿童利他行为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艾利奥特·索伯(Elliott Sober)是当今西方最著名的生物学哲学家之一,其关于群体选择和利他主义进化的思想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索伯不仅用群体选择解释生物界利他主义行为的进化,而且用这一机制解释人类利他行为的发展。在人类社会中,群体选择表现为选择性互动模式和文化差异的选择。文章对索伯的群体选择理论及其在人类利他行为进化中的具体表现进行深入分析,说明人类社会中的选择性社会互动和文化差异如何推动人类利他行为的进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吕立龙 《考试周刊》2012,(49):127-128
心理学实验证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无休止追求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自我感受和自我认识会增强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促使他们自爱、自重、自强不息。因此,在对学前儿童进行身体活动的指导和教育时,教师应该更多地采用激励法促使学前儿童身体机能协调发展,提高和发展其身体素质和身体活动的能力,让学前儿童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自信和独立。  相似文献   

6.
现代幼儿心理发展理论揭示,体验学习是儿童最基本的学习形式.幼儿必须在特定的生活和学习情境中通过生活具体地、多种感官参与来进行学习.如果缺少了动手、动脑、动身的机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有效学习.因此,幼儿的学习与亲身体验是分不开的. 我园开展的体验式美术活动就是以体验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美术教学观和教学形式.这种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活动与结果其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行后知".它关注的不是美术的技法,而是把对这些技法的认识和儿童的生命体验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培养儿童青少年乐于助人的品质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在心理学中,乐于助人的行为称为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利他行为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创始人孔德提出,后被斯宾塞等人沿用。利他行为是出于自愿的,不期望他人任何回报或奖赏的一种自觉无私、有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主要包括帮助、安慰、救援、保护别人或与人分享等。从小对孩子进行利他行为的培养很有必要,有助于孩子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罗森汉(Rosenhan)、康内尼(Konecni)等人分别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诸多因素影响利他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大学生自我损耗程度与利他行为的关系,以便为大学生实施亲社会行为提供心理干预和理论支持,采用积极与消极情绪量表、行为实验、大学生利他特质调查问卷对天津市某所高校的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自我损耗与利他行为呈负相关,不同损耗程度下个体的利他行为数据有显著差异,且自我损耗程度低的个体比自我损耗程度高的个体更容易做出利他行为。经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出自我损耗程度对利他行为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的结论,自我损耗比利他特质对个体利他行为的预测力更好,个体在自我损耗程度较低的情况下更易做出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9.
利他行为在心理学上是指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利他行为一直是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伦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目前,研究者们提出的基因决定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规范理论、移情利他主义等利他动机理论,从不同侧面解释了利他行为。移情法、榜样示范法、及时强化法以及学习有效的助人技能等是培养利他行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使用(北师大版)实验教材进行新课程教学,我惊异地发现数学是那么富有吸引力,课堂上学生或者像听故事一样淘醉于其中,或者像玩游戏那样自由放松。在课外,学生像着了迷一样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学习已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成功的体验,是展示个人聪明才智的机会。一、展示广阔的儿童天地,使数学教学焕发勃勃生机新教材创设了一系列的儿童生活情景,提供了很多的数学活动,不仅使儿童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还开阔了儿童学习数学的空间。比如10以内数的认识,传统教材呈现:一只熊猫用1表示,两只鹿用2表示,三只鸭子…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留守儿童安全感量表》和《生活事件量表》对2219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堪忧,不同安全感水平下心理健康差异显著;(2)生活事件、安全感与心理健康呈显著相关;(3)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影响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调节作用;(4)安全感在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5)留守处境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安全感在留守处境与心理健康之间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道德自我认同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网络利他行为问卷、道德自我认同问卷、自尊量表以及感知匿名性问卷对70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道德自我认同能够显著预测网络利他行为;(2)自尊在道德自我认同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网络匿名性能够调节道德自我认同经由自尊影响网络利他行为的直接路径。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道德自我认同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有效促进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亲子分离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影响.方法:采用S-I问卷对初中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安全感进行测试.结果: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差异显著,与父母分离时的年龄越小,分离时间越长,一年内相处时间越少,孩子不安全感倾向的可能性则越大;隔代教养和独立生活的留守儿童安全感显著好于寄养儿童.结论:亲子分离后,亲子相处时间和替代养育方式显著影响着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家默里研究发现:成就需要是一种“普遍需要”,能从完成一项任务中获得一种成就满足感。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学习和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的时候,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这种自尊、上进的心理是健康的、正常的。学生的努力得到了承认,他们的自尊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会萌生幸福的体验,这种体验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激  相似文献   

15.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新课程强调自主性学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和感悟,强调体验是引导学生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这种伴随着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把认识转化为行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日常交往中,一些儿童会产生紧张、不安的感受,并因此而选择回避交往,这样的儿童可能正处于一种焦虑的情感体验中.倘若这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得不到及时的纾解,会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基于此,通过现象学视角深入交往回避行为背后,如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缺失、对外界信任的丧失、追求自我实现的挣扎,并在理解儿童生活世界的基础上,塑造儿童责任意识,给予儿童基本信任,满足儿童交往期望,以期儿童能够走出心理困境,认识自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做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一、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1.缺失父母教育。父母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大多数儿童来说,亲子关系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会缺少安全感和自尊心,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  相似文献   

18.
传统利他主义伦理观在强调无私利他的同时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诉求而失去了其存在人性论基础。社会生物学认为利己与利他并非二元对立的两极,只是个体在不同环境中所采取的不同生存策略。就人类来说,亲缘范围内的利他是无私利他,而社会范围内的利他则更多是互惠利他。人类的利他行为是知与情统一,是先天与后天协同作用的结果。在一个神圣祛魅、道德世俗化的时代,我们应从内容到方法对利他主义道德教育进行合乎现实与理性的修订。  相似文献   

19.
活动理念:同伴支持是指具有相同经验或体验,并有相似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的个体,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在一起分享信息、情感、观念或行为技能。行为主义的表象训练的方式是一种重要的放松方法,研究发现,这种放松方法广泛用于高考备考,目的是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最佳考试状态。  相似文献   

20.
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都认为,儿童学科学的过程比获得科学内容和事实更为重要,儿童去发现事物比知道它们的道理更为重要。这说明幼儿在活动中自主探索过程的重要性。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已有很多的学者对幼儿从小学科学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讨,并取得了许多有启发性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更多的是关于如何组织幼儿科学活动,以及幼儿科学教育的理论指导,较少涉及到科学发现室的有关实际问题。我在任我园科学发现室专职教师期间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一是怎样才能让幼儿在充分的操作摆弄中,通过亲身的体验和与材料的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