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一、法律规范的认知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国家法律规范治理国家。必须让未成年人充分认识法律规范的意义和内容。一是认识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这种规范告诉你什么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不能做,具有指引作用;二是认识法律规范是人们行为及其评价的标准,这种标准告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该如何做,具有标准作用;三是认识法律规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违反法律规范就是违背国家意志,要根据违法程度予以相应处罚,具有强制作用。对法律规范的认知,还包括对法律规范的体系认知,要知道国家有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培养人们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任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它要求社会成员除对  相似文献   

3.
一、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法律是由许多的法律规范组成的。法律规范告诉人们在一定情形下,可以做哪些行为,应该做哪些行为,或者必须做哪些行为,不能做哪些行为,以及违反法律规定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法律正是通过其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强制的功能来为人们的生活护航的。它的五大作用分别为:  相似文献   

4.
《班主任》2013,(3):45-46
张发祥 高杰:规范管理是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必要方式 学生终究要走上社会,作为一个社会人,要很好地融入社会,就必须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并且需要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这要求我们从小培养学生遵守规范的意识。规范管理即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某一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所以,规范管理是培养学生社会化能力的一种必要方式,它教会学生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5.
<正> 现代国家管理社会生活的主要和基本的形式,是通过法律来实现;从国家机构的构成到国家公务人员的职责规范,都是由现行法律加以确定。因此,要保证国家机构正常运行,不仅要有完备的法律规范,还必须使国家公务人员具备相应的法制素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在加强对其国家机构本身的法律监督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国家公务人员法制素质的培养。所谓法制素质,是指一个人对于国家法律制度、法律规范的重视和遵守的程度,即修养水平。我们认为,国家公务人员的法制素质应包括两个方面,即法律知识和法制意识。后者是本文将着重加以论述的。法律知识的概念比较清晰,容易理解,它是作为学习对象(内容)的那些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6.
顾红伟 《成才之路》2011,(27):15-15
运动会是每个学校每年必须举行的大型活动,裁判是维持运动会有纪律有组织的必须成员,也是运动会的重要组织者。学生参与裁判工作是体育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的体现,也是增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使命感。让学生亲身经历裁判工作,将他们在专业课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裁判工作中来,加强了他们对体育活动的热情,也培养了他们为大众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杨洋 《教育教学论坛》2012,(Z4):172-173
法律素养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是人们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要件。学校法制教育所具有的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人才以及预防与减少违法犯罪等特有功能,奠定了它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学校教育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就必须从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高度重视法制教育,要不断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强化法律素质,探索学校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8.
规范是一个永恒而不褪色的主题,近年来,规范教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规范(Norm),来源于拉丁文“norma,本义指木匠手中的“规尺”,后来,哲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用它来研究人的社会行为,用它作为人的行为标准,故它便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社会规范(social norms)固定下来。因此,规范是指评价个体的一切行为准则的总和。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学校规范是指在学校中所有成员必须遵守的一切行为准则的总和。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法律保障的规范类型研究蒲鹏英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普及性的国民教育。如何使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全面确定和完善,如何使义务教育事业得以有效展开和实现,一句话,如何利用国家、社会、学...  相似文献   

10.
读书三题     
情感是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折射,它既打上阶级和时代的烙印,更体现着道德和理想的高下.我们虽然不能以“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来抑制人们的情趣爱好,但也不可放荡无羁,纵其邪恶。因为我们所处的是个文明社会,谁都必须在法律和首先的规范下,修养自我,做个“堂堂正正”的人。选择读书做学问作为自己的情趣.可以说是人们的一大  相似文献   

11.
一、法律和经济学:"馅饼问题"的两个方面 我不是学法律"科班"出身的,对法律的理解,和常人一样,通过学校的相关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社会生活的经历获得基本常识,并由此引申出了对于法律的最基本的概念.我理解的所谓法律,它和其他制度类规范不同之处,就是通过强制力来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具有"强制力"的特殊性.那么,通过强制力来调整人们的行为,或者说规范人们的行为,是为了什么呢?通常的回答是,为了社会公正或公平.  相似文献   

12.
法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这是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培养法律职业人还是对社会成员提供法律知识与意识训练?两大法系对此有不同的侧重。北大法学院贺卫方教授联系我国实际,认为我们需要的是单一层次的法律人才,即受过系统的大学法律教育并受过良好职业训练的合格人才。北大法学院王世洲教授进一步阐述法学教育是面向整个法律职业(包括立法人员、司法人员、行政人员和科研人员四方面职业),因此它是完整教育,是通才教育。  相似文献   

13.
法律对调整范围的规范是法律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内容。法律规范调整范围就是要解决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空间、对什么人具有法律效力的问题。所以,《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一条在规定了立法宗旨、立法目的之后,紧接着第二条就规定了本法的调整范围。《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公民个人,利用国家非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活动,适用本法。本法未作规定的,依照教育法和其他有关教育法律执行。”这里所说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本法中统称“民办学校”。什么是国家机构?…  相似文献   

14.
对学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明确 ,不但是解决当前学校中学生伤亡与致人伤亡事故的基础 ,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然而法律关系的产生必须依赖于法律规范的形成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只有通过法律规范的调整才能演变为学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从这个角度出发 ,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还没有具体的法律规范在直接调整这对关系 ,这就导致我们在探讨这对法律关系时 ,含有过多的推测与猜测 ,甚至于有牵强附会之嫌。随着学校与学生及其监护人之间法律纠纷的增多、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尤其是人们教育法律意识的增强 ,大家更是直接将…  相似文献   

15.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校教育目的的讨论,古今中外、业内业外都格外关注,其焦点往往放在学校应该教学生做什么上。学校教学生做什么呢?我们的回答很简单,三"做"而已,即做人、做事、做学问。一、教学生做人。1.教人"真"。什么是真?真就是做真人、说真话。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方面,我们要教学生诚实。学生要在社会安身立命,诚实是必备的品德素养。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实  相似文献   

16.
直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彬 《教学与管理》2001,(10):37-40
对学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明确,不但是解决当前学校中学生伤亡与致人伤亡事故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然而法律关系的产生必须依赖于法律规范的形成,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只有通过法律规范的调整才能演变为学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还没有具体的法律规范在直接调整这对关系,这就导致我们在探讨这对法律关系时,含有过多的推测与猜测,甚至于有牵强附会之嫌。随着学校与学生及其监护人之间法律纠纷的增多、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尤其是人们教育法律意识的增强,大家更是直接将民事法律关系中的监护制度搬迁到这个领域,以期尽快地解决学校中发生的事故、明确各方的责任。但正是这种对学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间接与短期功能性的讨论,在不知不觉中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划归为民事法律关系,而抛却了它作为教育法律关系的本性。基于此,  相似文献   

17.
侯小娟 《中国培训》2003,(10):11-11
法律对调整范围的规范是一部法律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内容。法律规范调整范围就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地点、什么空间、对什么人具有法律效力的问题。所以,《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一条在规定了立法宗旨、立法目的之后,紧接着第二条就规定了本法的调整范围。《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公民个人,利用国家非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活动,适用本法。本法未作规定的,依照教育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执行。”这里所说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本法中统称“民办学校”。什么是国家机构,按…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方略载入宪法。这意味着我国国家治理方式发生根本变化,将从人治走向法治。依法治国是个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成员法律意识的培养或更新、良性法律制度的创设、权力的法律制约等等。其中,法律意识的培养,特别是宪法、法律至上观念的培养,成为  相似文献   

19.
法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执政方式,它要求把法律作为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最高权威和约束所有社会成员的根本规范。法治的根本目标是维护社会的公正和正义。在这里,法律公正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实现法律公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社会成员依法享有的平等权利,才能实现社会的公正和正义,才能确保社会运行的规范和有序。法律公正涉及立法公正、司法公正和对法律进行价值判断的公正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20.
从法律文化的二元结构入手,分析了制度性法律文化和观念性法律文化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现实表现.明确指出有关学校教育的法律制度是先进的、现代化的,符合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要求;但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行为方式还跟不上法律制度的发展,缺乏与之相匹配的观念性法律文化的支撑,学校教育保障乏力.同时提出了要实现我国学校教育现代化,使学校教育健康发展,必须从制度出发,配置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高度重视对人的教育和培养,尤其是对人的法律文化心理和法律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促其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使观念性法律文化与制度性法律文化相协调,实现文化整合,才是我国学校教育现代化之急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