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究竟有什么含义,本诗的主旨到底是什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教参》说:“凡此种种,描绘得富丽堂皇,好一个‘洞天’,好一个‘仙境’!光明一片,济济一堂,呈现出~个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这便是诗人所梦寐以求的乐土,当然地形成了梦游中的高潮。可惜,~觉醒来,梦景消失。诗人苦闷犹存.只得回到人间。”  相似文献   

2.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本文通过对岱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解读,折射出大诗人李白的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3.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在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写的。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召入京,他以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远大抱负的机会到了;不料到长安以后,却只被当作点缀升平的词臣。于是,苦闷中的他醉酒狂放,终遭高力士等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春,被赐金放还。在长安的三年,他的理想遭到重创,于是他把天姥山看作是心灵的归宿,试图通过求仙访道以寻求解脱。壮志未酬的苦闷,对功名与权贵的鄙弃,凝结成了《梦游天姥吟留别》。  相似文献   

4.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一首浪漫主义代表作。这首诗的题目又为《别东鲁诸公》。诗人天宝三年自长安放还山东,与杜甫同游梁宋,又游齐鲁,后来,准备再去会稽,就在这南下前别山东朋友时写了此诗。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生话的不满,幻想得到自由,也表现了他对于封建官僚政治的失望,因而引起的激情和苦闷,对作威作福权贵们的蔑视。透过丰富多姿的想象,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于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5.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借山水、神仙以抒情寄怀的浪漫主义著名诗篇。这首诗写于天宝四载 (74 4年 ) ,名为“留别” ,实为寄怀。通过梦游仙境 ,曲折地抒发了诗人多年积郁于心的政治苦闷 ,反映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渴求光明、自由 ,蔑视封建权贵的傲岸性格与叛逆精神。从这首诗的内容结构看 ,全诗分三大段。第一段从起句“海客谈瀛洲”至“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用夸张、衬托的手法 ,从不同角度极写天姥山的高大 ,点出入梦的缘由。先写“烟涛微茫”的“瀛洲”神秘难寻。这显然是用的以海托山的陪衬写法。“瀛洲”本属古代传说中的三大…  相似文献   

6.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究竟有什么含义 ,本诗的主旨到底是什么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教参》说 :“凡此种种 ,描绘得富丽堂皇 ,好一个‘洞天’ ,好一个‘仙境’ !光明一片 ,济济一堂 ,呈现出一个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 !这便是诗人所梦寐以求的乐土 ,当然地形成了梦游中的高潮。可惜 ,一觉醒来 ,梦景消失。诗人苦闷犹存 ,只得回到人间。”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编的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说诗中的“梦”是因为诗人“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而幻化出的他所向往的“神仙世界” ;对本诗的主旨则解说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  相似文献   

7.
曹兴戈 《现代语文》2002,(11):26-27
新旧高中语文教材都选编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游》)作为讲读课文,看来是视为经典篇目的。然而阅读原诗,再读教参分析、课文提示与练习设计,觉得后者对诗歌主题与手法的分析很难与原诗“粘合”,颇有曲解和随意拔高之嫌。“梦境美好”说难以成立。《梦游》的主体是写梦境。诗人写了怎样的一个梦,怎样的一个仙境,弄清这个问题对于分析诗歌主题和手法至关重要。旧教参将梦境四景概括为诗人追求“梦寐以求的乐土”的过程,新教参则定性曰“这样的‘梦游’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一句话:诗人描绘的梦境是“美好”的。关…  相似文献   

8.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将由东鲁南游越中前向朋友们表白心情之作。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抒写了对山水名胜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现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诗人厌恶黑暗现实,又无力改变,只能寄情于梦幻,对理想中的光明与自由世界作了热情的歌颂与赞美。《梦》的主体部分写梦游天姥山的经历,作者首先挥毫泼墨,极力渲染了天姥山的神奇美妙,其向往之情尽现无遗。“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人一开始,先说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  相似文献   

9.
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中梦游仙境的理解,大多认为是以仙境的美丽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以梦游仙境表现对现实世界的逃避与憎恶,仙境就是诗人的理想,我对此却不敢苟同。我认为这首诗是作者长安梦想破灭后对现实和自我的告白。  相似文献   

10.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以梦游方式对其政治人生和审美人生的审视和反省。梦游惊醒后的他选择了重返自由,这不仅是内在心理化解苦闷的结果,也是其本身要求个性自由的旨归。只有在山水的隐逸中,李白才能真正保持其崇高和伟大,才能真正获取"谪仙人"的精神风度。  相似文献   

11.
对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中梦游仙境的理解,教参认为仙境是诗人理想,我对此却不敢苟同。我认为这首诗是作者长安梦想破灭后对现实和自我的告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长安之行之前,李白一直怀着美好的政治理想。可是他来到长安之后,玄宗只把他看做词臣,供奉翰林,并不重用,加之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得罪了玄宗最宠信的高力士和杨贵妃,这其实预示着他的仕途之门就此关闭。744年,玄宗将其赐金放还,他在《行路难》中写道:“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可见他当时内心是何等的凄苦与无助,何等的苦闷与彷徨,《梦游天姥吟…  相似文献   

12.
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梦游天姥吟留别》理当寄予了诗人李白的情志,我们运用披文入情、以意逆志的基本法则来解读此诗,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际遇,推知诗人的志趣理想、个性特征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人生行为。  相似文献   

13.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游》)又名《别东鲁诸公》,系李白在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秋结束梁园之游,赴江南漫游前向东鲁友人告别时所做。《梦游》无论其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都堪称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代表之作。而这绝不是偶然的,它是诗人精神境界和艺术追求的必然,它折射出这位伟大诗人诗歌创作多方面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4.
是“乐土”,还是“恶梦”?──浅谈《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梦境江苏省姜堰中学陈章明关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神仙洞府的描写,人教版的《教学参考书)认为:“这便是诗人所梦寐以求的乐土”,在“思考和练习”参考答案中又说:“诗人所以把这些幻想中的事物...  相似文献   

15.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盛唐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这首诗写于天宝四年(745),是诗人行前书赠友人的一首乐府古诗。全诗意境雄伟,离奇惝恍,艺术形象缤纷多采,表现手法新巧奇特.向来为人所传诵。而最值得称道的是李白在这首诗中缔造了奇妙瑰丽的意境。诗中梦境节节展开,景物步步变化,越变越奇,把人带入梦游天姥的浪漫主义的奇特想象之中。  相似文献   

16.
李白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千年来为人们所激赏。对诗中梦游仙境的理解,则至今存在分歧。如最近出版的《李白大辞典》,提要、鉴赏两个部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辞条,解释梦游仙境,便是各执一词。前者说,“今天多谓此段象征诗人天宝初供奉翰林时朝廷中诱人而可怖之...  相似文献   

17.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还是对宫廷痛苦生活的回忆,学界意见不一。“天姥”梦境雄浑壮伟,代表了诗人极度丰富的生命体验;诗人从梦境中苏醒,获得了超越世俗的生命感悟。  相似文献   

18.
<正>《天上的街市》为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课,是郭沫若于1921年10月24日完成的一首新诗作品,后被编入《星空》诗集。在传统的解读及教学中,一般落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指出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即本诗表达了诗人苦闷、徘徊的情绪,或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从诗歌的整体意境来看,这些解读看起来确实如此,但在细读后能够发现许多疑点,例如诗人的情绪真的只是处于苦闷、徘徊的浅层意境吗?  相似文献   

19.
屈赋中诗人除运用虚拟对话展开内心冲突外,还常借助铺排缤纷的“托游”来宣泄情感。“托游”源于诗人现实境遇的窘迫和情感表现的强烈需要。“托游”有三种不同形式:梦游、神游和幻游,在诗中创造了风神迥殊的境界,并极大地启迪了后世诗人的抒情诗思。  相似文献   

20.
刘维婷 《青海教育》2005,(12):25-25
中国诗歌史上首屈一指的大诗人李白的浪漫主义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雄奇超凡的想象为自己也为后世子孙描绘了一个亦仙亦道的绮丽的迷梦。诗人吟梦作别,这个梦在诗人笔下烟缈缈雾袅袅,五彩斑斓而绚丽多彩。本诗的主体部分是梦游天姥,而这迷梦的解析便应成为本诗篇主旨理解的关键所在。解读了这个迷梦,也就悟透了这篇诗作的内涵、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