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彝族汉诗”是中国当代汉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当代彝文诗歌”共同汇成了“当代彝族诗歌。”“当代彝族汉诗”起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它经历了诞生、发展、壮大,现在正逐步走向辉煌。本文试从转述、融合、重生三个方面来对之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诗自发轫起便饱受西方各种诗歌美学思想、诗歌思潮、诗歌创作技巧的洗礼,中诗西化严重削弱了中国古典主义诗歌审美传统的历史地位。时至当下,诗坛喧嚣浮躁的镜像反射了诗歌美学走向非理性的狂欢化时代,传统诗意岌岌可危。对中国当代禅思诗歌审美上主动回归本土之解读,对当下艰难的诗、禅圆融态势之探析,更兼以对当代禅思诗歌发生的功用之阐释,不仅有助于匡扶当代诗歌趋于理性风向,亦有助于禅宗美学思想的当代传承与流变。  相似文献   

3.
梁宗岱对于中国现代汉诗最大的贡献在于他长期以来坚持不懈地汉诗创作与理论探索,以及他对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大力介绍。在他的诗学思想中,对纯诗理论的引进和阐发、诗人比较和对于新诗格律化问题的研究,都带有积极的比较意识。  相似文献   

4.
“动态诗学”与“现代汉诗”——再谈“新诗标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诗先脱“古典”之身而成幽灵,再得“现代”之体而寻典律——“现代汉诗”的确立,为新诗的诗体建设,提供了可能的平台。只有先行将有关“新诗”之“新”的言说,适时导入“现代汉诗”之“现代”的言说,并重新梳理“新”与“动”以及“自由”的正负价值在性之后,有关“如何新才好”亦即“新诗标准问题”的讨论,才不至于再次成为一本说不清还得说的糊涂账。论文依据这一思路,在对从“新诗”到“现代汉诗”的诗学嬗变的梳理基础上,提出“动态诗学”的理念,进而提交“诗美三层次”、“诗性与非诗”、“汉诗语言的‘守常求变”’及诗歌本质的“四象”原则等诗歌标准观念。  相似文献   

5.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及后现代社会,人们更需要精神和信仰。古代汉诗的禅诗传统源远流长.但现代汉诗中的禅诗较少。新诗草创期的一些诗作追求禅宗的空灵境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部诗歌中出现了明显的宗教倾向,21世纪新禅诗真正问世。新禅诗诗人的生存方式和诗歌的写作方式,对诗坛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大多数所谓的新禅诗思想境界与艺术质量并不高,很多是将“神性写作”与“人性写作”混为一体的诗作。优秀作品常常出自居士之手,包容冰是其中的优秀者,代表作是《拈花微笑》。只有修行深厚的佛的信徒与诗艺高明的诗的信徒才能写出好的新禅诗。新禅诗写作具有诗歌和文化上的双重意义,对传播和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中日文学交流史上,中国古典诗歌对日本汉诗的巨大影响显而易见.但反之“学生”的习作,也曾对“老师”有所回馈——这种日语称之为“逆输入”的现象,迄今似乎无人问津.从文化交流双向互动的视点出发,对日本汉诗传入中国的历史轨迹作全方位的扫描和评述,不但可以发现诸如“文明开化新诗”对于晚清“诗界革命”的影响等等“逆向反馈”的文学现象,更可以揭示东亚汉文学史上罕为人知的一个侧面,由此为中国文学的开放性、包容性,提供一个重新认识的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当代诗歌的“标准”问题首先在于对“何为诗”的本体认识上的分歧,无“标准”,自然亦无评价“何为好诗”之“尺度”。新诗其实是一种现代汉语诗歌,我们至少可以从“现代汉诗”这一概念的角度来谈论,现代汉诗的本体是经验、语言和形式三者互动、纠缠和克服的一种状态,由此,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个体经验的深度、现代汉语的自觉和诗歌形式意识等必要的谈论尺度。  相似文献   

8.
《汉诗英译美学研究》有六个特点:涵盖面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美学理论、写作文风朴实,写作与翻译的快乐,从"三美"到"五美",打通古体诗词与新诗英译的研究路径等。另外,汉诗英译中主语与人称的处理、关于诗行与篇章之美、关于诗语的反复之美、关于汉诗英译的朦胧之美、关于古典诗美与现代诗美的关系的阐述等,都是本书的亮点。《汉诗英译美学研究》的出版,能够助益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9.
抗战期间,以岭南的“中国诗坛社”为核心的“中国诗坛”派,创作了大量抗战诗,对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和新诗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表现:一、高唱抗日主题歌、弘扬民族主旋律,鼓动了千百万民众投入伟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二、坚持面向大众,使诗歌为大众喜闻乐见,并能接受,起到教育作用,产生巨大力量;三、转变诗风,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推动了岭南新诗乃至全国新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晓村是当代著名的台湾诗人,他植根民族文化,针对台湾诗坛晦涩难懂的恶性西化诗潮,提出“健康、明朗、中国”的诗学主张,并从诗论与创作两方面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做出积极探索,其主张已对台湾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今天的大陆诗坛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当代诗坛在长期的沉寂后,突地冒出了一股以青年诗人为骨干的新诗潮,这股新诗潮作者们的诗以明显地不同于传统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震动了当代文坛,并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且尚未完全平息。对于这股新诗潮,褒者,誉其为“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是“崛起的诗群”;贬者,则把他们的诗斥为“朦胧诗”,“古怪诗”,“是西方没落诗歌的沉渣泛起”,从而加以一概否定。事实上,  相似文献   

12.
继《新诗纪事》、《中国当代新诗编年史》、《中国新诗书刊总目》之后,刘福春的新著《中国新诗编年史》将他的新诗史研究工作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部二百六十余万言的新著,以作者所掌握的丰厚翔实的文献资料为基础,旁采博搜,抉剔精严,为中国新诗八十三年(1918-2000)的历程提供了一份初步的详细记录——一份精确到“日”的历史档案。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诗歌的缺失与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绘锦 《河西学院学报》2002,18(6):19-23,28
中国当代诗歌走过了一条铺满荆棘,却又开满鲜花的道路,其间,流派林立,诗人辈出。但任何一个诗歌群体都未能长久的独霸诗坛,从朦胧诗到新生代诗群再到后新生代诗群,层出不群的诗学理念,千姿百态的诗人面孔,异彩纷呈的诗歌创作,都未能挽留住渐渐流失的读者,中国当代诗歌的缺失与困境在何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刘半农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兼理论家和学家于一身,是中国新诗诗体改革的急先锋,是极富开拓精神的诗人。刘半农涉足诗坛是从外国散诗的翻译开始的。他是中国第一个译介外国散诗的译,也是中国的散诗理论的先驱和创作。  相似文献   

15.
世界各种语言本身的"素质"不同,形成诗节奏的方法也不相同,但其共通之处是:节奏是由同一类基本单位的不断重复、反复回旋形成的,这一基本单位即诗的基本节奏单元.汉语诗的节奏是顿歇节奏而非音步节奏,其基本节奏单元是音顿.由不同音顿向外发展构成音顿节奏体系、意顿节奏体系和行顿节奏体系.汉诗音顿节奏的特征是:其节奏点是音组间的顿歇,顿歇具有形式的多样性和音义双重性,顿歇显示了汉语语音的优越性.汉诗音顿节奏植基于汉语语音特征,确立汉诗是音顿节奏的观念,就能揭示古今汉诗音律的本质特征,新诗诸多复杂的音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以整个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为背景,从文学与时代精神及其自身内部嬗递的矛盾张力中探讨新诗在白话诗、自由诗、现代汉诗三种命名形态下的生成状态和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诗话输入日本的过程为背景,研讨了中日诗话各自的缘起及特征,分析了从平安到江户早期日本诗话作者的自撰诗话及对诗话体制的选择,并通过日本诗话作者对诗话的认识进一步探讨了日本诗话的体制特征及原因.江户以前日本诗话经历了从辑钞中国诗话、编著中国诗话、自撰日本诗话的三个过程,体现了异域文化传播由输入到仿制,再到自创的三步曲规律.江户时期日本人自撰诗话则集中体现了对汉诗格律、体势、声病等技法问题的专注,说明异域学者一方面严守来自母体文化的形式,一方面也表现出为适应本土汉诗初学者的需要而对诗话体制及内容的主动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初期声名鹊起的朦胧诗已经被认可为新时期文学的标志性产品,当它的光影渐渐淡去之后,中国当代诗坛尤其是当代先锋诗歌阵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呈现出怎样的风貌呢?这恐怕是所有瞻望中国新诗前途与命运的人们都很关心的问题。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罗振亚先生的新著《脓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2005年6月版)。在全面搜集整理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先锋诗歌发展的大量史料的基础上,通过美学的探寻与历史的追问,对上述那些人们极为关心的问题作了初步回答,为我们准确理解世纪之交中国新诗的现实样态、审美特征和流变轨迹提供了非常直接、非常重要的认识路径和诗学启示。  相似文献   

19.
“70后”代表诗人刘春同时还是一位待评家,近些年他逐渐展现出一个诗人对当代新诗史的个人化叙述。这种个人化首先体现为他在叙述新诗史时力图使历史“场景化”,试图使人“回到”历史场景之中理解当代诗歌;其次是他始终坚持诗的抒情品性,以个人的感受谈论当代诗坛的“人与诗”、“词与物”,使当代诗歌批评具有一种“原生态”特色。  相似文献   

20.
夏目漱石一生写有二百多首汉诗。他的汉诗受到许多中国古代诗人的影响,其中王维是对他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在王维和夏目漱石的诗中,“白云”的意象都很多,本文就试图从“白云”这个意象出发,来探讨夏目漱石对王维的接受。在王维的诗中“白云”是隐居生活的象征,进而也是一种宁静心境的象征,同样在夏目漱石的汉诗中,也有很多“白云”的意象,而且其中很多汉诗的意境与句法都与王维的诗相似,以此来表现一种宁静的心境或者对宁静心境的向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