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科举制是对中国历史上教育、政治、化等各方面起过重要影响的考试制度,“科举学”是近年来日渐兴起的以科举制及其运作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学。由于“科举学”具有重要性、独特性、广博性、现实性和远大的发展前景,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学术的一门显学。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为纪念中国科举制废止100周年,我们特约请“科举学”的倡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组织了这组“科举学”笔谈,以飨读。  相似文献   

2.
江苏在宋元时期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官学制度,尤其地方官学、官学化书院空前发展,但私学教育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在这一时期仍然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其形式主要有乡校、游学、家学或自学等几种。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古人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宋元时期的家教形式以私塾为主,有小家庭自己办的,更多的是由家族组织的。随着家教的增多启蒙作也多了起来,学习内容除了识字和计算,还有生活常识、人情世故和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4.
刘海峰 《学科教育》2009,(6):114-123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5.
宋元话本小说中插入大量词篇,这种词文结合的创作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契合了当时大众的审美心理需求。这一独特的审美特征形成的背后不仅有着深层的时代背景原因,其具有的独特功能性,还对丰富话本小说的创作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鉴古知今,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和探讨古代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上.宋元时期“读文训练”有其自身特色.对今天的中小学阅读教学是很有启示的。  相似文献   

7.
民间对钟馗的信仰其来已久,晋末就有关于钟馗的记载,唐代已出现钟馗的画像。宋元时期,钟馗形象在文人的笔下日益丰满,文人的钟馗画作日益增多,相关传说也逐渐成形。钟馗从一个单纯捉鬼的虚构神灵,变成了出身终南山的进士,由于应举不捷,触阶而死,后为唐玄宗捉鬼以报赐袍之恩。而钟馗信仰则延续着前代特点,钟馗因发挥驱鬼辟邪的作用而继续受到人们的敬仰,但民众对钟馗的态度开始由敬畏向怀疑转化,这一变化在明清时期得到延续。  相似文献   

8.
在1300年中国科举史上,科举制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是适应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的,科举制的终结是当时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重新认识科举制,并不是主张恢复科举制,而是要还科举制的本来面目,还其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2005年标志着中国科举学的新纪元,科举学将成为一个长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9.
宋元时期的南戏发生、发展以及传播、接受规律和中国古代诗歌、小说等门类的文学艺术并无二致,它们既源自民间,又都以市井乡民为主要受众群体。虽然受到北杂剧的严厉冲击,但元代南戏的传播与接受不仅没有一蹶不振,而且还在少有知名文人参与的情况下,度过了短暂的衰落期并彻底涤荡了北杂剧在南方的强势影响。客观地说,宋元时期的南戏接受还不属于完全意义的戏曲接受,后世常见的刊刻、评点等案头接受形式在元代或未出现,或仅具雏形而已。  相似文献   

10.
山东的矿冶业起源很早,早在东周的齐国就有管理铁矿的官员.经历了汉唐时期的发展,宋元时期矿冶业已成为山东地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直接推动着当时山东区域经济的发展.山东冶矿的开采在宋元时期颇具优势.尤以金、铁生产最为有名.北宋时莱芜监与江苏利国监同为京东两大铁冶中心.宋时登、莱二州产金,元丰年间登州、莱州的黄金产量约占全国的90%.不少矿冶产品数量和质量居全国之首,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宋元时期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比吐蕃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牧、农、工、商等重要的经济部门都获得了发展.一方面由于藏区自然条件所限,一方面由于藏区领主庄园制和政教合一制的发展,宋元时期藏区经济发展极具特色:在经济部门、地区发展等方面呈不平衡性;产业结构单一;寺院经济兴起.  相似文献   

12.
“用事”是诗文写作中普遍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和行文方式。六朝至北宋,讨论得最多的是诗赋用事。南宋以后,随着科举考试科目的变化,文章学兴起,学者们开始研究各体散文的用事。宋元文章学的用事和用事法,大都渊源于诗赋用事法,但又各有自己的特色。现代书面文章甚至口语也多用事,故宋元文章学总结出来的用事法。仍具生命力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唐以来,崇重科举的世风逐渐形成。基于此社会背景,加之开放社会风气的影响,接受良好教育的女性往往通过精神鼓励、经济支持、教育熏陶、直接干预等各种方式关注科举,支持士子举业。中晚唐时期女性对科举的支持,呈现出所涉阶层范围广泛、关注举业的方式多元及主动意识较强等诸多特点。  相似文献   

14.
书院是中国唐宋以来重要的地方教育机构。在处州地区风俗习尚改变和教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书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全文主要是对各时期的多种方志、其他文献和一些碑刻材料进行分析,勾画了处州地区宋元时期的书院发展概貌。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由笃信科举的传统儒生变为倡废科举的维新健将,游历欧美后,又做恢复科举的惊世之论,在西学的濡染下,"科举观"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而每一次转变都打上了深深地时代与个人烙印,揭示了他对科举制度存与废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宋元明清时期是饮食文化的鼎盛时期,表现在食经著作大量涌现,饮食业发达,宫廷饮食豪华,烹饪技艺提高,主副食品丰富,饮料兴盛,修身养生观念强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一般来说,科举考试必须在籍贯所在地(原籍)参加。与其他朝代一样,元代也有在原籍参考的规定,并且这一规定在大多数情况下被严格执行。但也存在前往有利于录取的地区(非原籍)参加考试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宋元时期,泉州在海外贸易中居于重要地位,与海外众多国家有着商贸往来,居泉蕃商为数不少。这些蕃商不仅带来了海外奇珍,而且也带来了绚烂多彩的域外文明,丰富了泉州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为泉州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  相似文献   

19.
科举的“数量之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是一个统治者以权力、地位、名誉、金钱等各种社会稀有资源为诱饵而设定的圈套,民众在竞争社会资源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通过自南宋至晚清的年均人口数和进士年均登科数的对比,认为科举的“量累”归根结底是由人口的增长引起。但是,与人口剧增给选举所带来的绝对压力相比,因报考人数在总人口中比重的增加所导致的对选举的相对压力,更能反映出科举的“量累”。  相似文献   

20.
宋元时期中日间贸易往来以民间的私人贸易为主要形式,其规模是空前的,期间伴随着文化尤其是宗教的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