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与教育的应然状态大相径庭甚至相悖,因此,很有必要探讨教育终极目的的问题。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幸福——学生的幸福、社会的幸福、全人类的幸福。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生活的完满性并帮助他们做好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准备,学校生活本身也应该是快乐和幸福的。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人类的终极追求。教育作为一项时间、精力、金钱投入日益增多的人类重要活动,毫无疑问应该促进学生获得幸福,无论是对于教育过程,还是教育结果。然而现代教育,源于现代性的现代教育,熏染了现代性的诸多弊端,使幸福这一人生终极目的在教育中变得虚无缥缈。现代教育不管作为过程还是结果之于学生幸福都显得贫乏、苍白。因此,现代教育之于学生幸福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建构一种融合教育与幸福的新型教育。  相似文献   

3.
姜丹丽 《生活教育》2011,(10):50-51
教育的目的是生活,生活的目的是幸福,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立足长远,努力争取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终极幸福,更应该着眼现在,让孩子们享受学习过程带给他们的幸福体验。  相似文献   

4.
教育怎样关涉幸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幸福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价值,幸福也是教育的核心价值,这是毋庸质疑的,关键在于,我们期待教育关涉何种幸福.作为精神成人的活动,个体德性的发展与人格的完满乃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正因为如此,教育乃是经由德性的引导与人格的卓越来通达个体人生的幸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就应该贬抑当下教育过程中的幸福体验,但我们需要警惕在当下教育回归生活的语境中把幸福问题庸俗化,教育不仅需要回到生活,更需要引导生活,超越生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发展得很快.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塑造学生的幸福人生,然而要成就学生的幸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下简称心育教师)首先要让自己幸福起来,只有懂得如何创造幸福的人,才能让学生幸福起来.因此,关注心育教师的幸福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试论诺丁斯的幸福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教育家,诺丁斯一直关心学生的幸福。诺丁斯的幸福教育思想以关怀伦理学作为理论基础,以学生幸福为“主线”,系统论述了教育中的幸福导向问题,并围绕学生幸福这一终极目的展开私人、公共领域的幸福问题讨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德育往往成为管理学生的代称,而我们认为德育的终极目的是成就学生的幸福生活,培育学生正确的幸福观,以及对生活的幸福的感受,使学生既感受幸福又有幸福的行动,从而能幸福地生活。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享受。人的成长过程,应该是追求幸福、享受幸福的过程。学校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8.
声音     
《陕西教育》2008,(10):5-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认为,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疔治的愿望与计划。在素质教育成为越来越多人共识的同时,学生的童年和青春却充满失败.许多学生已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冲动,失去了淳朴的情怀和感恩之心……新教育实验提出“教育幸福”,首先针对的就是这些畸形的教育而言的。  相似文献   

9.
教育、生活、幸福三者以人为联结点,水乳交融。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以幸福为目的。故教育以人的幸福为终极目的毋庸置疑。生命教育是引领人们通向幸福生活的阶梯。只有实施生命化的教育,才能引领受教育者在当下生活中寻求幸福,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幸福。  相似文献   

10.
教育生活是个体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学校的教育情境中由师生共同构建生成的现实生活。生活的终极价值和目的是追求幸福,因此教育生活也应以幸福为价值尺度和根本目的,并且这种生活应该是师生的一种身心健康的、具有理性的、充满德性的、富有创造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