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部地区旅游合作符合六省共同区域利益,中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经济、地域条件和合作潜力,通过有效的合作模式,制定开发战略、优化地域旅游系统、统一规划、分工开发、优势互补,联合进行旅游市场开拓及促销,合作建设区域旅游交通通信设施等措施,以中部地区旅游合作促进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2.
目前的公路施工企业存在着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主要原因为:工作生活环境艰苦、人员分散、流动性强、人员构成复杂。公路施工企业要留住人才,一要重视人才使用,畅通信息渠道,对企业的人才资源进行分析整合。二要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增强人才的心理归属感。三要事业留人,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打造事业发展的阶梯。四要加强培训,为人才成长铺路。五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六要不断进行人才管理的创新。七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保证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中部崛起战略,都是为解决这一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全局而提出来的战略选择。我国中部地区,身处中国经济的腹地,如何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承东启西”,“呼南和北”,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无疑成为影响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实现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但是,西部大开发以来,中部经济却并没有像许多学者预测的那样,依托西部大开发的优势和贯通东西的地理位置,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反而出现了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发展速度慢于西部等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对西部大开发前后,我国中部地区与东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研充。解析中部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通过对现实背景的分析,为中部崛起战略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部地区农村教师流失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在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始终处于关键地位。近年来,全国各地普遍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教育事业的基础工程来抓,并取得一些成效。但由于受市场经济等因素影响,教师流失现象不断发生,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地区农村教师流失现象较为突出。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竞争的新形势,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思考并需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对中部地区J县农村教师流失问题进行调查和思考的基础上,试图探索其中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既为中部六省人才资源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又为中部六省人才资源开发区域合作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河南省的人才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河南省人才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尚卿 《华章》2007,(12):81-81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中部地区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部地区崛起,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刨新精神;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最厂泛、最允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四是坚持执政为民,艰苦奋斗.  相似文献   

7.
从七个方面将中部六省的中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合肥、郑州、太原2005年的各项宏观经济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武汉比中部其它五市更具综合优势,在“中部崛起”的大战略中,武汉应突出自身的战略支点地位,积极承担其应有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的今天,本文从网络经济的定义和特征入手,对大力发展网络经济对实现中部崛起的巨大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武珺 《大学时代》2006,(10):27-28
在中部崛起的发展热潮中,招商引资为中部六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进行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结合东部地区招商引资工作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中部六省招商引资应树立公关理念,努力塑造区域新形象;树立营销理念,搞好项目规划和推介;树立服务理念,适度指导和控制;树立诚信理念,健全信用与安全体系;树立科学发展观,确保城市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基于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重要思想,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沿海到内地波浪式地展开。但通过改革开放,我国各个地区在取得不同程度成就的同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却一度不断扩大,区域发展严重失衡。依统筹兼顾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包括"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在内的一系列各有侧重的区域发展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初步遏制了中部和东部地区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中部六省的建设和发展速度,但随着中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对技术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人才培养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而作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更是在提高中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基本步骤以及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重点问题三个维度阐述了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若干措施,论述了中部地区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贯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遵循中部地区的区域特征,以满足中部地区发展需求为目标,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部地区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中部地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中部地区的产业发展策略进行了探索和思考,希望能够对中部地区产业规划的科学布局和促进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湖南古代有五个人才发展波峰期,近代更出现了前后相承的五大人才群体,为扳转历史航向,引领中国大步迈向近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湖南是一个人才大省,被称为中国的“人才首都”,其人才数量之多、品格之优、贡献之大、影响之深、兴盛之久,成为人才发展史上的典型范例,因而也是研究人才成长与发展规律的最好样本。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群体超常教育,已风风雨雨地经历了20年,人们究竟对它是褒是贬,众说纷纭。前不久,我们根据世界天才协会主席吴武典教授所设计的问卷(此问卷正分发给世界各国开展调查),对800余人进行了调查,其中有效问卷为765份。93.6%被调查者坚决支持和温和支持这一事业,其中74.2%的人认为,应加强发展超常教育,83%的人认为,国家应对超常教育制定政策。此外,关于超常教育的名称、效益,是集中办学好、还是分散办学好等意见,详见本文  相似文献   

15.
"中原经济区"是河南省政府提出的战略规划,在这种战略背景下,如何发展河南旅游商品,对实现"中原经济区"战略有着深远的影响。旅游商品开发的好坏受旅游动机、旅游者本身、商品的特色、销售地点等影响,河南省旅游商品资源丰富、历史悠久、需求市场大、特色鲜明,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在特色、品牌、包装、档次、新产品开发,购物区规划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问题,所以,今后要通过开发特色产品、品牌建设、市场开拓、营销、会展、构建购物区等发展河南旅游商品,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6.
中亚国家毗邻中国新疆,是典型的农牧业国家,是亚欧大陆桥贯通的必经之路,是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对我国实现东西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分析了中亚国家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中国与这些国家间的农产品贸易现状,指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中国尤其是新疆与中亚国家发展农业合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部分教育史教材和专著把《文献通考》中"夏后氏以射造士"一句作为说明"夏代在教育内容方面,统治者很重视军事教练"的重要文献证据,以重要知识点的形式传授给学习者。这句话是宋代学者在《礼记》、《孟子》中一些材料的基础上得出的认识,不具有独立证明力,而且因为所依据的文献材料有相互矛盾之处,不可信据。习射是商周教育的主要科目,依据金文中的材料,"以射造士"是周代存在的制度,不能将其当成夏代教育的特点。在中国教育史教学实践中应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将相关材料呈现给学习者,以引发思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采用抽样调查法对中部地区的20所高职院校进行调研,调查了解到,在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背景下,广大中部地区的高职院校在发展模式、办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亮点,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中原音韵》研究方法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汉语语音研究中 ,围绕《中原音韵》 ,研究者创造了不少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 ,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和对西方的借鉴 ,也有对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有所吸收。本文结合具体研究实践 ,归纳了整个二十世纪《中原音韵》研究所形成的几种主要方法 ,可以说这些方法对包括上古音、中古音在内的汉语音韵学研究形成了很大的突破 ,不仅对近代音韵研究有指导作用 ,而且对整个汉语音韵学研究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央苏区时期曾经开展过许多的“运动”,这些运动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事务等多个领域,总体上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广泛的参与性、突击的时效性、相互间的关联性等四个特点。同时,从“运动”开展的情况来看,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失误的地方,需要全面、科学、历史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