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一○年一岁十月十日,农历庚戌年九月初八,生于河南省邓县西乡姚营寨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母亲准备溺婴,因曾祖母阻止而未果。起名“冠三”;入小学后又由国文教师起字“汉英”。八岁以前,一直在农村生活。一九一九年九岁秋,家中房屋和所有东西,都被土匪烧光。从此随父母逃到城中居住。冬,开始由父亲教识字。一九二○年十岁春,入私塾读书。一九二一年十一岁秋,考入教会办的鸿文高等小学。一九二四年十四岁小学毕业。先去洛阳,准备进吴佩孚的幼年兵营,因长兄坚决反对而未果。  相似文献   

2.
一九三五年夏,在北平,第二次患吐血病。八月初回到开封,即随梁雷去祀县大同中学养病。九月离开大同中学,暂住新乡豫北日报社。冬初回邓县,开始搜集口语,时值一二·九运动爆发。本年发表的作品尚有:《苍蝇主义》(杂文),刊于《芒种》九、十期合刊。  相似文献   

3.
《新文学史料》1990年第1期上发表的《胡山源生平与创作年表》,(以下简称《年表》)文中涉及个别史料的时间、发表作品的刊物与实际史料有所出入,这里提出来,供参:考。一、正误 1.《年表》记载:“1922年,胡山源曾以‘丝环’的署名,翻译过一篇题为《Everlove》(常恋),发表在《小说月报》上。”此种说法不确切。其一,建国前曾出过三种《小说月报》。第一种是1907年1月创刊,上海竞立小说月报社出版的《小说月报》;第二种是1940年10月创刊,上海联华广告公司出版的《小说月报》。以上二种《小说月报》,从时间上推断《常恋》一文不可能在此刊物上发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年秋,我把自己所作的丁玲著作编目与袁君的《丁玲著作年表》作了比较对照,补勘了我编目中的错漏,也发现了《年表》中的错漏。于后,我整理了一篇“补正稿”,随信寄给丁玲同志,请求她的帮助。去信如下: 丁玲同志: 《新文学史料》1980年3期上,有经您审阅的袁良骏同志的《丁玲著作年表》一篇,读后甚感欣慰,它为现代文学史的研究者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不过,在把它与我所收集,整理成的《丁玲著作编目对照之中,发现有若干错漏,有的错漏我有把握补正,有的则不能贸然肯定。现有二点,求请指教:  相似文献   

5.
本文征以有关史料,对新编《汉语大辞典》的若干缺漏和文字失误进行了必要的补正。  相似文献   

6.
《荆轲刺秦王》(见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课文的若干注释,有的不够确切,有的不够全面,现分条说明如下。 1、课本171页注释⑥:[长侍]经常侍奉。 在古汉语中,“长”的最一般用法是表示时间的长久,与“短暂”“短促”相对。如《老子·士章》:“天长地久。”《庄子·秋水》:“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此外,“长” 还可以表示一段时间内行为的频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经常”“常常”,与“偶而”“偶然”相对。(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句》认为,“常常”是副词,“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次数多”,可证)。但这种用法在先秦似乎並不普遍,唐宋以后才逐渐多起来。例如唐代张籍的《猛虎行》诗:“长向村家取黄犊。”宋代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诗:“茅檐长扫净无苔”课本中“长侍”的“长”,应是“长久”之义,注释为“经常”是不对的。这不仅可从“长”在先秦时代的一般用法中看出来,而且在这句话的上下文中也能找到证据。原文是:“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与“长”相呼应的词语是“旦暮”。“旦暮” 表示时间“短暂”“短促”,那么“长” 则表示时间长久,这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7.
光祈先生号润玙,笔名若愚,四川成都市温江县人,生于一八九二年。祖父王再咸,前清举人,有《泽山诗抄》二卷传世。父展松,字梦生,早卒,光祈为其遗腹子。光祈幼年,依赖寡母生活。九岁进入温江县私塾读书。十三岁,由祖父学生赵尔巽资助,进成都胡峻主办的第一个小  相似文献   

8.
有关文献对明代唐宋派作家王慎中生平记载,如初期官职及任期、贬谪常州、转官南京、山东、江西时间均有误载或欠详之处,对其所取两号顺序亦有误载,这些都关系到理解作家的文学思想及明中期的文学思潮;文渊阁<四库全书>收录王慎中<遵岩集>,所据底本历来不清,后世学者对此问题见解不一.依据<遵岩集>中所收作品内容及顺序,参校多种版本,考证<四库全书·遵岩集>底本为明隆庆五年严鎡所刻二十五卷本.<明文海>所收<游凤凰山记>一文作者非王慎中.  相似文献   

9.
穆木天的生平和著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穆木天原名穆敬熙,1900年3月26日出生于吉林省伊通县靠山镇,他自称是东北大野的儿子。穆幼年时代,先读私塾,后上小学,受到民间文艺的熏陶。1914年6月,毕业于伊通县第一小学;同年夏秋之交,入省城吉林中学就读;1915年10月,转入天津南开中学二年级学习。来到南开,他好象进入了一个新天地:读《新青年》杂志,看新剧演出,听胡适作《新国家与新文学》的讲演,感受到伊卜生主义等西方思潮的传播。“从帝国主义之支配下,去  相似文献   

10.
《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作家姓名生平存在本为一人误为两人、人名用字错误、官职记载讹误、同一作者分卷著录等因历史文献局限而导致的疏误,笔者的关注对象主要为《渊源撰述考》中的闽籍作家,主要通过地方志与《渊源撰述考》中的作家资料的相关记载进行对比研究,现对十六个闽籍作家进行考辨并加以订正。  相似文献   

11.
《现存湖北著作总录·经部·小学类·音韵之属》著录了二十几位学者的四十余部音韵类著作,但其中偶有疏漏。文章就其"音韵之属"部分进行刊谬补缺,补正其已收韵学著作凡十二则,补录其未收韵学著作凡六则,同时还考辨了相关韵学著作凡五则,以期为该书的完善以及音韵学研究提供相应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2.
《因话录》是晚唐笔记小说中的优秀作品,大致成书于僖宗乾符中和之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广为后人著录征引.流传于今的《因话录》版本颇多,卷数也不尽相同.1958年和1979年,古典文学和上海古籍两家出版社在做了大量拾遗补阙的工作之后,分别出版了6卷的点校本,为我们利用该书提供了不少便利.不过,仍有一些讹误阙漏之处编者未能注意.  相似文献   

13.
袁传璋教授的《太史公生平著作考论》(以下简称《考论》)2005年12月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后,颇获学界好评,在很短时间内便又重印,这本学术专著受到读者的欢迎,并非偶然。《考论》的特色和成就,在于文献考证。在探讨太史公生平的部分,作者系统而且非常深入地考察了司马迁的一生,  相似文献   

14.
刘勰出身于一个逐渐衰败的世族高门,东莞刘氏在萧齐时代严重衰落,入梁后稍有转机。刘勰的不婚娶既表明他家族的衰败,也表明他不甘于婚姻“失类”。刘勰依僧祜研究佛学则既有思想学术上的原因,也不无“托附”方面的考虑。他除了用本名写过若干与佛教有关的文章以外,还为僧祜代笔写了不少东西。刘勰的专著有《刘子》和《文心雕龙》,前者的著作权有争议,但其中的立言与刘勰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自是伟大的文学理论名著,而其书名则表现了他的佛学修养。  相似文献   

15.
《补正》和《辨证》是民国时期辨补《四库全书总目》的扛鼎之作,弥补了《总目》的缺失,丰富了"四库总目学"的内涵。对两书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化我们对《总目》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进一步突出《补正》和《辨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南宋洪迈的《夷坚志》作为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保留了当时语言的大量词汇。从《夷坚志》中择取分析了十五条词语,可补正《汉语大词典》在收词、释义、书证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五代后蜀何光远著《鉴诫录》十卷,谈唐五代诗事者占十之六七,向为世人所重。以往仅据《十国春秋》略知其事迹。考订何光远曾著有《鉴诫录》、《广政杂录》、《宾仙传》三部著作,其中后二书宋以后失传。通过对《宾仙传》佚文的辑录考察,可以略知他的生平,确知他是一位非常坚定的道教修行者或向往者。他的三部著作都喜欢大量引用诗歌,其中《广政杂录》偏重记录朝野逸事,《宾仙传》则以传闻和虚构故事为主,《鉴诫录》所记介于事实和传闻之间,可以知道他著作的不同取向。  相似文献   

18.
《全宋诗》卷帙浩繁,近日因查阅资料,翻检十数册,偶得若干疑误,现罗列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
贵刊1982年第1期所载《唐诗与倡伎》一文,其中有一二失考之处。为免以讹传讹,愿借贵刊一角加以补正。一、文中有云:“‘樊素口,小蛮腰’,樊索是白居易的歌伎,小蛮是自居易的舞伎。刘禹锡有一首诗叫《忆春草》,‘春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