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报载:上海市《故事大王》杂志社为确保作者收到稿费而实施了《稿费收据》制度:该社给作者汇稿费的同时,还寄给作者一式两联的《稿费通知单》和《稿费收据》。在《稿费通知单》内写上了被采用稿件的标题,并告知稿费已由邮政局汇出,请作者“收到后在收据联签字或盖章,退还我社”。在《稿费收据》内有作者的准确通讯地址和“收款人  相似文献   

2.
尊敬的主编: 您好! 我是一位业余写作爱好者,平时喜读《新闻与写作》,受益匪浅,于是今年也订了一份。昨天收到今年的第一期,爱不释手,直至深夜1:30方读完。《新闻与写作》办刊之优点自不必说,我来信只是针对一个问题谈一谈。 不知您发现没有,贵刊时有一些错字出现,如今年第一期第15页右半部分倒数第6行:“……往往对个问题避而不谈”……”其中漏了“这”字,第16页左半部分正数第5行:“(均见《穆青散文集》年365页)……”其中“年”应改为“第”;第30页左半部分倒数第3行:“……笔者处过理一篇人物专访……”其中“处过理”应改为“处理过”。当然这可  相似文献   

3.
报载,上海市《故事大王》杂志社为确保作者收到稿费而实施了《稿费收据》制度:该社给作者汇稿费的同时,还寄给作者一式两联的《稿费通知单》和《稿费收据》。在《稿费通知单》内写上了被采用稿件的标题,并告知稿费已由邮政局汇出,请作者“收到后在收据联签字或盖章,退还我社”。在《稿费收据》内有作者的准确通讯地址和“收款人签字或盖章”的栏目。多年来,《故事大王》杂志社一直坚持实行这一制度。读了这则消息后,笔者被该社对作者高度负责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并情不自禁地道出一句:“妙哉 !《稿费收据》。”   近些年来,笔者…  相似文献   

4.
来函照登     
编辑同志:您好! 我很遗憾地获悉,贵刊于今年第1期发表了署名“杨真真”的文章《何其相似》,对我在《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一书中使用了杜小真著作的内容提出了批评。鉴于贵刊在国内学术界享有的广泛影响力,我认为有必要对此问题做出澄清,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5.
今年6月21日,河南日报《生活周刊》专页上,登出一个“小启”,是为寄稿费而寻找两位作者。我是个农民通讯员,曾多次投稿,虽被采用了几篇,但更多的稿件还是石沉大海。有时.我想,可能是没有熟人的原因吧!读了这则“小启”,我明白了,编辑是认稿不认人的,要  相似文献   

6.
《新闻战线》的《读者论坛》办得很活跃,可是也有为文而文的形式主义现象。这里举一个“自相矛盾”的例子,供贵刊编辑同志研究。去年《新闻战线》第10期第30页,登了《“词”和“词汇”别混淆》一篇短文,指出“词汇”是一种语言里的全部的词,它和单个的“词”的概念不同,不可混淆。这无疑是对的。然而到了第33页,贵刊在刊登老舍同志那篇《记者的语言修养》一文时,就置前文的议论于不顾了。请看:老舍同志文章在第19节里说:“文章单调,是因为只知道那几个词汇,没有办法选择。”这里的“词汇”不正是“词”的误用吗!我认为,老舍同志偶然出现的笔误,本不值得大  相似文献   

7.
来信选登     
《视听界》1992,(3)
主编你好: 今年我订了一份《视听界》杂志。当我读完第一期第26页上的《评论增加新闻节目的“份量”》一文后,感到很失望,文中仅仅错别字就有6处之多。令人  相似文献   

8.
编辑部: 我一直是贵刊的忠实读者,近两年又成了贵刊的作者、评刊员。在同类刊物中贵刊堪称上乘的,我从中受益非浅。但作为评刊员的我不愿一味地唱赞歌,因为指出刊物存在的问题亦是一种关心和爱护,其作用不一定亚于唱几句赞歌。贵刊的差错虽然越来越少,但细心的读者依然能发现几乎每期都有错情,仅以今年第5期为例,我发现的差错就有十几处之多,归纳起来有这样三类: 一、格式不对。第8页《我困惑:何以把……》一文,读者是以来信形式出现的,称谓“《新闻知识》编辑部”就应抬头顶格。信尾有署名“马蛟龙”,大题目下边就不应再署作者的姓名“马蛟龙”了。  相似文献   

9.
钱理群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大学文化丛书》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此前,钱先生将他写的丛书总序给每个作者寄了一份,也给我寄了一份来,希望我们提提意见。钱先生的这篇序言实际上对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教育与现代文学发展的互动关系作了深  相似文献   

10.
来函照登     
《新闻记者》编辑部: 贵刊第5期发表了陈谈强同志对我去年在贵刊“记者的报告”栏的一篇消息的批评文章《也谈<三次冲击>引来的冲击波》,我就此作几点答复: 一、我写的是消息,不是论文,因而欢迎对消息报道的准确性提出批评,可是批评文章说:“陈力丹忠实于意见书的主旨”,即承认我没有歪曲当时评报者的意见。批评文章一开始就说:“陈力丹同志是借新华社这篇评述新闻和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在波浪冲击中前进》发表后,报社内部评报栏的‘一份份批评性的评报意见书’来  相似文献   

11.
认真拜读《新闻记者》第7期后,我有几点想法。 本期“切磋堂”所载的两篇文章,观点与贵刊先前发表的文章观点正好相反,贵刊能创造这样一种让同行交流不同意见的宽松环境,的确很棒。尽管我并不赞同程薄技同志的观点。 我认为,贵刊第7期有两篇文章的标题不妥:第43页《布拉特何许人也》一文,作者是反对采编人员采用这—欠礼貌的标题。因此,标题后应加“?”,以示反问。而《三大晚报要闻版如何选用新华社电讯?》一文,是分析、归纳《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羊城晚报》选用新华社电讯的做法和特点的,此处的“?”似乎多余,…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施宇同志: 《抽样调查》一文,是我和冉晓芹合作写的,《新闻采访学第二版前言》中曾提及。由于我的疏忽,未曾提醒你,此文在《新闻爱好者》上刊出时,就只有我一人的名字了。你看可否在明年第一期补救一下,作一简短说明。 寄来的《新闻爱好者》,均收到了,谢谢。但缺 11期,望能补寄这期给我。祝 贵刊在新世纪更上一层楼 !并祝 新年好 ! 蓝鸿文 2000年 12月 20日编读往来  相似文献   

13.
读者来信     
徐教授: 您好!我是一个“老书店”,对图书发行理论研究有极大的兴趣。您主编的《图书发行研究》,给我提供了一个好的学习教材,我特向您表示祝贺。 一九九六年第二期《图书发行研究》第37页《对强化新华书店企业形象的思考》,是一篇振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三昧》编辑:收到第四期杂志,认真填了“读者调查问卷”以后,觉得还有一些话没说完。贵刊作为一份业务刊物,我觉得首先应是为《工人日报》服务的业务刊物。通过阅读贵刊我感到,其栏目设置还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点。《工人日报》作为全国第二大报,发行量高达百万之巨,在这些订户中,  相似文献   

15.
贵刊“说长道短”栏《赞大连日报“15天内”》一文,道出了爬格人的心声,我想就此再饶舌几句。 据我所知,除了大连日报,像中国乡镇企业报,也能在15天内让作者收到稿费。甚至还有更快的:常州日报、常州晚报、武进报均在文稿见报当日即汇出稿费,确保本地作者3天、外埠作者一星期内“按劳得酬”。可惜的是这样的单位至今在新闻界还不普遍。笔者和另一位杂文作者在某报连发杂文数篇,半年、一年过去,稿费踪影全无。先后去信问及版面责任编辑、财务部门,未蒙理睬;无  相似文献   

16.
语气助词“呀”、“哪”、“哇”,常有被误用的情况。例如: “这是结什么婚呀?”(《作文》1984年第12期《表姐的婚礼》) “她是去找你的嫡亲侄儿,我的表弟杨炎呀!”(《传奇·传记》第3辑82页梁羽生《绝塞传烽录》) 这两句的“呀”都用错了。为什么呢?请看下文。这“呀”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叹或疑问的语气。例如: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  相似文献   

17.
一点说明     
中国记者编辑部: 贵刊《说长道短》专栏1988年第10期刊登了署名“即言”的短文《一个疑点》。我是新闻照片《我要上学》的作者,有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短文的作者提出了一个疑点:“照片上四个孩子挂的牌子全出于一人的手笔,谁写的?谁组织的?如果是某一学生家长出面组织,也未可厚非,但不加以说明,就难免令人怀疑到拍摄者自己所为”。如果“即言”作者仅仅是怀疑也无可厚非,但是令人诧异的是作者的口径和  相似文献   

18.
读了贵刊今年第3期上《编辑应尊重通讯员的劳动》一文,我时作者深表同情,对被曝光的编辑的做法也很气愤。同时,对贵刊不护短、不怕得罪人(因你们同属一个单位)、切实维护通讯员正当权益的可贵精神,表示由衷的钦佩!  相似文献   

19.
读了《新闻三昧》1997年第4期“新闻语丝”栏目中《大报莫耍小花招》一文,很痛快。一是为作者的仗义直言叫好!二是为贵刊刊发此稿叫好!三是为花招者担忧!民间有句老话:“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该文所指的国家级大报的变相广告一刊出,被很多读者所识破。这种愚弄读者、钻《广告法》空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看似高明,实际上报社和烟厂都不光彩,  相似文献   

20.
我订阅一份《旧闻周刊》,读报时发现,几乎每期第一版的下方,都有一行醒目的编者告示:“本期报纸在报刊、书中选取转摘的部分资料,由于无法与原作者联系,我们深表歉意,请被用文摘作者见报后与我们联系,以便及时支付稿酬。”一天,我发现2005年7月2日出版的《旧闻周刊》第8期第12版上,摘登了我撰写的一篇文章《“淮北刘胡兰”喻尊霞》(原载《团结报》)。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于7月24日给周刊编辑部通了电话,不好意思地提及“支付稿酬”的事儿,接电话的是位男士,十分热情。不久,我于8月上旬就收到了40元稿酬。此事,令我十分感慨。《旧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