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元善是中国创办女学的第一人,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的女子学校教育和妇女解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经元善是中国近代早期著名的慈善家 ,他将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奉献给中国近代的慈善事业。他独具特色的慈善思想的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内容 ,内涵丰富且见地深刻  相似文献   

4.
经元善是19世纪下半叶江浙绅商的领袖人物,更是一位知名的慈善活动家。本文首先探索了经元善举办慈善事业的根源,接着论述了其慈善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历程。其慈善思想和实践的前后转变体现了当时社会慈善义举发展演变的一种新趋向,并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现在说到女子中学,总是觉得这类学校很特殊,是一些尘封在历史中的古董。但在现代教育制度建立的初期,学校非男即女,男女同校才算是稀奇。中国历史上不乏班昭、蔡琰之类的才女,但真正能让女性普遍接受平等的教育也只有不到一百年的时间。近代女子学校的两大源头:以中西、圣玛利亚为代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历史考察,揭示了中国女性教育在近代的发展脉络。进而指出:戊戌年间足近代女学的发端时期;20世纪初是近代女学的发展时期;1907年至民国初年是女学在制度上的确立时期;新文化运动期间是通过新旧伦理观念的论战而使女学得到深入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7.
在清代江南家族文化发达的大背景下,江南常州地区产生了"贫门母教"和"闺房唱和"两个传统。本文以孕育了张惠言、张琦兄弟的常州大南门张氏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屡代父祖早逝、家贫如洗的情况下,如何依靠母教保证了家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发扬,并研究母教与女学如何相互作用,造就出张琦一门数代"人各有集"、"家集积尺"的女性作家群体。本文试图以张氏家族的微观研究展现清代常州母教、女学的一般样貌,并试图从家族文化的角度来解释这一女性文化、教育成就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1872年创办的真光书院,有着独特的办学历程。初期阶段(1872-1917年)的真光书院,办学理念、师资状况以及与博济医学校、慈善学校的合作、师范班的尝试,开拓了近代广东乃至中国基督教女学的一种发展样本,亦为近代广东的女学以及女性职业教育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教会女学从创办到发展,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和较为完整的教育体制与办学模式,在中国女子教育史上起了某种开拓性的作用.教会女子学校的创办,其意义不仅在于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型的知识女性,同时,也是对中国沿袭了数千年的"男尊女卑"封建陋习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后中国女子教育在教会、官方和民间的推动下打破了男子独享教育的特权,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逐渐被国人所关注和认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逐步被历史所抛弃。由于历史的推动,清季形成了一股兴办女学的思潮,女子教育运动得以开展,兴办女学在清季蔚然成风。然而,兴办女学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在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把兴女学提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是晚清女权运动的特色。文章着重探讨在民族危亡时刻女学兴起缘由以及它所带来的女性主义思想启蒙。这种启蒙相对于西方女性主义有它自身的内在矛盾性。  相似文献   

12.
13.
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关注女子问题,尤其是女子教育问题。梁启超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进行了强烈批判,他从"宜家"、"善种"、"兴国智民"、"求平等"的角度论证了女子接受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倡要让女子接受新式的学校教育,并身体力行与一批有志之士倡导创设女学,为女子教育的践行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为推动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对于我们当今开展女子教育的实践仍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关注女子问题,尤其是女子教育问题。梁启超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进行了强烈批判,他从"宜家"、"善种"、"兴国智民"、"求平等"的角度论证了女子接受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倡要让女子接受新式的学校教育,并身体力行与一批有志之士倡导创设女学,为女子教育的践行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为推动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对于我们当今开展女子教育的实践仍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清末维新时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女性在维新运动的影响下开始觉醒,并积极投身到妇女解放的事业中。作为最早觉醒的女性,她们还处于新旧之间,自身的知识体系和道德伦理观念也还是旧式的。所以,对维新男性们所提出的培养新型“贤妻良母”的女学理念,她们是认同的,其宣传活动也体现出她们在积极践行着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浙江出现了兴办女学的高潮,随着各地各类女子学校的创办,于清末民初建立了近代女子教育体系,直到20年代末,男女同校的普遍实行,标志着清政府实行的两性双轨制教育的终结,标志着浙江女子教育近代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中国贫弱的年代里,张謇不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观念,毅然兴办女子教育,使地方女子不困于无学之苦。张謇注重女子精神品格的陶熔,就是将学知识、学技能与女子自身的精神面貌、生存状态、品行修为融为一体,并扩大到家国和社会,有改变女子生存样貌和社会风气的意图。然而张謇毕竟是近代中国新旧递嬗时代的人物,他的女子教育思想和主张,不免带有旧时代的痕迹,没有超脱传统阃范的范畴,更没有达到女权的高度,但他的思想和实践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留日女学生会蠢辛亥摹命时期留学日本的女性在东京成立的一个旨在宣传妇女解放的妇女团体,它的成立在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上有专壹晏的历史意义。中国留日女学生会的会刊《留日女学会杂志》从妇女与政治改革和社会改良两个方面着力宣传妇女解放思想,对中国社会变革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教会女学是中国近代女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中国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教会女学的设置目的既与普通教会学校有相同之处又有殊异之处;教会女学建构了显性宗教课程和隐性英美文化场域用以进行教育控制,但女传教士群体对课程进行了"知识加工";其客观上对中国女性的主体建构进行了一定的启蒙和引导。  相似文献   

20.
戊戌"兴女学":中国近代争取教育性别公平的先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兴女学"运动是中国近代争取教育性别公平的开端,因为:(一)它首次系统驳斥了传统性别歧视教育的两大依据--男智女愚天生论和"女子无才便是德",为中国争取教育性别公平打破了精神桎梏和奠定了理论基础;(二)它提出并部分实践了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方面的性别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