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额诉讼程序作为微小权益的保护工具,法院及当事人却出于各方面考虑选择调解解决小额争议,这使小额诉讼面临"虚置"的境地。小额诉讼和调解制度基于不同的价值理念而设计,各有优劣,二者也辩证统一。通过对T市基层法院的实证研究,了解小额案件处理的司法现状,以及各相关方的看法,提出在小额诉讼中引入"诉前强制调解",实行"诉前调解+小额诉讼"的模式,全面推行"立案预登记"制,实现二者真正意义上的"诉调对接"。  相似文献   

2.
小额诉讼程序在我国民事司法改革中的立与废的问题,应从对这一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自身特点以及我国的社会环境、司法状况等各项因素的综合分析中寻找答案。鉴于世界司法改革的趋势主要是程序的简易化,小额诉讼程序自身又具有特殊的独立适用的程序价值,且与我国目前的司法状况相吻合,我国应该接受并确立小额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3.
小额诉讼程序在我国民事司法改革中的立与废的问题,应从对这一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自身特点以及我国的社会环境、司法状况等各项因素的综合分析中寻找答案。鉴于世界司法改革的趋势主要是程序的简易化,小额诉讼程序自身又具有特殊的独立适用的程序价值,且与我国目前的司法状况相吻合,我国应该接受并确立小额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4.
在现有的司法条件下,怎样在不断完善民事诉讼程序的同时保障每一个公民都能通过诉讼的方式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就成为了现行司法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大前提下,不管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此前通过司法改革确立的小额诉讼程序开始逐渐受到关注,我国在此基础上对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增加了小额诉讼程序。文章主要是从小额诉讼程序的存在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来探讨这种新程序。  相似文献   

5.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制定有小额诉讼程序,包括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我国随着案件数量的剧增,小额诉讼程序从2011年就开始推行。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问题。根本的原因在于,小额诉讼程序设计中,当事人程序性权利的缺位。对小额诉讼程序的完善路径,应该从当事人程序权利保障的视角出发。通过对程序权利的保障,提高当事人对司法的参与度,提高司法公信力,促进小额诉讼程序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6.
我国还没有独立的小额诉讼程序,用简易程序来解决小额诉讼问题,可能会使当事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让小额诉讼当事人产生诉讼可能会导致“入不敷出”的心理,使很多小额标的受侵害的当事人不愿意通过诉讼来解决问题.目前,我国小额诉讼制度并不健全,需要不断的完善小额诉讼制度,才能达到公平正义、高效便捷的司法目的.  相似文献   

7.
小额诉讼程序在日本新民事诉讼法中设立并在司法实践中得以有效运作。通过对日本小额诉讼程序的介绍和从诉讼目的、公正与效率、社会功能等多种角度的评析可知,在当前中国的制度环境条件下尚缺乏小额诉讼程序有效运行所必需的基础资源条件,简单移植日本的小额诉讼程序在中国尚不能有效发挥其制度功能。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不断发展,纠纷日益增多的当今社会,小额诉讼程序由于能为民众提供高效、简便的司法救济途径,同时具有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的优点,越来越多地被各国所采用。目前我国缺少小额诉讼程序的立法,我们应借鉴国外立法的有益经验,设立独立的小额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9.
小额诉讼立法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单纯禁止上诉,另一种是分化出专门的小额诉讼程序。在我国,强化当事人程序权利保障仍然是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程序设置原则化有着长期影响,司法活动并不适宜程序分化所要求的精细操作,民事诉讼法修订中采纳了第一种模式,在简易程序中作出禁止上诉的特别规定。根据我国民事司法发展的阶段性,今后完善小额诉讼的重心不是案件处理过程的专门程序体系化,而是围绕小额案件的确定标准以及当事人的选择权、救济权保障等展开符合国情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查和研究福建省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近年来邀请人大代表协助诉讼调解的司法实践,笔者认为它是一种颇具宪政价值的创新,这种创新不但有助于促进司法民主,有利于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甚至有利于加强人大对司法的监督,从而完善我国的人大制度。但是邀请人大代表协助诉讼调解存在许多受制约因素,包括认为该实践与我国的人大制度相悖的观念因素、诉讼调解本身固有的局限性、人大代表的兼职性,以及缺乏与人大代表沟通、联络和激励的长效机制等。因此,为了确保人大代表协助诉讼调解的持续有效进行,我们必须从理论上认识到人大代表协助诉讼调解的正当性,必须建立与人大代表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在展开人大代表协助诉讼调解活动的同时,必须坚持自愿、合法的调解原则,尤其要注意确保诉讼调解过程中的程序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