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左传》的文学价值首先体现在它的语言风格上,而这种风格又通过书中人物的语言与作者的叙述语言体现出来。一、从书中人物的语言来看首先,具有刚柔相济的语言风格。这一点尤其体现于《左传》的外交辞令。作者笔下外交人物,或语挟风霜,慷慨陈词于大国之前;或委婉机智,从容游说于各国之间。说理叙事,常使  相似文献   

2.
《左传》的语言文字是上古汉语言文学的典范之作,极富魅力。试从叙述语言、人物对话语言、外交辞令等方面来阐述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3.
零宏惠 《高教论坛》2004,(5):137-141,164
外交是处理主权国家之间的事务,语言是外交工作的重要载体,通常被称为外交辞令。外交辞令有其不同于一般语言的独特之处,其显著特征就是讲究策略和礼貌。外交辞令常常被运用在发布公告、公布会谈结果、回答敏感性问题以及缓和交际气氛等活动中。模糊辞令简洁性、灵活性和概括性的特点恰好满足了外交辞令的要求。从语用原则的视角,我们可以发现模糊辞令在外交语境下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4.
外交辞令是外交工作的重要载体.外交辞令有其不同于一般语言的独特之处,其显著特征就是讲究策略和礼貌.这在<战国策>中表现尤为突出.运用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诠释其外交辞令,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悟到我国古文化的智慧与精深.  相似文献   

5.
委婉含蓄、刚柔得体是《左传》外交辞令的总特色。春秋时代是战争纷乱的时代,各国的外交政策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当时的一些弱小国家或战败国家的“行人”,便常常在外交场合中凭借言辞来折服强国。人们常认为“辞令之美就是语言之美”。但辞令又不单是靠语言来表现的,还必须有充分的理由,使自己的言辞具有说服力,使对方无辞可答。同时。出使者还得遵守一个外交原则:不辱使命,维护国体。即要求外交的人要巧言善辩,既不要被人随便欺负,也不要和别人随便闹翻。此种言辞魅力,于《齐伐楚盟于召陵》一文中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代的特殊社会环境造就了一批杰出的“行人”。他们以礼义、诚信为工具,运用外交辞令,往往扶危存亡,不辱使命。重要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塑造了“行人”优秀的品格。“行人”的辞令具有3种最基本的特色,即:刚柔相济、善用心理战术和赋诗以明意。随着春秋的结束,战国到来,“行人”失去了他存在的历史条件,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因而“行人”辞令也随之衰落。  相似文献   

7.
孙雪羽 《考试周刊》2010,(22):238-239
外交辞令是体现一国对外政策和捍卫一国利益的语言工具,其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讲究策略和礼貌。外交辞令中大量存在着的模糊语言,可以表示礼貌,创造和谐气氛,以及达到某种交际目标。恰当运用模糊语言还能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需要。本文从实际语言效用的角度.探索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生成机制与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8.
《左传》的语言中,最精彩的是委婉语。《左传》中的委婉语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外交辞令的委婉语;二是避讳的委婉语;三是自谦或尊重对方的委婉语;四是向对方表示歉意或者诅咒的委婉语。这些委婉语与春秋时期的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春秋行人和战国策士都以外交辞令闻名于世。文章比较了春秋行人与战国策士的外交辞令,对产生这些差异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社会地位、文化环境和价值取向进行了分析,由此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春秋行人和战国策士的外交辞令为何具有不同的特点,并从行人、策士娴熟的语言运用能力上了解我们的母语——汉语言形式可以承载的深厚内容,提高我们继续学习和运用汉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左传》是一部具有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生动地描绘了春秋时期三百多年诸侯争霸的历史画卷。内容广博,语言简洁而典雅。本文主要从外交辞令分析入手,较为全面地对该书涉及的对偶、用典、顶真、借代、避讳、连及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希望藉此探析《左传》典雅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1.
《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编年史,具有不朽的文学价值。它记载了春秋时代二百多年的历史,取材广泛,头绪纷繁,其中尤以描写战争的题材数量很多,富于文学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殽之战》就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之一,《左传》在文学上的某些辉煌成就,都可以从这篇作品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2.
全文有四处分别完整地记叙了郑商人弦高、郑卿皇武子和晋文公以及秦将孟明的外交辞令。这些外交辞令都写得从容委婉,意味深长,充满智慧,富有策略,符合人物身份,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战争的正面  相似文献   

13.
语言的模糊性运用于各种文体的分析,是近年来中西语言学家所关注的研究话题。模糊语言在外交辞令中的运用,可以表示礼貌,创造和谐气氛以及达到某种交际目标。在外交辞令中的模糊语言的生成机制可以从修辞视角分为修辞性模糊和非修辞性模糊。  相似文献   

14.
在日常交际中,经常会使用一些冗余信息。在外交场合下,外交辞令也是如此。作为外交交谈的一种技巧和策略,能够满足特殊的交际需要,并产生一定的语用效果。在使用冗余信息时,一般应遵循目的—意图原则和礼貌原则,这样才能使交际双方更好地沟通。本文结合冗余信息理论,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外交辞令作为分析材料,对外交辞令中冗余信息的语用功能及其语用原则做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外交辞令特别讲究策略,可以说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外交的成败,因此历来为各国外交官所高度重视。本文旨在探讨外交辞令的得体性、礼貌性、准确性、模糊性、委婉性、含蓄性、折衷性、合作性、修辞性语言策略。  相似文献   

16.
《春秋》经传中有许多有关春秋时代的礼制的记载。在苏轼的一系列有关《春秋》经传的论文中,有不少文章专门论述或涉及了这些记载。苏轼的这些文章主要是对经传为何如此记载进行评论。在苏轼的这些评论中,包含有对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的批评。  相似文献   

17.
《秦晋殽之战》是我国先秦历史散文名著《左传》里的名篇,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被奉为古典散文的典范,选人许多古代散文选集和现行的大、中学语文课本。这篇文章无论是记叙战争、刻划人物,还是描写辞令以及谋篇布局等各个方面都鲜明地体现了《左传》的艺术风格,而在辞令方面尤其突出。古代评论家对比赞不绝口。考察这些辞令,大多是作者根据原始记载,经过适当的润饰和加工熔铸而成的,写得颇有特色。有的委婉,有的激切,有的幽默,有的谦卑,显示出春秋时代外交辞令的高度技巧。但是,目前,对其中几段辞令的注释与讲析尚存疑窦。经过仔细推敲,愿将一管之见,略陈如下。  相似文献   

18.
老子是中国第一个大智若愚的幽默大师.他最早以正言若反的语言,建构了幽默的“道”论.老子善于在愤世嫉俗之中,不失幽默地讽刺春秋时代统治阶级贪婪而虚伪的种种滑稽现象;并且,率先自觉地以积极修辞为基本手段,用洋溢着幽默美感的言语阐述哲理.老子的人生观蕴涵幽默的因子,他的某些言论对喜剧文学创作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老子爱唱反调,开创了历代反礼教史学创作的先河,成为道家幽默文学和中国幽默文学的始祖.  相似文献   

19.
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虚拟现象,外交辞令也不例外.作为外交辞令的一种策略手段和言语技巧,恰当运用虚拟话语能满足特殊的外交需要,起到特别的交际功能.虚拟策略是外交人员不可或缺的交际艺术.礼貌原则是虚拟现象存在的动机.虚拟策略是外交谈判中的润滑剂.  相似文献   

20.
“风马牛不相及”是《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中的一句外交辞令。对于它的原义,前人诠释不一,主要歧异在于“风”,见清阮元的《经籍(?)诂》:一为“走逸”;一为“牝牡相诱”。今人注释仍依据这两说,或取一,或并存,或发挥之,例如新版《辞海》:“风,放逸,走失的意思,谓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