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黄梅戏是地方文化的典型,其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是故安徽省和安庆市把发展黄梅戏作为发展本地经济的一个战略,为此举办了黄梅戏艺术节,其对当地经济的关系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的成功可以作为地方文化与经济互动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河南地方戏的唱腔音乐来源于民间小调,群众十分熟悉那亲切的乐调、板式和旋律。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能塑造各种不同的人物,能惟妙惟肖地表达出各种复杂的内心情感,它那优美迷人的韵味对河南及周边各省的广大观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诱惑力。  相似文献   

3.
"背搁娃娃"邂逅变脸 姚佳昊来自河南浚县的一个豫剧世家,曾祖父那辈唱豫剧在河南小有名气,爷爷奶奶也是当地有名的豫剧名角儿,所以,爷爷特别希望小佳昊能跟他们学戏.  相似文献   

4.
二股弦戏是河南省武陟县一个鲜为人知的稀有剧种,是梆子腔体系中一个极富乡土气息的地方戏曲艺术样式。考察其源流和生成以及在社会变迁中二股弦戏的发展轨迹,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地方稀有剧种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画地做场"是河南地方戏及其他省市地方戏经常采用的一种临时剧场,俗称之为"地摊戏"。它在地上直接铺摊做戏、随处可设、用后即撤,具有经济便利、流动性强等优点,深受戏班和民众欢迎。作为一种临时剧场,它培育、推进了河南地方戏剧种、班社的发展与成熟,并深刻地影响了民众戏曲观念的形成。它的存在,彰显了地方戏曲生存、发展中的民间智慧,体现了民间戏曲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6.
贵州花灯戏     
泛泛 《初中生辅导》2009,(28):38-39
在中国众多的地方戏曲剧种中,广为人熟知的有安徽黄梅戏、上海越剧、苏州评弹、河北梆子等等,就连提到河南的豫剧,很多人都会哼上两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但其实在贵州,也有其独特的地方戏,除了黔剧外,还有被称为东方戏剧活化石的安顺地戏、已被纳入亚太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道情戏起源于唐朝,宋朝以后流行于民间。太康道情戏亦被称为河南道情,是流布于河南太康及周边地区的稀有剧种,虽然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市场逐渐萎缩,也面临着发展与传承的困境。要传承和保护太康道情戏就必须从加强人才培养、创新声腔表演体系、改善演出条件、提高艺人待遇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河南濒灭剧种的民俗文化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锣戏”、“宛梆”、“大弦戏”为代表的河南濒灭剧种,在历史上都曾有过兴盛的历史,在当地有过较大影响。对河南的民俗化、戏曲化的形成作出过较大贡献,是研究中原化、戏曲、音乐、美学、民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9.
让河南戏曲走进课堂,使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家乡的戏曲,了解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河南地方戏曲,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这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应有的责任。如何让河南戏曲走进中职学校课堂?我认为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系统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东河戏是一个历史渊源较长的地方剧种,有自身的文化艺术特质。在传承递嬗的过程中,宗族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宗族成员社会的变迁给予了东河戏差异性的功能定位。在此,试图将东河戏放在历史宗族的文化背景下解读,在研究方法上,重视民间文化的本位立场,从民间叙事的角度分析民间讲述人口头叙述的东河戏剧目所呈现的民间故事形态,并从研究方法上强调了民间叙事研究者所应具有的乡民与研究者两个身份特征。民间叙事的方法是还原东河戏原初形态的一个较为可行之路,其根本则是对传统文化之重视,是对民众日常生活秩序的理性重建。  相似文献   

11.
《梨园春》作为河南电视台的戏曲栏目,开办之初曾备受欢迎,如今却逐渐呈现出衰落气象;同时,它作为河南省的品牌栏目,又成为当下河南戏曲整体畸形化又不甚景气的重要原因。在分析《梨园春》衰落成因的基础上,希冀此栏目走向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正确发挥其对河南戏曲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咳子戏是豫南地区优秀民族化的代表,蕴藏着丰富的化艺术底蕴,是研究豫南地区民俗化、戏曲化、音乐化、艺术美学的珍贵资料。所以,如何使咳子戏这朵艺苑奇葩焕发光彩?如何使咳子戏艺术保存发展?怎样对咳子戏进行抢救和保护?首先应该引起当地政府和化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咳子戏加以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13.
《河南志》有赖徐松辑自《永乐大典》而得以为世人所了解,特别是经过缪荃孙的校正,再加之高敏的点校而得以广泛流传。该志书是在宋敏求《河南志》的基础之上,经过元人的补充整理而最终成型的。而宋敏求的《河南志》则是对唐代韦述的《两京新记》完善升华,表明此书不是成于一人之手。该书使洛阳的城市沿革系统化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河南省实施“数字河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字河南”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发展模式,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倡导人才流动,知识流动,推动知识创新,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抢占高新技术的“制高点”,实现河南省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是其发展目标;“赶超式、跨越式”是其发展模式;“数字郑州”、“数字交通”和“数字农业”是其战略重点,并概述了战略步骤中各个步骤的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15.
河南旅游资源丰富,但核心竞争力不强。河南旅游业的优势在于丰厚的文化资源,旅游产业的发展应结合区域文化特点,整合资源,培养战略性支柱产业;发挥区域文化优势,做大做强品牌;优化旅游环境,扩大外宣力度,增强国际吸引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同治《河南省例》是迄今为止新发现的河南省地方法规文献,其内容涉及时间段为雍正至同治年间,不仅对研究清代河南社会变迁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研究清代地方法与国家法关系也是极重要的第一手文献。该省例"户例"占全书页数近42%,显示地方立法以社会经济为主,其中有关房地产市场、黄河河滩开发等法规,突出了清代河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地方特色。这些条例因应社会变化而不断调整。  相似文献   

17.
南阳大调曲曲牌《软诗篇》与河南板头曲之间在音乐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在板头曲内有一个以《软诗篇》为母体的体系。南阳大调曲的曲式结构、调式及风格特点对形成河南板头曲这一乐种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河南师范大学通过承办"国培计划"中西部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培训项目,对中小学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协同培养实践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依托河南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学校"政、产、学、研、用、金"相结合的产学研特色,结合中小学教师的特点,优化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加强职前职后一体化协同培养实践。加强校企合作,提升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通过职前职后一体化协同培养实践策略,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事业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杠天神戏”是流传在洪河、汝河、史灌河入淮(河)口一带的以娱神为主要目的的民间祭祀戏曲。它是伴随着这一地区人们的信仰归属而产生,充分体现了“杠天神戏”在豫南皖西民间信仰中所发挥的祭祀功能、仪式功能和表演功能,同时也反映出豫南皖西民间独特的信仰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革命下,互联网大幅提升要素的配置效率,中观层面表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利用互联网和手机普及率测度河南省"互联网+"的发展程度,并用泰尔指数等研究了河南省的产业结构状况,最后从地级市层面上实证研究两者的关系。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产业优化升级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互联网+"能有效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而关键影响因素是其连接强度;当前河南产业结构的优化依然是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带来的,第三产业的作用仍不够强。据此提出以下建议:继续加大"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尤其应注重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教育投入,在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提升现有劳动力素质;通过增强政府对"互联网+"的应用能力来提升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