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名句。历来对“朱门酒肉臭”的解释多为“贵族豪门家中的酒肉腐烂发臭”,但近十年来,不断有人提出,“朱门酒肉臭”中“臭”应该解作“香气”,  相似文献   

2.
伟大诗人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字应怎样理解才正确呢?肖文苑在《唐诗琐语·再说“诗眼”》中说: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字,“是腐臭之意,从语法结构上看,它是动词。”而林安在《“诗眼”不一定都是动词》一文中却说:杜甫的“这个‘臭’字也只能是形容词啊!”(《福建文艺》  相似文献   

3.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曾被郭沫若称之为“响彻千古的名句”。不过,许多读者对“酒肉臭”三字多采取望文生义的理解,以为诗中所指的是豪门权贵,酒池肉林多得腐烂发  相似文献   

4.
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引用了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许多教师把它解释为:豪门贵族家里的酒肉多到吃不完,发臭了,而路上却暴露着冻饿致死的白骨。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这里的“臭”原作“嗅”讲,引申为气味。《周易,系辞上》说“君子之言,其臭如兰”,《诗经·大雅·文王》说“上天之  相似文献   

5.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诗人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唱。历代的注释者把“臭”字析为“发臭”、“腐臭”,似乎已成定论。但我以为把“臭”字析为“气味”更妥。杜甫于天宝十四年(755)的十月、十一月间,从京城长安赴奉先县,途经骊山,当时唐玄宗携杨贵妃正在骊山华清宫大玩特玩,“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鼓乐阵阵,酒肉飘香,一片欢娱升平的景象。而黎民百姓却是“幼子饿已卒”,“无食玫天  相似文献   

6.
近日,在《汉字文化》2006年第1期上读到《"朱门酒肉臭"的"臭"字应如何解释》一文,文章认为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臭"字不是"腐烂发臭"的意思,应是"香味".  相似文献   

7.
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字应该怎样理解、怎么读,讨论已多,但多着眼于文字训诂方面的讨论,结果依然是莫衷一是。而从修辞学角度讨论者甚少,往往又是一带而过,故不能得出较好结论。文章从修辞学角度出发,试图找出最合适的解释及读法,从而给这一问题下出结论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字应该怎样理解、怎么读,讨论已多,但多着眼于文字训诂方面的讨论,结果依然是莫衷一是.而从修辞学角度讨论者甚少,往往又是一带而过,故不能得出较好结论.文章从修辞学角度出发,试图找出最合适的解释及读法,从而给这一问题下出结论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唐诗三百首》、《唐诗六百首》等许多选本,对杜甫的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释义为“一边是帝  相似文献   

10.
反训是一个训诂术语,就是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应该解释为“香”。古代诗词中有极少数词语要反训,即从相反的方面去理解,否则就会与作者的原意相悖。如高中语  相似文献   

11.
给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雨脚如麻未断绝”句中的“雨脚”作注,关键在于对“脚”字的理解。中学教材注:“雨脚,指象线条似的密集的雨点。”按,“象线条似的密集的”是对“如麻”的解释。此说实未注“脚”字。《中华大字典》:“光气射下者曰脚。如日脚雨脚之类。”此说认为“脚”是“低”、“下(从上到下)”的意思。但“光”可“射”,“气”不可“射”。季镇淮、冯钟芸等解释李贺《李凭箜篌引》“露脚斜飞湿寒兔”中的“露脚”:“言露珠滴下,犹如伸下脚来一  相似文献   

12.
浅议“臭”字词义的引伸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探讨了“臭”字词义引伸与发展的全过程,指出“臭”字除了在作“气味”解那一阶段,偶尔在特殊语句中可解为“香味”之外,一般不作“香”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臭”字取得了“腐臭”这一独立义项,其后更无人将其解为“香”了。近年有人将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解为“香”,显然是一种误解,是没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3.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十一月,诗人杜甫从长安赴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探望寄居在那里的家属。中夜出发,凌晨经过骊山。当时,唐明皇和杨贵妃正在华清宫寻欢作乐,大摆宴席,“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葛。……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晨风中,飘逸着酒肉佳品之香味。而诗人于途所见,饿殍累累,哀鸿遍野,令人触目惊心。“穷年忧黎元”的诗人,因此为后世留下震撼人心的诗篇《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然诗中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过去所见选本,旧注、新注俱未能对集中的“臭”字作出准确的解释,或干脆不注。凡注者,皆析为“臭”(谈chòu),即“腐臭”,或“发臭”。于是,有的译文就把这句诗译成:“达官贵人的朱门之内,肉山酒海,吃喝不完的都尽着它糟蹋,腐臭了,扔掉了;可是有多少黎民百姓却是求生无路。告贷无门,在道路之上冻饿而死。” 我们且看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语言环境。前面几句云:“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其言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华清宫的骄淫、豪奢之宴乐,为写实也,据史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十月庚寅:“上卒华清宫。”(《资治通鉴》卷三百一十七)虽言记实,而其意义已远超出,此外,当时整个唐王朝统治集团莫不如此,腐败、贪污、聚敛,“  相似文献   

14.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下者飘转沉塘坳”的“塘坳”,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册注释为“低洼积水的地方”,有人干脆解释为“水塘”。古汉语的“塘”字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四周有堤围的“池”,即“水塘”;二是指防水的“隄”;现写作“堤”,即“堤岸”。要准确理解词义,必须紧扣具体语句来辨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塘”,无疑是指种  相似文献   

15.
词 语一般有两重意义。一是字面意义 ,即字(词)典字上所作的解释 ;一是情境意义 ,即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隐含的意思。对学生来说 ,后者不易理解。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现列举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几例 ,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一、从词语所在的句子中找解释有的词语 ,在本句中便可找到解释。如“那时候 ,秦国理屈 ,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中的“理屈”就是后面“没有理由”的意思。(《将相和》)有的句子 ,前半句把词语的意思表述了 ,后半句才出现这个词语。如 :“这就是人们…  相似文献   

16.
课的灵气 我国古代文论历来有“诗眼”和“文眼”之说。所谓“诗眼”和“文眼”,是指诗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句,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宁》一诗洋洋五百言,诗眼却在“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二句上。后来看了《南田论画》,才知道还有“画眼”,即绘画中以“点缀”为主要手段的方法,也称为“苔衬”。如同“诗眼”和“文眼”一样,“画眼”在绘画中也极为重要,有“画不点苔,山无生气”的说法。  相似文献   

17.
《鸿门宴》(《史记·高祖本纪》)中有一句话“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对其中“王之”的注释不同:课本的解释是“王,为王。之,指咸阳①;”全国成人高校招生考试丛书《语文》的解释为“以他为王②;”徐中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释此句为“谁先打败泰军进入咸阳就封谁为王③”。后两种解释都是把“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之”作为动实关系处理的,并把”‘之”字理解为指人。这样解释表面看是讲得通的,但联系《史记·高祖本纪》等文,仔细推敲,便发现此句中的“王之”不应解释为动宾关系,“之”字也不…  相似文献   

18.
绘形。有些词语所表现的景物,生活中不常见,教师可通过简笔画,勾勒物体形状,让学生来理解这个词语。如教“帐篷”时,我画了一幅示形图,然后指名来解释词语,学生解释得很好。   绘色。用彩色粉笔简单描绘现实生活中的有关景物,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如教“苍”字,我用彩色粉笔画了一棵青松,然后问苍松的“苍”字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出“青色”的意思。   绘景。联系上下文意思设计简笔画,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和作用,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如教《咏柳》一诗,我设计了一幅简笔画…  相似文献   

19.
一、分析综合法分析综合法就是先分析词中每个词素的意思,然后再把每个词素的意思联起来理解,最后达到理解词语的目的。如教学第五册《翠鸟》中的“鲜艳”一词,先引导学生分别理解“鲜”和“艳”的意思,鲜———鲜明,艳———美丽;然后引导学生把“鲜”和“艳”的意思联系起来理解,即“鲜艳”的意思:(颜色)鲜明美丽。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词语,不仅有效地减缓了理解词语的坡度,而且大大提高了理解词语的准确度。再如《会摇尾巴的狼》中的“凶相”,《海上日出》中的“奇观”,《赤壁之战》中的“调兵遣将”,《记金华的双龙洞…  相似文献   

20.
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舟夜书所见》。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一个字一个字地理解,然后连起来说。生:“舟”是船的意思,“夜”指晚上,“书”是写的意思,“所见”是指所看见的东西。合起来就是:晚上在船上写所看到的东西。师:说得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