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瞿菊艳 《成才之路》2010,(17):41-42
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很难在一节课40分钟内完成,一般都要二到三课时。于是,人们习惯将学生接触新的课文,初读文本的教学称之为第一课时。留心第一课时,你会发现许多奇怪的现象:不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竞赛课、展示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  相似文献   

2.
衷永 《教师博览》2005,(11):36-37
第八节课,当我走进高一(4)班教室时——这个有着69位同学的普通班,感觉有点不对劲,他们看上去很疲倦.不少学生将脑袋耷拉在桌子上。今天的教学内容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这一课本身的难度就大,又不是很有趣。我预先根据这个班的实际情况,设计采用四段式历史教学法。按惯例:第一段.我先出若干个预习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8分钟;第二段,我精讲25分钟;第三段,出思考题由学生讨论7分钟;第四段,课后练习3分钟。  相似文献   

3.
邹恒 《中学教育》2008,(5):31-33
一、个案描述 这是一堂非常普通的政治课,那天下午我象往常一样走进高一(13)班的教室,准备讲述高一思想政治第八课第二节第一框:“真理是客观的”。这节课我在其它班级已经上过两次了,上课的过程几乎与我的备课没有太大的不一样,所以在上13班的课时我依然按照原来的讲课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中职学生普遍学习动机不足,对学习丧失兴趣和信心,缺乏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发展目标等。对此,中职学校教育应该扬长避短,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尝试从塑造学生未来职业者角色入手,使学生迈出从纯粹学习者的角色转向学习者与工作者同一的角色的第一步,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作为学校电子电器专业科科长,我承担电子、机电、汽修三大类专业的管理、建设、教学等任务。开学第一课,我选择在学校家用电子实训室上课,课时为2课时(90分钟)。一、学生分组,安排座位(约5分钟)开学第一课,学生第一次进入家用电子实训室必然感到新奇,大多数学生都会这瞧瞧、那动动。作为专业教师,第一课要注重课堂组织。为更好地组织教学,我会提前向班主任了解全班学生的情况,包括:男女生人数;主要来自哪个地区、哪个县,若是  相似文献   

5.
“老规矩”,已经成了我班学生的口头禅。每次上第一课时,我完成导人后,把手一挥,学生都会齐声说:“老规矩!”那么,这规矩又是怎么来的呢?【片断一】开学没多久,我从李镇西老师的一篇文章中得到一点启发,是关于语文第一课时“读读、说说、写写”的,就想试一试。我于是根据“契约文化”自主管理原则,就与学生协商,签订了第一份第一课时学生的自学协议:  相似文献   

6.
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些天,笔者观摩了一节数学课,课的内容是“排列(第一课时)”,课前老师进行了认真备课,虽然授课班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太好,但很配合,所以总的来讲课上得比较成功,但是,我对课中的一个小问题却总感到有些不自然,大概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7.
李煜 《广西教育》2011,(35):5-5
这是一节由我执教的全市研究课,课题是《物质的量》第一课时。上课已进行了十多分钟,虽然教室里坐着近80名听课的同行,但还是非常安静。此刻,学生们正在我的鼓励下,顺着我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有条不紊地依次回答预习思考题。  相似文献   

8.
有一份开学情况检查通告在肯定成绩的段落中举例说:×××老师工作认真、准备充分,开学第一天已经备课48课时。“哇!我的妈呀,第一天就已经备了48课时!”惊讶之余,有人赞叹,有人摇头。笔者反对这“开学第一天的48课时”。不过分地说,这48课时绝大部分是脱离学生实际的“空中楼阁”,备课应该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相吻合,才称得上是好的备课。一位老师开学第一天对学生能了解多少呢?即使是送班教学,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底细比较清楚,又有多少自信能准确地预测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所能达到的程度呢?再从备课的应用层次来说,备课是教师驾驭课…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怎样进一步教好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最近,我校六年级一班黄招秀老师试教了《书的故事》。现简介教学情况于后。一、课时的安排这课书共用四个课时教完。第一课时,教师从上学期教过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内容,通过提问,简要地引到新课。板书课题后,就进行  相似文献   

10.
政治课教学的说理艺术要求教师爱憎分明、态度诚恳、感情真挚、处理好认识与情意的关系。政治教师的每句话都要发自内心,不虚情假意,否则就难以拨动受教育者的心弦,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我在讲“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一课时,课前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第一个问题是:  相似文献   

11.
张宏 《教育学报》2001,(4):37-37
学校进行常规的课堂教学检查. 我们推开了初三(1)班教室的门,准备听一节语文课. 王老师讲的这一课是歌剧<白毛女>的选场,这一节是第二课时,从王老师的导言中得知,第一课时学习了知识短文<谈谈戏剧文学>,学生自读了课文.这节课上,王老师先提问了知识短文中的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准备分角色表演第一场.  相似文献   

12.
×月×日今天,我结束了学生时代的生活,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领导上安排我教语文,兼做五年级(1)班的班主任.做班主任,我一点经验也没有,不过我想,学生总是怕老师的,只要对他们厉害点,他们就会听话了.这第一天的工作,证实了我的想法是对的.上第一节课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上第二节课时,只有一个学生做小动作,我威严地瞪了他一眼,罚他站起来听课,他服从了.这节课上得倒挺安稳.  相似文献   

13.
前一段时间,我参加了区级赛课,内容是四年级上册《九色鹿》的第一课时。代表学校参赛,我心里没底:刚刚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上有点开窍,在忐忑中接受了任务,谁知参赛的是第一课时。这第一课时到底该怎么上呢?赛课时,我重点关注到每个学生把课文读通顺,牢固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并点拨学生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再学习九色鹿的外形。课上完了,自认为扎实的字词教  相似文献   

14.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即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也不是第二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把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  相似文献   

15.
<正>一、课尾三分钟的由来及不当处理(一)课尾三分钟的由来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教师在课前通常会为一个课时预设足够的教学内容。通过导入、探究、总结、巩固、提升等基本环节,由于教学内容难度不大,或者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小于预设等原因,常常会在一节课的课尾余留2~3分钟时间。笔者把这种在预设教学内容完成之后有少许余留课时的现象称为"课尾三分钟"。三分钟,比导入和总结的时间长,比探究和提升的时间短。三分钟时间不可能再组织学生开展问题探究活动或巩固提升活动,也不可能再次导入新知或进行知识总结。在一节课课时相对固定的情况下,课尾三分钟只能用于收课教学。在课尾三分钟收课教  相似文献   

16.
齐晓荣 《教师》2012,(36):96-96
临近期末考试还有两周的时候,我们终于结束了新课,开始了紧张的复习。历史课每周只有2课时,为了更好地利用这宝贵的2课时,我上第一节复习课的时候,没设计什么导入语,直接告诉学生复习哪个单元的什么内容,然后就让他们用15分钟时间识记基础知识,接着用10分钟时间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结构,剩下的20分钟时间做练习巩固。大部分学生都很紧张的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地完成了。这样一节课下来,既  相似文献   

17.
凡是担任三(n)班的课任老师,一提到小刚,都摇头叹息,牢骚满腹。上我的语文课时,小刚哪怕有五分钟的定心也好啊,不仅坐不住,还特别爱插嘴爱搞笑。记得有一次请大家造比喻句,他倒好,造的是"老师老师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  相似文献   

18.
教学时间别太长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代,不应过早剥夺儿童无忧无虑地游戏的乐趣。俄罗斯儿童入学年龄为7岁或8岁,具体由家长决定,但至少应在9月1日前达到6周岁零6个月。应由心理?医疗?教育咨询组确定儿童是否已作好入学准备。入学对儿童来说是心理和体力上的极大转折,应逐渐适应。一年级学生每周上学5日,课时都安排在上午,每课时不超过35分钟,每天不得超过4节课,第二第三节课之间安排40分钟以上的课间休息;第一学季每日只安排3节课。对一年级学生不布置家庭作业,学习成绩不记分。在第三学季中间安排1周春假。二年级起,每课时35分钟,分班课、…  相似文献   

19.
在2006年11月结束的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赛课教师均展示了授课内容的前四十分钟。这个"前四十分钟",被许多老师称为"第一课时"。与此同时,许多老师不约而同地在讨论一个"老"话题——我们的第一课时也可以这么上吗?我认为,  相似文献   

20.
教学分析《小水钟》是大象版五年级《科学》教材《时间的脚步》单元第三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各种计时工具及摆钟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一课。教材原定1课时,为了能更好地、深入地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我把本节课调整为2课时。第一课时,先介绍水钟发展的资料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