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纳西族     
这首纳西族民歌《月亮姆姆》饱含深情。77岁高龄的肖汝(lu)莲老妈妈是云南纳西族地区有名的民歌手,是目前当地唯一会唱数十种纳西民歌的老艺人,蜚(倒)声中外的塔城纳西族民歌《栽秧调》就是经她承传至今的。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丧葬方式.一个民族的丧葬方式,往往直接受到其生存环境、生命观念、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等诸因素的影响.丽江纳西族的丧葬方式经历了原始社会蒙昧时代的"弃尸"、偏居高原寒地与古羌族一脉相承的火葬、受儒家入土为安观念影响为统治者强力推行的土葬、以及现代社会文明倡导的火化土葬四种方式的变迁,这个变迁过程是丽江纳西族社会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3.
纳西族饮食民俗既是历史传统中约定俗成的,也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得以重构而不断扬弃下沉淀生成的。纳西族饮食民俗按其内容可分为日常饮食、节庆宴席、娱乐休闲饮食等等三个类型,其风味食品以丽江粑粑、丽江黑凉粉、米灌肠为代表。纳西族饮食民俗特征主要有实用性、协调规范性、伦理审美性、发展变迁性。纳西族传统文化中强调 “和合”思想,其传统宗教———东巴教主旨在于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如何和谐相处,表现在饮食文化及思想上,也主张调和五味,兼容并包,这与中华文化的“中和”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4.
纳西族民间文学在揭示民族心灵秘史的同时,也昭示了该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与审美风尚。就历时的角度言,它体现了这一民族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达成的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审美关系,以及因族群交往而造成的审美意识的变迁。就共时的角度言,蕴含其中的审美意识带有鲜明的族群性与地方性色彩,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面:对地域风光的热情讴歌、尚白习俗、图腾崇拜、宗教活动与日常审美的复杂纠缠以及关于人格美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与周围环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纳西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民族,在解决人与环境这对矛盾的过程中,有与其他民族相同的经历,也有其独特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东巴教是纳西族独特的宗教,信仰者多为百姓。而上县人士,多信仰佛教、道教。明代木氏土司就是鲜明的例证。本文列举木氏上司的著作及地方史志中的大量史料,论证了木氏土司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并探究其历史原因;从宗教信仰这一角度,阐述了木氏土司大胆吸收中原文化和藏文化,使得纳西族文化得到拓宽与发展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7.
纳西族东巴教的原始祭祀文化,体现了纳西初民对神坛祭祀的宗旨。祭祀仪轨的演变过程里,还债意识观念贯穿其始末。起始是以施药医治神灵伤残为内容的祭祀仪礼;后演绎到以舞蹈和诵词悦神与斥神的祭祀文化;后又演绎到宰杀动物作牺牲祈神送鬼的祭祀文化;当东巴教受到佛、道教影响后,才出现放生或象征性牺牲替身的祭祀文化。  相似文献   

8.
纳西族民居建筑从其外观形态、结构空间、材质取舍、布局形式和装饰艺术元素诸多方面来看融合了汉族、白族、藏族建筑的精髓,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和魅力,是纳西族人勤劳智慧的物态展现。经过长时间的实地调研和数据测量分析,可以得出丽江本土的少数民族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布局形式、结构空间和装饰艺术元素。而纳西族民居建筑在其规模与形制及传承与保护方面独树一帜,建筑文化视觉语言的有效保留,装饰艺术元素的合理借鉴应用,形成了丽江大研古镇纳西族民居建筑区域集中量最大,建筑文化及构件保存最为完整的状态,是世界研究人类文明不可复制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教学模型设计制作把二维的纸制平面图转换成三维模型,通过对色彩、材质、工艺、触感、理念、空间思维等以微缩的比例再现了实体建筑面貌,对学生亲身感受和提高对丽江本土民居建筑结构与装饰性元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纳西族历史悠远,人文荟萃。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丰富多彩且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族的非物质是其生生不息的有形物质载体和无形的精神财富,是纳西族人民繁衍发展的根脉。她是纳西族人民社会生活的精神需求;是民族精神的发生器,纳西族文明的起点;她滋养了纳西族多元的传统文化,是纳西文明不竭的源泉。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美的享受,而且是纳西族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  相似文献   

10.
纳西族的联姻方式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诸如到丈母娘家服务的"服务婚"和因贫穷、残障而行的"交换婚"、家无男儿或为寡媳"招夫养子"的入赘婚以及买卖寡媳的买卖婚以及抢婚、跑婚等。这些联姻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后仍有不同表现和不同原因的部分遗存。  相似文献   

11.
东巴文在纳西南迁的上游地区创制,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记录的经书和文字数量不断扩增,文字和所记录的经文愈加紧密对应。东巴经"图画式布局"的传统范式是众多字体保留了原始图画的主要原因,同时,书写上求便、语言思维的抽象等因素,也在文字的长期使用中带来了字体的符号化、讹变。  相似文献   

12.
棉桑作为明代的主要经济作物,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其中棉花种植十分普及,并有江花、北花和浙花三大种系,并以此形成了三大植棉区;桑的分布则是南长北衰,尤其是随着明中后期桑蚕业的发展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文章旨在通过探讨这两大经济作物的分布,来从侧面了解其对明代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明代四川的作家在地理分布上形成了四个中心,并体现出一种崭新的发展变迁趋势。作家的地理分布重心逐渐东移南迁,从而呈现出一种各地区均衡发展的状况,地域之间的差距有了大大的缩小。相对于前代严重的不均衡状态来讲,这更是一种健康的发展格局,有着不可忽视的区域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代华北地区贞节观念的形成经历了辽、金、元时期的积淀,虽然目的同为激劝风俗,但明以前妇女贞节观与明代有甚大区别。明代华北地区已经出现了列女群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她们的形成与分布有其自身特色,这与当时重要的社会背景相联系,同时也受当地忠烈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中后期,随着生产力的恢复和商业经济的勃兴,艺文兼擅的文人开始大量涌现,并以家族、结社等形式构成集群发展的态势。艺文家族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世家,在有明一代达到了其发展的高峰,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出现了诸如相城沈氏、长洲文氏、嘉兴项氏等巨族。从全国范围来看,江南地区在艺文家族的产生数量和发展质量上独占鳌头,而西南、东北等地区的艺文家族,在明代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从而与其他地区一起,共同呈现出明代艺文家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6.
唐纲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1):76-80
在东亚朝贡体系中,中国和朝鲜的关系是宗藩关系在国家间关系层面的外化,在朝贡体系中最具代表性。从历史的纵向看,中朝朝贡制度的发展经历了隋唐时期的确立,宋辽金时期外溢,元、明、清(中期前)的发展完善和清朝中后期的逐步瓦解等阶段。在朝贡体系中,宗主国注重的是礼仪性,藩属国看重的是物质利益及其他的具体利益。中国强大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是这一体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吸取朝贡体制的积极历史遗产有助于处理好当今国家间关系,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杂剧进入明代以后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类型演变,即由明初的宫廷杂剧到中后期的文人杂剧。在作家群体的类型演变中,贯穿作品内容、体制、剧场和主体意识的类型演变,并一同组成了明代的杂剧史。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与文学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明代道教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而呈现出新的特点:世俗化和商业化。文章以道教新特点对白话小说的影响为考察对象,运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对其间的关系尤其是道教之对小说的影响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明朝建立后,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驿站。徐州由于其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明代政府在这里设置了彭城驿等众多驿站机构。驿站机构在明代前期对徐州地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驿站机构发展到后来,消极作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于驿站的夫役粮草供应也渐渐成为了徐州当地民众沉重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0.
明代以来天津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以来天津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空间结构,即以海河水系为轴线,由西向东逐步展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天津港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开始跳出中心城区,以海河为轴线向滨海地区拓展,确立了双心轴向的城市发展格局.21世纪的天津,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结构的深刻转变,要求不断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以适应天津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