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周长是多少”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安排的一次综合与实践活动。在此之前,学生刚刚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也学会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本次活动,教材通过拼一拼、比一比、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体验理性思辨带来的探究乐趣,激发学好数学的信心。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6-47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拼一拼、比一比、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加深对周长含义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2.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测量、计算和估计,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学设计】一、复习周长的意义谈话:(出示图1)我们学习了图形的周长,请你用手比画下面每个图形一周边线的长。  相似文献   

3.
<正>“周长是多少”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长方形与正方形”单元教学之后编排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教材通过摆一摆、比一比、画一画、量一量等四个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和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用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量一量、移一移等方法定量刻画周长的可测量属性,并能根据图形的特征选用合适的方法解决有关图形周长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图形周长的定量表达,感悟图形周长与图形形状之间存在着联系,  相似文献   

4.
刁悟 《辽宁教育》2004,(7):107-108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五册长方形的周长. 教材简析 "长方形的周长"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的边长特征、初步理解了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掌握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相似文献   

5.
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课程。以"周长是多少"实践活动课为例,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安排了拼一拼、比一比、画一画、量一量四个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图形变化与周长间的联系,学会用自己的方法猜测、估计图形的周长,初步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几何直观,发展数学思维。  相似文献   

6.
"解决问题——怎样拼周长最短"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编排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之后的内容。在解决"用16个同样的正方形纸拼长方形或正方形,怎样拼周长最短"的问题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操作、想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构建相关的模型,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7.
"图形的周长"是新思维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有别于老教材当中的"周长".没有将周长的认识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放在一起学习.有别于目前其他教材当中的"周长".更侧重于"图形周长"的深层剖析.教材安排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认识周长.并安排了描一描、画一画、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安排这样一系列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的观察、操作中.大胆猜想、推测.充分感受"图形周长"的含义.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8.
《认识周长》一课是学生在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对这个图形的整体印象上,也就是只能感受到这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对于周长还所知不多。这一课时主要通过适当的学习活动来理解周长的含义,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重点是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为了化解难点、突破重点,我对教学各环节做了精心设计.课堂上,直接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认识并进一步理解周长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研究,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自然地,在分别推出每个公式后介绍它们的字母公式.周长用"C"表示,长方形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正方形边长用"a"表示,那么长方形周长公式为"C=(a b)×2",正方形周长公式为"C=a×4".在我的意识中,这是个无需太多言语的环节,只要学生记忆一下便可.因此对这两个字母公式只作了简单的介绍后,便针对这两个公式开展了练习.  相似文献   

10.
谢毅 《山东教育》2004,(28):47-47
“长、正方形的周长”是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42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理解了一个图形的周长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错误:求长方形的周长时忘了乘2;拼图形或者切分图形时多算了边或少减了边。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想,老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通过操作、演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①让学生用小棒摆长方形和正方形,加深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特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周长>正是试图通过具体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来构建周长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通过美术课或其他途径对"边线"、"边缘"等理解周长内涵的词也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2.
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的教学(人教版九年制小学数学义务教材第五册)包含着周长概念的建立和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两方面的内容。周长的意义、图形的特征是学生理解周长算法算理的基础。一、引导操作抽象概念操作能使学生得到直接的感知,形成鲜明的表象,所以例题的教学要注意指导学生操作。先指导学生照样子在钉子板上用橡皮筋围成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再指导学生用尺  相似文献   

13.
一、缘起:周长能摸、能描吗?笔者近期去基层学校教学视导,先后观摩了四位教师执教的"周长"一课(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例3)。四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各具特色,其中都有一个摸周长、描周长的教学环节:在揭示周长概念之后,先让学生摸周长——摸数学书封面、课桌面等实物表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描周长——描树叶、长方形等不规则或规则图形的周长。这引发笔者的思考:周长能摸出来吗?能描出来吗?教师采用这个教学环节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设计意图: 在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的学习中,学生能沿着某个平面图形的边连贯地描述出它一周的边线,这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平面图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结合平面图形的特征学生已经会求边线是直的平面图形的周长.  相似文献   

15.
张静 《贵州教育》2012,(8):40-44
课例背景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小学六年制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初步理解周长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国标本苏教版数学教材第五册68~69页安排了一课数学实践活动。教材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以及简单平面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认识,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提高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刁悟 《辽宁教育》2004,(8):107-108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五册长方形的周长.   教材简析   “长方形的周长“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的边长特征、初步理解了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掌握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相似文献   

18.
活动内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末的实践活动。活动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和认识,增强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的能力。2.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水平,发展数学思维,  相似文献   

19.
<正>一、习题展评习题一1.习题内容请你将两块长6米,宽3米的长方形草坪拼组起来。在方格图中画一画、标一标,并计算它的周长。2.能力指向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图形想象能力以及灵活计算图形周长的能力。通过对两块长方形草坪不同拼组方式的呈现,打破惯性思维的同时促进对图形特征的掌握。多样的周长计算方法也能直观反映出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思维水平与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20.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首先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引导学生从边和角这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为今后系统学习平面图形的特征积累初步的经验。接着教学周长的含义,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的含义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自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练习六以及随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