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统编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第一子目中写道:“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在选必修三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第一子目中写道:“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两课都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一史实。在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华夏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成长于西部;华夏族向汉族过渡并形成汉族的强大动力来自西部;汉族的族称来源于西部;使汉族获得大发展的唐王朝崛起于西部;汉族之外的55个兄弟民族绝大多数起源演变于西部;绝大多数兄弟民族世居地、聚居地也在西部。西部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的“民族大观园”。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华夏族即形成对远古中华历史文化认同观念--黄帝是华夏族的共同始祖,尧、舜等人是华夏族的共同祖先.中国谱牒认黄帝、尧、舜等人作"远祖",是对这一认同观念的继承.  相似文献   

4.
简析中国西部与中华各民族起源演化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夏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成长于西部;华夏族向汉族过渡并形成汉族的强大动力来自西部;汉族的族称来源于西部;使汉族获得大发展的唐王朝崛起于西部;汉族之外的55个兄弟民族绝大多数起源演变于西部;绝大多数兄弟民族世居地、聚居地也在西部。西部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的“民族大观园”。  相似文献   

5.
<正>纵观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在秦汉和隋唐两个大一统时期之间、跨度近四百年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同时它也是继炎黄时代(炎黄部落联盟形成华夏族)、春秋战国(中原的华夏族与周边的蛮夷戎狄)之后又一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时期。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标题就点明了这一时期的两大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这一单元的第四课,这一时期的两大特征在本课都有体现,其中民族交融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畲族族源问题是我国南方民族史研究中颇有争议的问题。现就近年来有关国内畲族族源研究的情况进行介绍,以助于这一问题研究的继续深入。一武陵蛮或苗瑶畲同源说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畲族源于武陵蛮或畲、瑶、苗同源于武陵蛮,并与盘瓠关系密切。蓝万清《畲族盘姓去向探讨——兼论畲瑶关系》(《民族研究》1989年第3期)认为盘瑶与畲族同源,他们原是一个部落内的几个氏族,而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盘瑶融合别的民族因素,重新组成了新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主体民族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形成于我国春秋战国之际。黄帝作为华夏族共同奉祀的祖先,是其时正在形成中的华夏民族为了追求共同历史文化的产物。文献资料表明,我国古代先民,包括上层统治阶级对于祖先黄帝的祭拜也恰好开始于这个时期。黄帝原本是周人的祖先,黄帝族以及早期周人都居住在陕北黄土高原,与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古代戎狄族具有血缘上的联系。因为后来周人实现了对黄淮江汉广大地区的大一统统治,主导了日后这一地区各古老部族的民族融合,并最终使它们融铸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民族,黄帝自然亦演变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族与其直接后裔周族都为我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北方各族,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族源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中着重探讨了华夏族与北方各族的关系:(一)史前时期北方各族与华夏的关系;(二)夏商周时期北方各族与华夏的关系;(三)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各族与华夏的关系;(四)秦汉时期北方各族与汉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与龙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的形成有着悠久而漫长的演变过程。龙是不存在于生物界的,而是汇集各种图腾崇拜特征的想象动物。它与我国原始社会氏族的出现密切相关。各个氏族和部落都崇拜不同的图腾,随着氏族联盟的扩大,逐渐形成以龙为主要图腾的族徽。黄帝战败炎帝及蚩尤后,各族融合为华夏族,神龙便成为华夏部落联盟的共同图腾,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炎帝族兴起后,一部分先民傍渭水向东移动,进入冀、鲁、豫交界地带,成为黄河流域几个著名部落的集团之一。黄帝族兴起后,沿黄河向东移动,也发展成中原地区的一个强大部落集团。当时还有活动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他地区的蛮族及东夷族。这几个集团的交流融合是华夏族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次融合。炎黄、“苗蛮”、东夷三大集团除了和平共处外,还有激烈的兼并战争。这些集团之问的战争,加速了他们的整合。夏、商、周三代的部族来源不同,夏是黄帝后裔,商是东夷人,周则是西戎的一支羌人,均活动于中原地区,同时这里还有其他少数民族。到了战国时期,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融合,形成了新的华夏族。  相似文献   

11.
巴蜀语言的分化、融合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秦灭巴蜀以前,巴蜀语言可以说既是巴人、蜀人的语言,又是巴国、蜀国或巴蜀地区的语言,是与华夏族语言(即汉语)不同的民族语言。秦灭巴蜀以后,由于秦、汉时期大批华夏族移民进入四川,巴蜀语言开始分化,一是部分巴民、蜀民避居山野,继续保留巴蜀语言;二是多数巴民、蜀民受华夏族同化,与华夏族融合,其巴蜀语言逐步形成为古汉语的一支——巴蜀方言。尔后的蜀语或蜀方言,以至明朝、清朝所形成的四川方言,正是沿着巴蜀语言和巴蜀方言的轨道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12.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 炎帝和黄帝,是我国父系氏族阶段的两个较大的部落.他们在同其他部落一起,彼此通过不断交往和战争逐渐融合,缔造了华夏族,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局面,共同创造了史前时代光辉的华夏文明.现在关于"炎黄子孙"和"炎黄世胄"的称呼,炎、黄是指炎帝和黄帝.炎帝距今已有5200年,而黄帝即位于公元前2698年,距今亦已有4696年.  相似文献   

13.
泰山文化定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泰山崇拜在华夏文化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海经》中的昆仑就是泰山;夏前华夏族活动在泰山周围的山东中南部及其周边地区,创造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先民是华夏族的祖先。几千年来,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对泰山的封禅祭祀不过是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三位一体的崇拜的一种体现。泰山文化应该定位于“华夏之源,中华神山”。  相似文献   

14.
戎狄考辨     
本文认为,戎具有本指与转指二义。戎本是先商族,为东夷的一支,后泛指华夏四境之少数民族,逐渐演变成一个文化概念。由于羌、狄在文化上与华夏族的差异,故戎主要用来指西北之羌人与狄人;狄人强大后,则主要用来指西方氐羌系少数民族。狄为犬族,是以犬为图腾的一个民族。狄族强大后,取得与戎并立的地位,成为北方少数民族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论述“龙——由图腾崇拜到皇权象征”的演绎历程,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说龙作为一种图腾崇拜的原因、过程及龙图腾的形象特征;第二部分在追叙华夏民族融合、形成过程中,说明华夏族的先祖如黄帝、炎帝、颛顼等“人王”就是龙、龙的化身或驭龙的先圣;第三部分是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氏族社会的瓦解,龙逐渐变成了氏族贵族以及后代帝王通天的工具和权力象征的情况、原因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关于秦的文化渊源问题,有说来自东方的“夷人”,也有说它出自西方的戎族,有说它本是夏族的一支,也有说“它本身非华夏族”。众说纷纭,意见不一。这里,我们着重谈的是秦与戎狄和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羌族释比经典》评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历史上羌族是一个人口众多和分布极广的民族、也是汉族前身华夏族的重要构成部分。学术界一般认为.古代的羌族应与现今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部的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各民族有着族源和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同时.现今藏缅语族羌语支的民族的人数也远远超过了现今羌族的人数。现今的羌族是古代羌族的一支后裔,而他们一直较好地保留和传承着古羌文化的核心部分。因此。研究我国古代的华夏族和现今藏缅语族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必须了解羌族的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18.
分析近年来的高考考生答卷情况,发现许多考生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区分不清,笔者认为有必要把这一知识点集中排列出来,便于考生复习。一、先秦时期1.西周: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灭西周。2.春秋齐国:"尊王攘夷",有利于保护中原华夏族经济文化。3.民族分布:北匈奴、东胡、西戎、华夏族、南越。  相似文献   

19.
关于瓯越的源流问题,史学界存在着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瓯越乃于越之后裔;一种则认为瓯越,“非句践族种”。本文根据文献典籍的记载,并以考古发掘的资料相印证,对瓯越源流问题试作探讨,由此鸟瞰瓯越同于越、闽越的文化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一“夷夏之防”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它形成于先秦时期,并成为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准则。汉代以后,“夷夏之防”逐渐发展为大汉族主义的理论基础。由于华夏文明长期以来都是向外辐射的,外来“挑战”与“威胁”在文化上最终都同化于中国。这样,“夷夏之防”就成为中国自居于万国之上的“中国中心”意识和价值观念的理论基础,沉淀为支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