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万菊  龚静 《海外英语》2012,(23):10-12
习语意义的生成至少有三种认知机制——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规约常识。修辞使习语语义表达更为恰当,更易于理解,理解更为准确。英汉对等习语(语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英汉习语)的修辞手法与生成习语意义的认知机制之间存在着联系:与概念转喻认知机制相关的习语常用夸张、借代修辞;与概念隐喻认知机制相关的习语常用比喻、比拟和通感修辞。  相似文献   

2.
变异修辞是指突破常规、创造性使用语言的特异表达方式。《围城》语言艺术的显著特色之一就是变异修辞的运用,《围城》小说语言的变异修辞艺术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修辞现象,更是认知思维方式。隐喻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的认知活动。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隐喻和转喻理论为词义演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隐喻和转喻两种认知机制在英语饮食词语的语义延伸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能指的造型和所指的意义之间存在隐喻与转喻的对立统一关系.设计隐喻通过原型与意义的相似性关系来传达意义;设计转喻通过原型与意义的邻近性关系来表达意义.隐喻与转喻是提高设计的诗意功能和表达功能的两种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和修辞模式.理清这两种设计修辞的对立统一关系,有利于设计师建立新的、系统的思维方式,以提高设计的诗意功能和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5.
魏红 《现代语文》2007,(11):19-20
一、引言 转喻研究与大量的隐喻研究相比是很少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把转喻归纳到隐喻的概念之中.传统修辞学把转喻和隐喻看成是一种修辞现象,是人们在交际中惯用的装饰.  相似文献   

6.
修辞研究同一种语义关系的不同表达方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不同表达方式中做出抉择,肯定积极的变异,否定消极的变异.结构、语义、表达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语言研究永恒的主题.《修辞学发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构建了科学的汉语修辞学消极修辞、积极修辞理论体系;《现代汉语修辞学》创新源于张先生的普遍联系的系统思想.修辞学应该继承陈望道、张弓等先生的学术思想,在普遍联系的基础上结合结构语义研究表达.  相似文献   

7.
传统意义上,隐喻和转喻只是被看作是在散文、小说、诗歌等文体中使用的修辞手段,没有被看作是促进外语学习的方法。然而,随着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我们来意生存的隐喻》一书的问世。隐喻和转喻不再仅限于文体的修辞手段,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隐喻和转喻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它们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对外语词汇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词汇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新异黏合语的生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灿龙 《中国语文》2012,(3):238-250,288
语义上没有内在联系的两个名词黏合构成的指称形式常常给人以另类新奇的感觉,本文称之为新异黏合语。新异黏合语从本质上看是复合词语,它是基于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手段而产生的。由于隐喻赖以成立的相似性主要受制于自然因素,转喻赖以成立的相关性除了自然因素之外,还有许多偶发因素的作用,因此,隐喻黏合语是绝对封闭的,而转喻黏合语则是相对开放的。从语义功能上看,隐喻黏合语是一种描写性命名形式,转喻黏合语是一种指示性命名形式。隐喻黏合语易于词汇化,语义解读不必联系特定事件,而转喻黏合语词汇化的概率较低,它的语义解读大多受制于特定事件。文章在分析中还提出了"事件转喻"这一新的认知范畴,并对"语言样板"作了阐释和发挥。  相似文献   

9.
分别从概念认知、修辞认知角度对余秋雨的《废墟》进行隐喻修辞分析,认为"废墟"丰富饱满的意蕴是余秋雨打开修辞认知通道,善于驾驭语言的结果;由此进一步探讨从概念认知到修辞认知的跨越背后隐藏的一个评价语言能力的标准问题,认为语言能力评价标准不排除考察对词典里语义的掌握情况,也该相应要求较高的语言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10.
陈英 《英语辅导》2011,(2):157-161,203
本文以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Atkinson、Chilton、Fairclough和Naciscione等学者所研究的政治语篇为主要理论框架,从语言操纵的角度分析了政治修辞中常用的修辞手段:典故、转喻和隐喻。文章主要以《泰晤士报》为语料来源,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借鉴文本语言和文本语用的基本理论,分析了2006年《泰晤士报》上所刊登的与政治有关的部分文本,并把分析结果作为文章论证依据。研究表明,语言操纵是政治修辞中一项具有影响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马静 《华章》2012,(17)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做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近期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知和表达的有力工具.认知是语义形成的重要因素,以认知的方法对国俗语义进行阐释,可拓宽国俗语义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史记》叙述的基本样式及其修辞品格.它呈现为泛隐喻和隐喻修辞两个基本类型,前者是司马迁的历史阐释策略,后者是《史记》文本构成的语言行为.司马迁在《史记》叙述中将泛隐喻和隐喻修辞融为一体,建立了司马迁及其《史记》的独特地位,即对文学和史学边界的突破,从而构成我们面对司马迁及其《史记》所能体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具身体验的情感表达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概念化再现,其间涉及丰富的认知思维运作。运用隐喻、转喻、隐转喻理论对《红楼梦》中情感表达的语义识解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相较于单纯转喻识解,《红楼梦》中情感表达语言更多涉及隐喻和隐转喻复杂识解,其中隐喻包括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三类;转喻多表现为部分代整体的单一转喻类型,涉及面部特征、身体反应和心脏器官变化等多种表现形式。隐转喻则体现为来自转喻的隐喻和隐喻中的转喻。认知视角下情感表达的隐转喻界面研究,一定程度上为全面探究人类情感背后的认知思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隐喻的研究有很多,迄今为止,研究成果颇丰,然而,学术界对隐喻本质仍无一致观点。从目前的几种隐喻观,即修辞隐喻、语法隐喻、认知隐喻的理论起源及三种隐喻转喻的模式,探讨其内在关系,可看出,三者并不是孤立排斥的关系,其在本质上是有联系的。  相似文献   

15.
修辞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大量地出现在《大学英语》的课文中,本文意在探索《大学英语》中的各种修辞现象:明喻、暗喻、转喻、平行的运用、拟人、夸张、移就、仿化、委婉语和曲言法,分类列举具有修辞意义的句子,并用定义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6.
变异修辞包括辞格变异和非辞格变异两类,指的是刻意用偏离常规的方式运用语言材料以取得特定交际效果的现象。由于变异修辞是行文的非常手段,交际中其语言单位的原始意义须向动态的语用意义进行多层转换,其构建与解读更须依赖交际双方(尤其是接受方)的认知心理与状态,认知语言学自然成为分析变异修辞的一个理想的理论框架。利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对变异修辞的发生、构建与解读机制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变异修辞的种种手法如同隐喻一样,“不仅是语言的,也是概念的,行为的”,认知语言学对变异修辞的本质和运作机理具有极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7.
隐喻和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和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隐喻涉及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关系,而转喻一般涉及同一个概念域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介绍其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结合隐喻和转喻产生的认知理据,对突显性在隐喻和转喻思维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8.
基于隐喻的社会修辞功能,选用网络语言中的流行语为分析对象,从隐喻在社会交往中加强“亲密程度”和隐喻作为社会批评对象两个方面,探讨网络流行语的基本语义功能,力图阐释隐喻的社会修辞功能对网络语言的构建作用。网络流行语在很多情况下都要借助隐喻的社会修辞功能来建构,以实现其特定的亲密、幽默及遮掩等功能。隐喻社会功能的分析原则和方法能够比较合理、有效地解释网络流行语言现象的基本语义功能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隐喻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转喻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修辞现象,转喻的研究只局限于对转喻的分类,转喻的要素剖析以及对诗篇中转喻运用的分析。“由于对构成转喻创造性方面失去兴趣以及与文艺创作新的经验脱节,转喻理论到20世纪中叶,……从纯语言的观点来看,已成为诗学和修辞学最停滞、最公式化的部分。似乎转喻理论的价值不过是列出一个项目清单,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常见修辞手段的教学。常见的修辞手段包括明喻、隐喻、拟人、排比、夸张等。本文结合教学实例,提出了修辞手段教学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