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行考试是历史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试的采行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制度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值此纪念科举废除100周年之际,我们高度评价科举考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历史证明,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乃是一项难得的具有公平精神的制度。采行考试是历史的选择,在没有想不出再好的办法之前,考试是不可废的。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1]。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7531号建议的答复也强调,我国教育考试“十四五”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更加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体系,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带动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2]。  相似文献   

3.
李国荣 《中国考试》2000,(10):54-55
清代考选状元的殿试,其试卷不作誊抄,皇帝和读卷大臣直接评阅士子原卷。于是,逐渐形成了不管文章好坏,单看字体端楷与否的评卷标准。这便是人们指斥的清代殿试中极不正常的“抑文重字”之弊。一、偏重楷法选状元殿试重楷法,缘于翰林之选。有清一代,“朝廷重视翰林,而取之之道以楷法,文之工拙弗计也。”翰林官为清华之极选,专掌论撰文史之事,例由殿试录取后的进  相似文献   

4.
5.
清末废科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大事。科举制度存在弊端的同时,也有着积极的社会功能。骤然废除科举制度,对乡村社会文化与教育传统的破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当前考试制度改革成为关注热点的背景下,重新审视科举兴废的历史还会带来更多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统一举办是国家教育考试的一个关键要素,非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非公开统一举行的考试以及非学历教育方面的考试,都不属于国家教育考试。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既是中国国情和现实需要的产物,也是文化遗传的产物。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的成立将使国家教育考试改革决策走向科学化和民主化,这需要有广阔的视野,站在国家的高度,以全局的思维来推进和指导教育考试改革,从而真正为高考改革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7.
在科举建制前,中国的考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求索和发展过程。本文试图在考察前科举时期考试历史的基础上,客观地阐述这一时期考试的贡献及对后世科举的影响。先秦考试在开辟考试新观念和在奠定公平理念的思想基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贡献。汉代开始采行的笔试,成为考试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汉代形成和完善的察举制更可直接视为科举之前身。随着人类社会越来越走向有序与公平,考试将具有长久存在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8.
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各类高等教育发展很快,招生考试已经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为四化建设输送了大量合格人才。可以说,没有教育统一考试就不会有今天各类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局面。而高等教育招生考试的核心是严肃考风考纪,维护统一考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考风考纪是教育统一考试的生命线,考风考纪的好坏,直接影响政府的形象,是社会极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抓好教育统一考试的考风考纪建设,对于保证和促进各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教育统一考试的考风考纪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相似文献   

9.
教育考试数据蕴藏着的巨大价值和信息,对反馈命题质量、引导改进教学、监测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创新教育考试数据评价的思路是,明确教育考试数据分析评价的目的与意义,针对考试的不同定位作出恰当的评价,确定数据分析技术、分析模式和服务对象。教育考试数据评价不仅可以服务于一线教学和考试命题,保障教育考试改革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可以为教育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教育考试数据蕴藏着的巨大价值和信息,对反馈命题质量、引导改进教学、监测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创新教育考试数据评价的思路是,明确教育考试数据分析评价的目的与意义,针对考试的不同定位作出恰当的评价,确定数据分析技术、分析模式和服务对象。教育考试数据评价不仅可以服务于一线教学和考试命题,保障教育考试改革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可以为教育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1.
考试作弊伴随科举制度而生,至今仍然存在于现行的各类考试之中,且作弊内容、方法、手段日趋多样化。高考是我国最为重要的选拔人才的途径,高考是否公平将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本文试分析科举制度时代的防范作弊的措施,从中寻找高考作弊问题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2.
科举考试内容的窄化、固化和科举考试形式的僵化并由此导致的科举单一的“指挥棒”作用与学校教育内容丰富性和目标多样性要求之间矛盾的激化,是科举制消亡的根本原因。借鉴科举与学校教育的经验教训,可以为当前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考存废”等现实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3.
清末废科举的原因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科举取士制度在内忧外患的重重压力下,经历了洋务教育和维新改良运动的冲击,虽革新改良、补伪救弊也不能挽回其覆灭的历史命运。鉴古知今,废除科举可为今天推进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从而坚定改革者的信心。  相似文献   

14.
从科举文化学的视角而言,"考试"在中国具有独特的文化韵味。从科举考试诞生的1300多年看,它已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手段与目的的统一体。随着考试文化的积淀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华乃至世界考试文化圈。其中最有文化张力的是"科举"和"高考"(准"现代科举"),它们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在其运行过程中,筛选、传承并创新着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5.
科举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早已在百年前退出历史舞台,但考试选才这种方式依然存在,科举学因此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科举"追求至公"具有超越时代的先进性与普适性;科举促进社会流动对改善当今社会结构具有积极示范意义;科举立法缜密确保考试权威公正亟待当今考试法治借鉴。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在对当今教育考试制度建设的启发借鉴上,还可延展到教育乃至政治领域的许多方面,从科举的公平性、社会流动、考试立法等角度谈古论今,仅是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之"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16.
对高考录取中的公平诉求这一问题,作远距离的历史考察颇有必要。科举录取的凭才取人与逐路取人之博弈长达六百余年。民国政府在20世纪前半叶为区域招生的公平也进行过两次努力。历史告诉我们,考试制度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或竞争机制,需受制甚至服从于政治制度。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一段时期,高考实行分省录取仍有其必要性。要想比较彻底地矫治乃至根治地域间高等教育机会的失衡问题,一定要通过调整高等教育布局、大力发展和扶持中西部的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办法,逐步使地域间的经济、教育和文化等都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往教育界对高考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关系探讨,多停留在感性层面。高考被看成是造成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和推行素质教育的"绊脚石",并因此承受着不公正对待。实际上,高考既与应试教育没有天然的"血缘",不是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也并非素质教育的"绊脚石"。这些关于高考的误解都是由社会竞争和社会矛盾所引起。  相似文献   

18.
清末学海堂在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课内容和方式以及专科肄业生制度四个方面体现了其不以科举为目的的教学方式,而仅把科举作为向国家输送人才的手段。学海堂与科举的关系对于如何处理教育与高考关系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高考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强烈的导向功能。简要概述我国高考录取制度的历史,探讨高考制度改革的脉络,探析基于高考制度改革的分类招生考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