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鲁迅说过:我是为三种人写作,一是那些为中国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给予哪怕是微弱的慰藉。第二是青年,是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内心深处所感到的悲凉感有所扼制。第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让他们那么愉快呢?  相似文献   

2.
实践证明,生活单调乏味的学生写不出好文章,甚至写不出文章。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首先要教导学生“行万里路”,即把自己置身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其创造条件,甚至对学生的生日聚会、结伴郊游、谈情说爱、上网聊天等可能有些负面影响的生活,也不生硬地禁止,而是  相似文献   

3.
感受是写作行为发生的契机。任何一篇优秀作品的问世,都不是作者为一时的消遣所写,而是根源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强烈感受,是现实感受激发了作者的创作冲动的结果。这种感受由浅及深,日渐丰富,就会促使感受者去“想”、去“说”,作文也就有了内容,而不再是“空洞无物”了。遗憾的是,许多教师整天致力于“命题一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五步式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致力于教学生审题、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修改及各种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中学作文教学应该从人出发。因为人是写作的主体。从文章的生成过程来看,任何一篇文章的诞生都要经过“双重转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转化,这是由事物到认识的第一转化。而后是作者的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第二转化,其“中心”毫无疑问是写作主体。因此,写作教学就应该把“主体”置于中心地位,这样就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符合文章写作的客观规律,能更好地提高人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上作文课时,我从来不是一上去就把题目写在黑板上,而是先围绕着题意和同学们“随随便便”地谈一阵子,感到同学们心已向之,口欲言之,颇有点“愤愤悱悱”之时,才把题目亮出来。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常常想起当学生时上作文课的情景。且不说教师们那些从大人心里想出来的题目,常常不合学生们的胃口;仅只那一上来便在黑板上写个题目的考试架式,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也是如此.没有素材.怎样去写作呢?因此,积累是写作的基石.是构筑文章这座高楼大厦的建筑材料。下面,我就谈谈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7.
写作是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是一个人一生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如何进行写作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呢?至此,我想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体会。一、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写作首先要解决有物可写的问题。据我调查,当前中学生写作最感困难的是缺乏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作家创作要靠生活,学生写作文也要靠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有认真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写作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平时,我经常要求学生处处做个有…  相似文献   

8.
开放教育体系要围绕“创资源、重服务、抓过程、施监控、保质量、出效益”这18年字构建。过程写作教学就是要把好每一篇章的每一个过程的质量关。只有每一个小关把好了.才不会出大问题。其写作教学效果是:学习由原来的不会写到会写,由原来的写得不好到写得好,由原来的写得少到写得多.达到了教育目的。只有像过程写作这样的写作模式才能称得上是“重服务、抓过程、施监控、保质量、出效益”的模式.才能监控出高质量的写作产品。  相似文献   

9.
《明天》,这是一道需展开想象翅膀的多角度作题。它可理解为现实生活中的“明天”,也可理解为生活中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父母必读》2010,(7):151-151
这个夏天.可能是第一次带小宝贝去看大海,体验沙滩。要想玩得高高兴兴的话.除了那些好玩的玩具.一些“安全”产品也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11.
很少有人会去关注校园植物。一般情况是这样的:人们从一棵树或一丛花旁边走过,不会有什么感觉,走过就走过了,没有人会去思考那些花花草草与写作有什么关系。这是非常可惜的。  相似文献   

12.
应用文是一种具有约定俗成的模式和习惯用语的文种,因为它缺少变化、缺乏创造性,所以采用线性思维的方式去思考和写作显得十分必要,它能让作者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应用文的特点和写作规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但这仅限于“入体”而求“形似”的初级阶段,要想真正地进入高级阶段,必须突破线性思维的羁绊,和非线性的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很少人把“教育写作”等同于“写作”,虽然教育写作肯定不完全等同于写作---教育写作作为“专门性”写作,具备独特的写作意图、讨论指向和行文风格。但如果教育写作只是遵行“教育的”,而几乎放弃“写作的”,则非常容易轻忽教育写作作为写作行为的本质特征,漠视修辞更细致的推敲,忽略生命在创作中获得的生长,以及毫无耐心去聆听文字舒卷中心灵自我的呢喃,甚至鄙夷和声讨那些教育写作文本里文学性和情绪性的流露。  相似文献   

14.
以我手写我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恰当的方法.真诚、真切、真实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要做到“真”.首先得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悟:生活中有许多事.有些虽然很平常、很细微,然而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了,用“心”感悟了.写出来的文章就具有了真情实感,也就能够感染读者、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15.
谷继华 《考试周刊》2012,(41):42-42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写作水平是语文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体现.可是有一部分学生却视写作为“苦差事”,每逢作文必感文思枯竭,或者写出的作文干巴巴,内容空洞,毫无新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认为不外乎以下三个原因: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窄,不注重平时积累:缺乏观察力;作文题目本身限制过多.以至于学生无话可说.久而久之.造成怕写作文。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一、捕捉课堂上的写作灵感 作文即“生活”。要想让作文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就必须还作文以活生生的生活,回归作文以生活的自然本真。学生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课堂是他们学习知识的殿堂、酝酿情感的源泉,因此,我们要敏感地捕捉课堂中的“兴奋点”,这些“兴奋点”就是学生写作的灵感。而转瞬即逝的写作灵感如何去把握,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捕捉灵感。  相似文献   

17.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一直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从事写作教学的老师们。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写作教学的核心,这也是共识.但当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就会发现,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凭借什么?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应该去教什么”是其最基本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写作教学的内容层面。写作教学内容是写作教学“应该教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灵感,就是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的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和认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灵感是作家、艺术家从事创作的法宝。《西游记》的故事,原是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原始认识,他们痛恨生活中像妖魔鬼怪一样的坏人,希望有那么一个能擒妖降魔的“救世主”前来惩治邪恶、伸张正义。这触发了吴承恩的灵感,创作了《西游记》,  相似文献   

19.
潘新和 《新作文》2004,(4):10-13
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写作教育的成型期。经过五四时期及20年代为“国语教育”和白话写作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现代写作教育规范已大致成型。然而.业已存在的矛盾也暴露得较为尖锐.国界保守派与革新派对写作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的争论愈加激烈。主导性的写作教育思想是坚守白话写作教育阵地.提高白话写作和写作教育的质量.反对守旧和复古。  相似文献   

20.
我记不清是什么时候接触到“科班出身”这个短语,我只知道它是用来比喻那些经过正规的学习、训练和培养的人的,我在课堂上也每每要求我的学生不要辜负了大学学习这样一个名分,要把所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弄懂,要把基本知识记牢,要把基本方法掌握住,否则会有悖于“科班出身”。同时,我也慢慢地感觉到这样一种情形,一个人从小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