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新中国建立的关键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不失时机地提出将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接管城市和管理城市的指导方针和系列思想,成功地实现了从乡村到城市的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2.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铲除邪教组织的实践对我们今天反对邪教法轮功的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本文的目的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3.
2000年2月,江泽民首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此,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个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高潮。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忠诚地实践“三个代表”思想,顺利地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使这一时期成为凯歌行进的时期。本文主要通过建国初期的历史事实分别从生产力的发展、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方面,以重大理论——伟大实践——辉煌成就为线索,全方位、多层次地剖析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三个代表”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建国初期,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对待富农由农村土地改革初期的限制富农参加农会到“土改”完成前后给予富农一定的政治权利,直至对富农进行政治上的改造和引导;组织上,中国共产党对富农党员由保留党籍允许存在到管理、改造富农党员以纯洁党的组织提升党员素质。  相似文献   

5.
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取得,为党的理论学习提供了比较好的客观条件。但是,党内仍然存在着轻视理论学习的经验主义倾向。为了克服这种倾向,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国共产党对执政条件下的理论学习进行了思考和探讨,论述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规定了理论学习的内容,阐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出了理论学习的正确方法。这些思考和探索对推动全党的理论学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面临着物价上涨、失业率偏高、医疗情况和卫生水平落后、教育事业发展滞后等民生问题。对此,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民生问题,致力于民生建设的实践,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了与人民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物价、就业、医疗、教育等问题,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卓有成效的探索也为新时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历史经验及启示。民生建设既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又要能够凝聚民心,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高等教育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建国初期,以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为基础,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吸收旧教育的有用成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东北高等教育开创了崭新局面,树立了新的发展理念,创办了新型正规大学,高等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为东北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高等教育应始终坚持党对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培养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思想,以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促进社会和谐奠定了物质基础;建立和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为社会和谐建立了思想基础;同时确定“不要四面出击”的基本方针,采取化解各种矛盾、协调各方利益的基本方法促进社会和谐;特别是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9.
建国初期各项建设特别是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大量有文化的人才,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力量的执政党的党员干部,以及作为现代工业生力军的工人、农业产业主力军的农民等,他们的文化水平却非常低,难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附属的各级组织和政府机构高度重视,广泛发动群众,扫盲形式灵活多样,扫盲教育与文字改革工作有机结合,有力地推动了扫盲运动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0.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为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先后进行过三次武力解放台湾的尝试。但是,由于受当时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三次武力解放台湾的尝试都未能成功。中国共产党鉴于台湾形势的变化,在不排除武力解放台湾的同时,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相似文献   

11.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主要包括:第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引导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第二,强调在党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三,把在知识分子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放在全国各阶层的首位;第四,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统一。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政权在城市的确立,中国共产党对城市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故鼎新,其中一项重要的政策是移风易俗,荡涤娼妓、烟毒、乞丐等旧社会污泥浊水。这项工作的开展,对清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弊风陋习,净化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起了很大作用,使整个城市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3.
富农问题,是贯穿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个特殊而复杂的问题。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对富农政策并不一样,大致经历了从打击到联合,从排斥到共存,从限制到取缔的复杂过程。文章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的富农政策,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建国初期的农村政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建国初期的宗教问题,不仅是群众信仰问题,也是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问题。由于一些原因,中共采取谨慎步骤处理宗教问题:主张争取宗教团体中的落后分子,同帝国主义割断联系;号召宗教界开展"三自"革新运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共加快了肃清帝国主义残余势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王群 《考试周刊》2012,(15):27-28
建国初期是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为了保持革命时期的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进行整党整风.对广大党员干部作了一次普遍的马列主义的理论教育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同时通过一系列政治运动对腐败始终保持高压查处,教育与惩治双管齐下,培育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政精神,塑造了建国初期的良好党风.对党的廉政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建国初期,党对私营经济实行了利用多于限制的政策,并成功付诸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有助于做好今天的私营经济工作。  相似文献   

17.
张溦 《考试周刊》2011,(13):53-55
中国的民族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法。民族政策思想是党和国家对民族政策的认识论问题,它的演变,反映着中国民族问题的变迁,指导着民族政策的发展和完善。从民族自决的思想,到联邦制和单一制的抉择,最终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其中的政策思想的演变更加清晰地展示了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智慧和魄力,也为现阶段民族政策优越性的发挥提供了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8.
执政党党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社会风气的好坏。在建国初期,我们党重视自身的建设,形成了三大优良作风,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今天,我们回顾党的历史,总结建国初期党风建设经验,以期对新形势下的党风廉政建设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学界主要从党的建设的科学内涵、历史分期等角度切入,聚焦于具体的历史时期、地域对党的建设的方针方法、基本内容等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和启示。建国初期,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孤立以及长期战乱百废待兴的国内经济,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带领新中国克服重重困境。归纳和总结中共建国初期党的建设研究成果,查找研究的不足,对当今党的建设研究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建国初期,为了适应和推进伟大的政治变革和经济建设,即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政权,推进共和国的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为主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思想理论教育工作,用以统一全党干部和全国人民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