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带灯》是现实批判的力作,小说用一个个细小的事件展示了当下社会面临的问题,深刻批判了官场的黑暗与国民的劣根性。但批判中又饱含着作者奋斗的激情,混杂着贾平凹对社会、文学的理想与期望。本文通过分析《带灯》对现实问题的揭露、隐喻手法的运用以及带灯的形象分析等讨论《带灯》中的现实批判以及批判下的理想书写。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在他的长篇小说《带灯》中,通过樱镇这样一个基层山区乡镇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深入描写了当下中国乡村的政治生态环境,尤其是通过主人公带灯作为乡镇干部这样一个体制内维护者、帮忙者、修补者的悲剧,更进一步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同时,本文通过小说正文和后记的互文阅读方式,从不同侧面全面体会作者的人文态度,那种“温和的尖锐”和“机智的批判”方式,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力量与理想的光芒。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的《带灯》以乡镇女干部带灯为主人公,从各个方面阐述了当前中国农村的现状,堪称现实主义力作。典型理论自五四时期传入我国并经理论家的创造性转化,在文学领域得到广泛宣传。贾平凹的这部小说在典型人物、典型环境以及典型化的方法三个方面践行了叙事性作品中的典型性特质,并以此见证这部小说的生活魅力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带灯》关注当下农村的种种困境,体现了作家直面农村现实的创作立场;同时,也是贾平凹学习汉代文学传统进行自我整理的一种实验。但是,由于作家创作方式和思想资源的原因,小说《带灯》对农村生活的叙述多于描写,对农村问题缺少深入的批判和理性的思考。这也是当前农村书写有待突破的瓶颈。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的《带灯》具有一定的突破性,它是作者第一次以女性为主角创作的小说。带灯这个人物形象我们不能用一两句话简单地概括出来,她对工作认真负责,但是她的骨子里也存在着小资产阶级的特征。她不满政府中存在的黑暗,虽无可奈何,但是仍然心怀理想。带灯形象具有多重性特点,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带灯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此来展现带灯丰富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6.
《商洛学院学报》2016,(5):39-45
葛浩文英译的《红高粱家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引起了西方读者强烈的反响。他在忠实的原则下敢于大胆变通,译文既保留了原作品的神与韵,又易于西方读者理解与接受。《带灯》为贾平凹的新作,其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与影响性达到新的高度,其翻译研究有助于贾平凹作品更好地对外传播。《红高粱家族》与《带灯》两部作品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前者可以有效地指导后者的翻译。在《红高粱家族》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英译策略的指导下,《带灯》可主要采用直译、意译、编译与省译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乡土叙事主题贯穿了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始终,本文以其长篇小说代表作《浮躁》 《秦腔》 《带灯》为例,试图从叙事视角、叙事主题和思想价值等方面综合分析、阐释贾平凹乡土叙事的现实脉络与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新作《带灯》是继《古炉》后暌违两年的"转身"之作。笔者试从主人公"带灯"命名的寓意入手,并从人物周边神秘叙事的驱散看到作者的意识形态考量,最后结合作品文本的俯视视角看出作者的政治浪漫想象以及精英叙述意识的渗入。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先生的新作《带灯》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小说讲述了一个美丽的镇政府综合治理办公室女主任——带灯的故事。带灯沉浸在繁杂的工作和不幸的婚姻里,精神逐渐贫瘠,却在无意当中,养成了给小镇名人——元天亮写短信的习惯,并以此作为精神寄托。带灯向元天亮写手机短信倾诉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吐露内心情感的困惑,元天亮逐渐成为一个精神的符号,带灯在单向的付出和获得中不断向上地成长,试图借此在泥泞的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的救赎。  相似文献   

10.
带灯和元天亮是《带灯》小说两个主人公,作为小说叙事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出现。作家给主人公命名匠心独具。带灯对元天亮的痴迷和崇拜,实际上是已经有了自我觉醒意识的"带灯"对光明、温暖、公正的行政(社会)秩序的渴望,也是作家面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现实焦灼心理的形象折光。  相似文献   

11.
在贾平凹的乡土小说创作中,“寓言性”是不可绕过的一个话题,寓言性也使其小说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与多重性解读.在其小说《带灯》中,隐喻式意象、破碎性世界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寓言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商洛学院学报》2018,(1):11-16
《极花》的现实型题材蕴含着深广的批判,但深沉的生命关怀,使故事中的批判性柔化。其思考触及的根本性问题仍是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问题。作为一个动态的进程,现代化在诸多层面上是并不同步的,还伴随着人道主义的危机、传统文化和价值规范的当下命运问题,这些都是社会乱象和社会悲剧诞生的原因。贾平凹以巨大的同情和悲悯,思考这个大转型时代诸多的悲剧性状况,颇为迷惘与无奈。故此,《极花》只是一部重在社会问题呈现的小说。  相似文献   

13.
2013年10月11日,贾平凹携带《废都》《带灯》等长篇小说,参加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主办方非常重视,特意为他安排了一个叫娜塔莎的女孩,作为他的翻泽和向导。闲暇之余,贸平凹在娜塔莎的带领下开始参观法兰克福这座古城.  相似文献   

14.
传统宗族观念在势不可遏的现代化浪潮中分崩离析,既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也是古老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阵痛。贾平凹的《秦腔》从文化反思的角度深入揭示了长期存在于我国乡村社会中的宗族观念,传达出作者对于转型时期乡土中国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5.
从城乡问题的渊源、实质入手,以贾平凹的城乡生活经历为立论的根据和参照,按发表和出版的顺序重点分析了贾平凹自《商州》至《高老庄》的五部长篇小说,概括了他的城乡观内涵、文学呈现形态及其形成和演变的轨迹。贾平凹城乡观的得失对我们了解中国社会现实及做出相应对策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文化的挑战被视为全球化的最大挑战。我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与再造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贾平凹在小说《高老庄》里批判了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必须要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方能实现。贾平凹对文化融合及渐进转型的思考不是向后转的对传统妥协的“中庸”。他的探索,或许并非完美,但深刻尖锐,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最新长篇小说《秦腔》,以作者生长于斯的故乡棣花街为原型,通过一个叫清风街的地方近二十年来的演变和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秦腔》具有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当前农业、农村、农民的终极关怀,是一部具有伟大实践意义的力作。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的小说一直注重对故事中人物表演舞台的构建,为故事主题的抒写与人物的塑造提供广阔的叙事空间.《带灯》以樱镇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散发着人性的美又充满文艺气息的普通乡镇工作者,表现出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批判,对公民意识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切忧虑.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文化的挑战被视为全球化的最大挑战。我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与再造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贾平凹在小说《高老庄》里批判了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必须要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方能实现。贾平凹对文化融合及渐进转型的思考不是向后转的对传统妥协的“中庸”。他的探索,或许并非完美,但深刻尖锐,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把这位当代文坛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贾平凹的作品英译,让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贾平凹,让世界读者熟知更多优秀的中国小说。"敢从《废都》开始英译作品,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英美文学与翻译专业硕士生导师胡宗锋,经过27年来的积淀与坚守,终于在今年7月,与英译合作者Robin Gilbank(罗宾·吉尔班克)博士,历时3年上千个日夜,40万字首部英译版《废都》(英译名:The Abandoned Capital)终于完稿,《高兴》《白夜》《带灯》等作品也相继都在翻译中……胡宗锋一直从事英美文学及文化与翻译方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全国各种报刊上发表译作和评论文章200多篇,《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工作导读与翻译》《陕西作家走向世界的英译研究》等项目的提出,引起了陕西乃至全国翻译界同仁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