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劳度叉斗圣变》是敦煌艺术中的主要题材之一.本文认为随着印度佛教艺术中国化的进程,这一题材经历了一个从印度的《祗园精舍图》到中国的《劳度叉斗圣变》的主题转变过程,它的出现、发展到成熟应与中国历史上的佛道之争有关.  相似文献   

2.
早期祇园布施的故事关注精舍的建立过程,舍卫城斗法则聚焦于释迦的神变崇拜,二者在文本和图像中皆未共处同一叙事单元。《贤愚经》可能出于升华释迦历史性形象的需要,借鉴舍卫城大神变的叙述框架,创作出劳度叉斗圣的故事,使布施和斗法的故事在叙述祇园精舍建立缘由的图文中共存。唐代前后,文本中舍卫城大神变的结局新增药叉放猛风吹外道的情节,劳度叉斗圣故事可能受此影响也将斗法结局调整为风神放风吹向整个外道阵营,并影响到图像的绘制。在文本构建的圣地崇拜语境下,敦煌石窟的劳度叉斗圣变可能意在通过和佛坛尊像的结合,以绘塑结合的方式表现释迦在祇园说法的场景。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的一个主题是佛道二教所主张的对世俗的超脱,《好了歌》充分表达了这种思想.这一主题与酒文化的关系是相通的,即中国传统酒文化的内涵之中就包括超脱世俗之主旨.中国历代的学者与文人之所以对酒有着一种特殊的喜爱,也正是这种主旨的体现,从而形成了一种世俗超脱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朱旭 《现代语文》2007,(6):28-29
百回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反映了明清时期中下层社会光怪陆离的人生百态。小说中有大量笔墨关涉佛道,作者以其犀利辛辣的文字在讥讽、笑骂中揭示批判了明清时期佛道文化的世俗化、财色化,并非是一部提倡封建道德和宣扬宗教迷信的作品。明清时期宗教文化的腐败性与欺骗性使得封建士大夫的宗教观念发生了.变化,并影响了民间宗教的信仰意识。  相似文献   

5.
《项链》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莫泊桑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历经一百多年而长盛不衰,而对其主题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传统的看法是: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另一种说法是:作者无意对人物作明确的价值判断;他所  相似文献   

6.
《论佛骨表》可谓韩愈反佛道斗争的战斗檄文,他在表中提出很多反制方式,其中对奉佛动机和奉佛行为给予迷信定位,借由反迷信的方式来反佛道尤为突出。崇佛信道在韩愈眼中既然属于迷信层面,在开展排佛斥道斗争中不必受限于仅由宗教教义切入,既减少了反制的阻力,也增强了反制的依据,其对佛道的批判从而显得言之凿凿,理直气壮。用反迷信来反佛道是一种斗争捷径,也是一种斗争艺术。  相似文献   

7.
同样反映封建大家庭的命运,《憩园》与《激流三部曲》存在着许多联系。浪子形象的塑造,不仅表明了这种联系,而且显承出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现象的更深层的思考。浪子形象的变化,带来了作品主题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佛教史上,以释迦的入灭为契机,佛陀被认为不仅是历史的存在,而且是法理永存的体现.信徒对法轮常转、佛法永存的期待,成为法身思想之先导,而表现释迦如来初说法的初转法轮图,也就承载着法身如来的理念,成为超越时空的法身如来像之母胎.作者通过初转法轮图像的发展和演变,论证了法身佛从释迦到卢舍那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废名与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公认的有着相似创作风格的小说家,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却有着细微的差别。他们的创作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民族底蕴,但其迥异的生活环境与价值取向,造成了他们一个封闭自身于孤寂的“竹林世界”,以一种潜心研读佛学的心态逃避现实寻求自我;而另一个却以一种傲然的姿态建构理想的“边城”世界,追求一种完美的“自爱而又爱人”的精神理念,以致其作品中隐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骨”风貌。这种创作风格与倾向上的异同可以从废名的《竹林的故事》与沈从文的《边城》的比较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魏晋之间,洛神成为一个令各类艺术迷醉的女神形象。《洛神赋图》受《洛神赋》与时代文化的影响,偏好女性题材,追求人性对审美激情的感发,以眼神对视来经营位置,在表现人体之美时,重在衣折秀媚的线条讲究,追求艳姿的描绘,具有那个时代绘画特有的审美理性。通过对《洛神赋图》、《洛神赋》与顾恺之画学思想的关系的研究,可以做出推论:一代巨匠顾恺之创作了一代名画《洛神赋图》。  相似文献   

11.
张祜与佛道     
作为中晚唐时期的下层文人,在张祜的身上仍然体现着整个唐代的共同特性:以佛道来缓解心灵的压抑。而这种共同性,也正是诗人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2.
诗歌意境的创造与传统文化思想有密切关系。道、释两家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思想对诗歌创作产生过广泛影响,形成了不同的诗境。空灵的禅境是化客观景象为主观感觉,既是化有为无,亦是融众有于空境。受道家思想影响的诗境则是客观景物还没有完全化有为无,是静而不灭,淡而有味,远而无尽。  相似文献   

13.
荷花既是佛门圣物,象征“出淤泥而不染”,同时又是道教标识,充满珍祥色彩。在佛教与道教的融合、互动过程中,荷花充当了“信使”的角色。佛、道并存之日既远,两者之间的攻讦辩难、渗透融合就一直是研治中国思想史的学者所致力的课题。在佛、道思想的动态关系背景之下,荷花的两重“身份”不再是泾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注荷花“身份”的微妙变化或可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佛、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哲学的最基本问题本体论入手,揭示了我国佛教和道教本体学说在本质上的相同。提出无论是佛教的“性”本体论还是道教的“道”本体论,现代社会,我们都应该看到它们所具有的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王维诗与儒释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儒释道三修,三家人生哲学思想融注诗里行间。他是集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和禅师于一身的通才。其诗,天才妙悟,推重意境,神韵悠然。诗情、理趣、画意相融,胜境独造。诗歌表现形式众体兼备,且多精品。王维是开元诗坛声名超过李白和杜甫的核心人物。李白的豪放纵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诗情画意,共同构成盛唐诗坛最灿烂的景象。  相似文献   

16.
刘克庄是南宋后期诗文词坛的大家,作为受到儒学大家叶适和真德秀提携的传统文人,刘克庄对释道二教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与僧人、道人交往颇多,并写下了很多与之相关的诗歌,此类诗歌主要有歌咏人物、赠答、写景抒情等三类内容.在关注释道的同时,刘克庄融儒释道三家于一体,用释道来解释诗学,这些在他的论著中也都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7.
元代道教史籍具有丰富的思想价值,尤以三教圆融思想最为突出。在儒家方面,主要吸收其忠孝、诚等思想;在佛教方面,主要融摄其普度众生思想、因果报应学说、心性理论和禁欲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8.
文化有强弱之分,在历史长河中,文化也表现出优交劣汰的现象。但是在文化交流中,两种或是多种文化能否共存,不仅是民族选择文化的结果,还有国家强制力的参与和干涉。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土以后,特别是在唐代,日益中国化的过程中充满了国家的强制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朱熹的心性哲学是在儒释道三家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佛老思想对朱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佛老对形上本体的运思方式;其二,佛老"克己"、"主静"的心性修养方法.朱熹在吸收佛老思想的同时,又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批判了佛老"出世"、"无为"的态度,这使得朱熹理学又超越了佛老,成为中国社会后期文化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