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十九页注“荆门”曰:“就是现在湖北省宜昌市的虎牙滩。”此注有误,“荆门”不是“虎牙滩”。据宜都县志和宜昌地区简志载:荆门,位于宜都县城西北25公里的长江南岸,此处有十二座形如馒头的山峰排在江边,其主峰荆门山,绝顶有石横跨两壁如桥,谓之“仙人桥”此山上合下开、酷似大门,谓之“荆门”,又称“荆门城”。至今水流湍急,山色秀丽,可与巫山媲美,俗云,“上有巫山十二峰,下有荆门十二碚。”虎牙山:位于长江北岸,与南岸荆门山相对峙,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因崖上天生黄白花纹,形如虎牙,故名。山下水急浪恶,露石如磨,名曰虎牙滩。荆门为大江绝险处_,舟行至此,先避虎牙而南,复  相似文献   

2.
释“”“”孙化龙对“方”字的解释,向有分歧。最有影响的首先是《说文解字》,许慎依据小篆字形推测:“方,船也。象两舟省头形”(Zong总的异体字。)审小篆方字,并非省头两舟之形。许慎没有看到的甲骨文、金文中的方字,本与舟形不类,所以叶玉森看了甲文之...  相似文献   

3.
《说文解字》所载“舟”部字及它部含“舟”形者凡 91 个,其中“舟”部字 16 个,非“舟”部字 75 个。它们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舟”这一构件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混同与分化,从而导致《说文解字》及后人对其中一些字的误释。借助甲骨文、金文及楷书,对其进行梳理,辨析其发展源流,有助于此类汉字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4.
关于“舟、船”的辨析 ,前人虽已有过讨论 ,但都未能尽意。本文试图将此两字置于先秦这一语言发展的断代进行穷尽式的考察 ,尽可能详尽地反映“舟、船”在先秦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当前学界关于“朕”本义的看法大致有四类:第一人称代词;舟缝,弥补舟缝;行迹,征兆;给予。考察“朕”字构形,分析“朕”字相关辞例及其同源字族,“朕”字本义为“致送、赐予”,由于常被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就为其本义增繁形符,分化出“賸”“媵”“■”字。同时“致送”义也作为一个基因留存在了以“朕”为偏旁的“腾”“謄”诸字中。  相似文献   

6.
古诗人、哲学家韩愈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名联已成为中华民族千年的治学目标。“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成为苏东坡年轻时立志奋发读遍天下书的豪言壮语。“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表明诗人陆游以书为伴、  相似文献   

7.
“联”“连”二字都是常用字,它们读音相同,意义也十分相近。区别在哪里呢?按段玉裁的说法:“周人用联字,汉人用连字,古今字也。”所谓古今字,即同表某一字义而古今用字有异的汉字。如果联、连是古今字,两字纠缠不清便带有某种必然性,但此说在学界似并未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8.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从来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伟大的唐代诗人李白少有大志,青年时期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首五律,就是他初次离开从小生活的四川,到楚国(今湖北、湖南一带)游历,行至湖北荆门外赠给送别友人之作。李白时年26岁。  相似文献   

9.
统编教材《核舟记》中关于“黍”字的解释,是不太确切的。在一般情况下,把“黍”解释成黄米是无可争义的,可是在《核舟记》中再当黄米解,就似乎欠妥了,如果舟长八分多,而它的高度只有两粒黄米上下,可真是“一叶扁舟”了,扁得不成比例,扁得不象舟样.在文章开头魏学洢就提到王叔远的雕刻特点之一就是“因势象形”.以“狭长”的桃核来“象”小舟的  相似文献   

10.
陈继昌先生的“晚霞莫道”联语,用笔沉实,行笔稳健,点画间笔断意连,是老年人中少有的佳作.尤其是下联,处理得比上联行气要好一些.应加注意的是:第一,一联中字与字之间要注意互应.从上联看,“晚”、“無(无)”字处理得好一些,而“霞”、“限”字生硬一些.“好”的“子”旁处理有点生硬.第二,两联之间要注意照应.现在看来,这两联缺乏统一性,像是两次书写的,原因是二者照应不太好.第三,“霞”字的书写不太准确;引首章偏高了,宜在“晚霞”之间.  相似文献   

11.
舟,历来是诗人笔下的美景,他们寄情于舟,创造出了一个个饱含深情的意象。一、行舟:离别意象。表达思念家乡之情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中有很多上下文中异字同义、可以互训的现象.例如: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五:“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李商隐《九成宫》:“云随夏后双龙尾,风逐周王八马蹄。”以上“随”“逐”互训,“逐”犹“随”也。陶渊明《归去来辞》:“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以”犹“而”也。这种现象,前人叫做互文。  相似文献   

13.
舟舟,这位25岁的武汉籍弱智指挥奇才,2000年9月随中残联艺术团赴美巡演后,在世界上掀起了“舟舟旋风”……  相似文献   

14.
《核月记》(初四册)一文中关于“高可二黍许”的“黍”字,课文注释为黄米,“高可二黍许“即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我以为这是不确切的。 在一般情况下,把“黍”解释为黄米是无可争议的,但是在《核舟记》中作此解,就似乎欠妥了。前文作者说“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如果说舟长八分多,而它的高度只有两粒黄米左右,那就只能利用半爿桃核,雕一只没有棚的“舢板”了,而作者接着又说“中轩敞者为篛篷”。这就令人费解了。再者,舟长“八分有奇”,而高度只有两粒黄米高,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造型上都是无道理的。  相似文献   

15.
希望月报自1996年10月创刊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四大版块结构引人注目。“希望之舟”是一个交流版块,其主旨为“沟通情感,摆渡生活”。版块主要栏目有悠悠青藤、昔日枫叶、天地之间、时空幻影等。“希望之舟”版块标志是战国时期石鼓文中的“舟”字。  相似文献   

16.
舟车     
“舟”和“车”都是象形字。它们的上古的形体的遗留,给古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先谈“舟”字。《说文解字》说:“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均人名)刳(音枯,在木中间挖空)木为舟,剡  相似文献   

17.
在一堂公开课上.一位老师执教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诗歌是这样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老师首先让学生诵读这首诗,并在学生诵读诗歌的同时,把这首诗抄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18.
国内某知名杂志曾裁有《情绪好学习效果佳》一文。文章开头写道:“中国有句格言‘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一直是与‘苦’字连在一起的。但最近的研究认为。要使学习更有效果。应提倡‘乐’字。”紧接着该文作者引用联邦德国一位心理学教授的研究成果.论证了“情绪越好学习效果越佳”这一论题。然后,大声疾呼要将“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格言改成“学海无涯乐作舟”才好。  相似文献   

19.
世人谈及读书治学的勤奋和刻苦,常用到这样一联精辟的格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那么,“书山”、“学海”这两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书山”、“学海”源于“学山”、“学海”,最早见于汉代大学者  相似文献   

20.
词语的推敲     
【教例一】 (古诗《宿建德江》教学片断) 老师:“移舟泊烟渚”这行诗中的“移”可换成什么字? 众学生:“移舟”的“移”可换成“停”、“行”、“荡”、“划”。 老师:作者为什么不用“荡舟”或“划舟”呢?(学生思考。老师边做荡舟的慢动作边启发:人们怀着怎样的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