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眼下,高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运用,为媒体的传播提供了空前的快捷和便利,同时也对传统媒体乃至主流媒体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挑战面前,主流媒体只有主动出击,积极应对挑战,寻找对策,才能实现良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给传统媒体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灾难频发的国家,自1900年到2004年,中国发生巨灾55次,平均1.9年发生一次。仅在2008年和2010年,就先后有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袭击中国,灾难是我们国家必须面对的挑战。在近百年间,伴随着大大小小的灾难的突击,中国媒体对于灾难报道的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中国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成长,成熟,自然离不开一线的新闻记者的辛劳。记者是如何处理灾难报道的?如何在灾  相似文献   

3.
由福建省"四个一批"人才、闽西日报社总编辑范启麟牵头,石飘芳、陈燕棠、王仰华联合著作的《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一书近日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汶川大地震、"桑美"台风灾难、SARS和禽流感的全球暴发、毒奶粉事件……面对突发事件,媒体如何应对,如何加强新时期的新闻报道、引导好社会舆论已成为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从近年来我国突  相似文献   

4.
灾难新闻是新闻最极端的爆发形式,对媒体的考验是全方位的.媒体在面对巨型灾难时,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应对,而不是记者和编辑的单兵作战.前线与后方如何保证联络的畅通、前方和后方互通有无协同作战、平面纸媒与电子媒体如何无缝对接、后勤如何保障采编工作顺利进行等等都应该纳入媒体战略中进行统筹考虑.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灾难报道从沉默的大多数走向话语盛宴,是新闻界的一次巨大转变。灾难报道,对媒体提出了挑战,也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6.
卢曦 《新闻实践》2008,(3):20-21
地震、海啸、雪灾等自然灾害不时冲击着地球的各个角落,全世界的媒体都在关注和记录着这些灾难以及与灾难抗争的人类。国外媒体在报道自然灾害时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总的来说,国外媒体应对灾难报道有五大对策。对策一:树立危机意识,建立危机报道机制一般来说,灾难事件虽然无法提前预测,但是在媒体内部会有一套完整的应对机制,一旦发  相似文献   

7.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次地震“不仅是一次百年不遇的实实在在的重大自然灾害和人间灾难,也是21世纪中国发生的一次罕见的现代媒体事件”。如今,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四年,比起灾难爆发期的轰轰烈烈,灾难恢复期是一个持续的、渐变的过程,大众媒体的角色和报道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关注2009年以来,“人民网”策划的汶川地震的周年专题报道,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其新闻框架进行分析,探讨媒体框架形成和变化的动态过程,从而透析当前自然灾害恢复期的大众传播媒介反应机制,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可以提升媒体灾难报道的层次,进而促使媒体更理性、全面地承担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能够为政府在今后应对类似危机事件时提供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8.
面对网络等新媒体的强势崛起、听众需求的变化,以及电视、平面等传统媒体的创新改革,广播作为主流媒体,如何发挥独家优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摆在每一位广播媒体人面前的一个共同课题。而应对挑战的制胜关键就在于很好地实现节目的改版与创新,在于把握三个方向,这就是理念的创新、节目形态与传播手段的创新和品牌栏目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2010年3月28日到4月31号这天中,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卫报》和《时代周刊》《金融时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的电子版对中国山西王家岭矿难的32个文本报道。发现西方媒体对中国灾难的报道出现一个很大的改变。西方媒体曾热衷于报道中国人在灾难面前的无助,但是这一次,外媒不约而同用"奇迹"...  相似文献   

10.
经过汶川大地震这一特大灾难的考验,中国记者的整体形象有了质的提升.中国媒体的公信力有了提高。笔者认为,面对灾难事件的突如其来.以中央媒体为代表的应急反应速度不可谓不快,但从整体上说.尤其是一些地方媒体,今后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灾难报道的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11.
从年初百年难遇的南方大雪灾,到四川汶川的5·12大地震,突发性灾难使中华民族经历着一个个严峻的挑战。在地震、暴雪等灾害面前,我们的媒体充分体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心。他们采用滚动播出、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进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我们也将面临国外电视媒体的挑战,将会有更多的电视媒体呈现在观众的面前。电视媒体的观众战、广告战也必将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3.
蒋瞰 《新闻实践》2013,(6):39-40,41
关于灾难报道,国外媒体遵循的报道理念是:陈列事实。不予以评价,不引导观众;受众关心的只有两点:灾难怎么会发生的?什么时候开始应对?这是灾难报道的核心价值。本文对社交媒体时代国外灾难报道的理念与机制作了一些梳理。  相似文献   

14.
灾难谣言主要是指与灾难有关的谣言,包括自然灾难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灾难。权威出处和科学解释是灾难谣言成功传播的理论形态,事件重大和模糊传播符合灾难谣言效应的产生规律,恐慌共鸣和各方造势内外结合是灾难谣言传播的关键性因素。灾难谣言的防范与应对需要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合作。  相似文献   

15.
社会进入图片传播时代.受众享受着读者的快感。综观国内外媒体关于灾难的图片报道,大多都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视觉冲击力,高效地传达了关于灾难的信息。但仔细分析媒体上呈现的灾难图片,一些媒体为了追求对受众眼球的吸引,过分渲染灾难的血腥场面。  相似文献   

16.
高沿蜻 《记者摇篮》2010,(9):24-24,12
灾难特别是重大灾难发生后,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在应对和抗击灾难的行动中不仅承担着让公众了解事实、稳定舆论的作用,还在号召组织救援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其活动是抗灾行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类抗击灾难、抢险救援行动需要用科学来指导,媒体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对于灾难事件的报道考验着媒体的应对能力,报道不当将导致伦理失范,甚至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尤其近几年来,严重的灾难事故频发,备受各界关注。良好的信息沟通,对于消除隔阂、获得进步是有益无害的,本文主要分析灾难事故中媒体对遇难者报道的伦理失范问题,并在借鉴国外伦理规范的基础上,为合理报道灾难新闻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美国环境传播学奠基人之一Robert Cox的观点来看,在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等方面给事发地居民带来巨大消极影响的"11·22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属于环境灾难事件。本文以该事件为例,利用话语分析的方法解读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试图理解媒体是如何呈现环境灾难事件的。研究发现,环境污染和处理的视角被边缘化,而救灾与问责是该事件媒体呈现的主要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媒体之所以如此呈现该事件背后的社会建构力量。  相似文献   

19.
一场山崩地裂的灾难,一次江河呜咽的国殇,国人迸发出气壮山河的绝境自救大行动。新闻出版行业与各行各业一样,聚焦汶川,直面灾难,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刊物、图书、音像出版,全面集结,立体呈现,各显神通,成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一支有生力量。盘点2008年五六月份的出版活动,这是最醒目的主题,出版界在巨大灾难面前  相似文献   

20.
时下,随着新技术、新手段的不断出现,新媒体发展呈现出了咄咄逼人的态势,传统媒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已成为报界广泛关注的课题。凶此,面对新媒体的发展势头,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如何在创新办报的前提下,突破发展瓶颈,力图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有所作为,从新的领域抢占市场制高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确是摆在纸质媒体的决策者们面前的新问题,也值得纸质媒体从业人员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